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公式推导;距离公式;案例分析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我将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为案例分析,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课堂提问。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总共分为了5个部分,下面我将从这5个环节进行一一分析。
环节一:复习提问,铺垫暗示
这一环节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设置非常的巧妙,铺垫了三个问题,首先复习了直线的一般方程。其次,复习了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这一特殊的位置关系,为了下面点到直线距离以及下一节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做了铺垫。最后问题提出原点同侧异侧时,两直线参数C的关系,进一步引出了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引出课题点到直线位置关系做了铺垫。
第二个问题不仅复习了点到点的距离公式,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殊的两点所在直线平行于坐标轴,以及其中一点在坐标原点的情况。看似与本节课无关,实际上为了这节课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做了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本质上就是求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环节二:类比联想,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直接在环节一中的第二个问题上,直接抛出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的方法,造成知识冲突。让探究式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
环节三:思维受阻,欲进先退
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容易将问题转化到点到点的距离问题,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的计算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一环节看似无用,浪费时间,实则是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师也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此时,学生很自然的转化问题是不能武断地否定。
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让学生自己找准思路,去尝试计算尝试得出结论,知难而退。
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引导学生退一步思考,将所要探索的问题特殊化,将问题特殊化成4种情形,让学生逐一去思考。学生自己求出不同情形下的问题结论,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环节四:挖掘联系,促成发现
这一环节,教师将环节三中特殊化之后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联系以及普适性。推导公式的过程,先让学生根据特殊情况进行猜测,最后在引导学生去验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學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一同探究的态度去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非常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夏新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的教学设计[J].数学通讯,1997(09):23-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公式推导;距离公式;案例分析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我将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为案例分析,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课堂提问。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总共分为了5个部分,下面我将从这5个环节进行一一分析。
环节一:复习提问,铺垫暗示
这一环节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设置非常的巧妙,铺垫了三个问题,首先复习了直线的一般方程。其次,复习了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这一特殊的位置关系,为了下面点到直线距离以及下一节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做了铺垫。最后问题提出原点同侧异侧时,两直线参数C的关系,进一步引出了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引出课题点到直线位置关系做了铺垫。
第二个问题不仅复习了点到点的距离公式,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殊的两点所在直线平行于坐标轴,以及其中一点在坐标原点的情况。看似与本节课无关,实际上为了这节课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做了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本质上就是求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环节二:类比联想,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直接在环节一中的第二个问题上,直接抛出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的方法,造成知识冲突。让探究式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
环节三:思维受阻,欲进先退
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容易将问题转化到点到点的距离问题,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的计算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一环节看似无用,浪费时间,实则是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师也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此时,学生很自然的转化问题是不能武断地否定。
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让学生自己找准思路,去尝试计算尝试得出结论,知难而退。
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引导学生退一步思考,将所要探索的问题特殊化,将问题特殊化成4种情形,让学生逐一去思考。学生自己求出不同情形下的问题结论,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环节四:挖掘联系,促成发现
这一环节,教师将环节三中特殊化之后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联系以及普适性。推导公式的过程,先让学生根据特殊情况进行猜测,最后在引导学生去验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學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一同探究的态度去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非常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夏新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的教学设计[J].数学通讯,1997(09):23-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