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建高效愉悦的新课堂,思想品德课的课本内容大都来自于生活,是对我们周围生活的反思和提炼,创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培养完善人格,与其他的科目相比,德育的目的较强。
关键词:教学理念;学生;新课堂;教师
在思想品德课上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中挖掘信息,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就要在备课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在上課时理解学生的情感,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一、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
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临时性的,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系统”不能由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向学生灌输,而只能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只能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具体的行动情景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才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因此在新课的传授过程中,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程度能很大限度地扩充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有效时间,优化教学环节。例如在讲授初二《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一课时,注意到朋友之间的交往在初一的教学中已经涉及,朋友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作用和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交往对自我发展的作用有重合的部分,交往的注意事项和以前所学的慎交友的要求有相似之处,这两部分在环节设计上就可以简单处理一下。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在讲到这里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迅速反应出以前所学的知识,从各个方面都能很快地得出,并且能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证明。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分析一些相对抽象的背景材料,学会用新的知识去理解诠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理论分析深度。
二、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课堂中,应该有教师的讲,也应该有学生的活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做好这一点,就要了解学生原来的理解分析能力,确保设计的问题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实际的活动触碰到学生的兴趣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讲授挫折的双面性时,利用初一孩子爱表现,争强好胜的特点,我安排了班级辩论会,在辩论中既提升了课堂的学术氛围,而且在辩论中深化理解了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到了初二,学生大部分进入了青春期,不愿意当众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自尊心增强,好面子,了解到这一点,在讲一些问题时,我设计小组竞赛,回答对了给小组加分,但是回答错了,不扣分。以这样的形式,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课堂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使思品课堂师生融洽、生生和谐。要建立高效愉悦的课堂,实现师生互动,还课堂给学生,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活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并将其应用到课堂中。在准备《如何与父母沟通》一课时,了解到班级部分学生与父母存在沟通障碍,我要求小组准备情景剧反映家庭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将学生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搬到课堂上,让大家出谋划策,集中智慧解决。在实际课堂中,不少学生在情景剧的引导下,不自觉地讲出自己生活中与父母正发生的不愉快,其他同学帮忙出主意,得出很多与父母沟通的小方法与技巧,实现了新课堂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思品课的宗旨。
三、理解宽容学生
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一般每天都要面对好几个班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风气、上课纪律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在走进不同的教室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或愉悦,或平静,或烦躁,或激动。在不同的情绪下,学生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有的时候,当教师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尽心尽力地讲授着知识,可是有的学生仍然“不满意”,他们或者翘着二郎腿,或者故意大声说着笑话,或者做着与本学科无关的事情,好像无论从哪个角度想,他们都是和谐课堂的异类,影响周围同学听课,影响教师的授课心情。如果此时,以为学生是要和教师作对,而严惩该生,乱发一顿脾气,这才是真正和高效愉悦的课堂相违背的。想象发脾气以后的课堂势必是沉闷没有活力而又无效的。当学生表现出与课堂相违背时,教师应该做的首先是理解学生,对学生展现出你的宽容,或者用眼睛示意一下,或者用纸条提醒,再或者说几句幽默的话提示一下。我曾了解到,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捣乱后表现出委屈“我们没有想和老师过不去,只是觉得很烦”,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心理矛盾,情绪波动很大,而且有叛逆心理,思维好走极端,如果教师对此置之不理,只是一味地批评说教,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反感,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为被动,当然这里的理解宽容不是纵容,是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创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理念;学生;新课堂;教师
在思想品德课上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中挖掘信息,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就要在备课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在上課时理解学生的情感,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一、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
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临时性的,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系统”不能由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向学生灌输,而只能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只能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具体的行动情景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才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因此在新课的传授过程中,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程度能很大限度地扩充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有效时间,优化教学环节。例如在讲授初二《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一课时,注意到朋友之间的交往在初一的教学中已经涉及,朋友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作用和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交往对自我发展的作用有重合的部分,交往的注意事项和以前所学的慎交友的要求有相似之处,这两部分在环节设计上就可以简单处理一下。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在讲到这里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迅速反应出以前所学的知识,从各个方面都能很快地得出,并且能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证明。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分析一些相对抽象的背景材料,学会用新的知识去理解诠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理论分析深度。
二、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课堂中,应该有教师的讲,也应该有学生的活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做好这一点,就要了解学生原来的理解分析能力,确保设计的问题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实际的活动触碰到学生的兴趣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讲授挫折的双面性时,利用初一孩子爱表现,争强好胜的特点,我安排了班级辩论会,在辩论中既提升了课堂的学术氛围,而且在辩论中深化理解了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到了初二,学生大部分进入了青春期,不愿意当众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自尊心增强,好面子,了解到这一点,在讲一些问题时,我设计小组竞赛,回答对了给小组加分,但是回答错了,不扣分。以这样的形式,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课堂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使思品课堂师生融洽、生生和谐。要建立高效愉悦的课堂,实现师生互动,还课堂给学生,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活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并将其应用到课堂中。在准备《如何与父母沟通》一课时,了解到班级部分学生与父母存在沟通障碍,我要求小组准备情景剧反映家庭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将学生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搬到课堂上,让大家出谋划策,集中智慧解决。在实际课堂中,不少学生在情景剧的引导下,不自觉地讲出自己生活中与父母正发生的不愉快,其他同学帮忙出主意,得出很多与父母沟通的小方法与技巧,实现了新课堂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思品课的宗旨。
三、理解宽容学生
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一般每天都要面对好几个班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风气、上课纪律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在走进不同的教室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或愉悦,或平静,或烦躁,或激动。在不同的情绪下,学生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有的时候,当教师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尽心尽力地讲授着知识,可是有的学生仍然“不满意”,他们或者翘着二郎腿,或者故意大声说着笑话,或者做着与本学科无关的事情,好像无论从哪个角度想,他们都是和谐课堂的异类,影响周围同学听课,影响教师的授课心情。如果此时,以为学生是要和教师作对,而严惩该生,乱发一顿脾气,这才是真正和高效愉悦的课堂相违背的。想象发脾气以后的课堂势必是沉闷没有活力而又无效的。当学生表现出与课堂相违背时,教师应该做的首先是理解学生,对学生展现出你的宽容,或者用眼睛示意一下,或者用纸条提醒,再或者说几句幽默的话提示一下。我曾了解到,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捣乱后表现出委屈“我们没有想和老师过不去,只是觉得很烦”,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心理矛盾,情绪波动很大,而且有叛逆心理,思维好走极端,如果教师对此置之不理,只是一味地批评说教,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反感,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为被动,当然这里的理解宽容不是纵容,是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创建和谐课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