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要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就必须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语文能力不强的原因众多,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当作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的机器、容器,这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课堂上只听老师讲课文,而少有学生自主读书;只听老师授文法,而少有学生的表达实践,就好比学游只看别人游,只听别人讲,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会的。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
一、改变课堂沉闷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在课堂上听课学习,为担当主角做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两抓”入手,一方面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在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的点,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从实际出发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小露珠》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请大家仔细听:晶莹透明像水晶,光滑圆润像珍珠。夜晚来,天明去,又爬又滚真顽皮。”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猜谜语游戏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试分析这个导入,老师采用游戏这种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形式很快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正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促进了教学的流畅性、生动性和效率性。
二、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其次要设计一些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最后必须将学习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1.课堂上注重诵读,少一点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作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切不可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科目地之一是使学生阅读的时候自求了解,了解不会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2.课堂上注重积累,少一点对语文知识的灌输。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这样知识得不到内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语文积累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必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欲望,这样积累才有内驱力。比如:教学时,我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学了《东方之珠》,我问学生:“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背起来。
三、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1.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叶圣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上课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平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呈现出学生在热烈地讨论,教师在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树立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时时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性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2.组织学生表演课文。
除了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如:教学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课堂上他们即兴表演,表演时不仅运用了课文语言,而且进行了再加工。把卖矛、盾的人和围观的人演得栩栩如生,所说的话有的是课文中没有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并进一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总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教学中彻底扭转“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语文能力不强的原因众多,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当作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的机器、容器,这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课堂上只听老师讲课文,而少有学生自主读书;只听老师授文法,而少有学生的表达实践,就好比学游只看别人游,只听别人讲,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会的。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
一、改变课堂沉闷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在课堂上听课学习,为担当主角做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两抓”入手,一方面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在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的点,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从实际出发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小露珠》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请大家仔细听:晶莹透明像水晶,光滑圆润像珍珠。夜晚来,天明去,又爬又滚真顽皮。”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猜谜语游戏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试分析这个导入,老师采用游戏这种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形式很快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正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促进了教学的流畅性、生动性和效率性。
二、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其次要设计一些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最后必须将学习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1.课堂上注重诵读,少一点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作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切不可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科目地之一是使学生阅读的时候自求了解,了解不会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2.课堂上注重积累,少一点对语文知识的灌输。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这样知识得不到内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语文积累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必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欲望,这样积累才有内驱力。比如:教学时,我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学了《东方之珠》,我问学生:“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背起来。
三、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1.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叶圣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上课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平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呈现出学生在热烈地讨论,教师在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树立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时时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性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2.组织学生表演课文。
除了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如:教学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课堂上他们即兴表演,表演时不仅运用了课文语言,而且进行了再加工。把卖矛、盾的人和围观的人演得栩栩如生,所说的话有的是课文中没有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并进一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总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教学中彻底扭转“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