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体验 迁移 创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bios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对于自己去过的地方,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何让我们的习作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建立一种内在的默契呢?在指导中,我努力为学生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了解习作方法,体验生活,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
  
  目标预设
  1.在收集材料和课堂情景创设中唤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写作兴趣
  2.能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做到条理清楚,有自己的个性想法。
  3.在互动评议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预设过程
  一、展示材料,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有喜欢去的地方,上个星期还收集了有关图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2.教师选择有特色的图片,引导交流:这是什么地方?这张图片你是怎么得到的?
  3.教师小结:从你们收集的图片中,老师认识了许多美丽的地方,但是小小一张图片还不能让我们对这个地方了解得更多,今天请你开动脑子把这些地方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喜欢它,好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此环节的设计正是为了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的体验,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为学生口头习作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讨论写法
  1.现在让我们一起出发(播放“塔山公园”的录像。师生在看录像时,可以随机交流如:“瞧,弯弯的小桥多美呀!有一次我们还在这儿拍照了呢!……”)
  2.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1)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塔山公园”,如果要向人家介绍这个地方,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2)小结板书:①什么地方②怎么吸引人……
  (3)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按顺序介绍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从几个方面介绍)。
  《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按时间顺序介绍)。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从几个方面介绍)。
  (4)你想按什么顺序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请把你的想法讲给小组的同伴听。
  ①学生小组交流想法。
  ②指名交流,随机评议,肯定那些有个性的想法。
  (板书:从几个方面、按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怎样向同学介绍”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欣赏熟悉的场景后让学生去思考,这是方法的指导又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怎样按顺序介绍清楚”是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中学得来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实现了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三、尝试习作,交流创新
  1.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可以让同学听得更明白,小作者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去过的地方介绍给同学看吧!在写的时候要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尽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点写具体。
  2.学生习作,教师根据个别学生的要求给予适时指导。
  3.评选最佳导游,激励创新。
  刚才老师在参加同学们的小组写作时,发现有很多同学写得不错,现在我有个主意,举办一个“最佳导游”评比,看谁能把自己去过的地方介绍得特别生动。
  (1)学生自由准备(要求介绍时最好结合收集的图片来说)。
  (2)推荐选手介绍(给每一位选手贴上序号)。
  现在,各位选手都已经各就各位了,在座的同学是评委,请大家仔细听、认真评:谁介绍得最清楚,谁介绍得最生动最能打动你?
  (3)反馈交流,捕捉“亮点”。
  你认为哪位选手最棒?请说出你的理由(引导学生从仪态、词句及个性的想法等方面评议)。
  (4)给优胜者发“最佳导游”奖章。
  【设计意图:习作的评议是一个多元互动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评选最佳导游”这样一个活动,给每一位同学提供了交流平台。在评议的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习作中的独特体验,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提供展台,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绘声绘色的介绍中,老师又知道了许多美丽而有趣的地方,最后让我们给自己的文章取一个题目,再配上美丽的图,把它贴在教室里的“展示园”中,让更多的同学来享受这份属于我们的劳动成果吧!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习作指导课,但是学生的学习不会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起到了交流、取长补短的作用,也许他还会成为一个“小作家”的起点呢。】
  
  【总评】
  习作的指导过程应是教师、学生和生活的对话,作文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要成为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本设计的特点有以下两点:
  1.开放与整合
  作文教学过程不能就作文而作文,作文教学应是一个整合的开放过程。本次教学设计充分注重了这一点,首先设计者开放了写作的空间,课前让学生收集图片,拍照片,课后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展示平台,把生活与作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次,设计者还把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学生的生活以及课堂角色的体验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多种形式的整合。
  2.基础与发展
   “不仅关注学生的作文,而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本设计最大的成功之处。发展之一:把提高写作能力与训练思维相结合,“如何写”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教师把这个重点问题的处理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选择,而教师只做引导和总结。发展之二:把口语训练与书面表达相结合,在本次习作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次互动的口语训练机会,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展之三:把展示与欣赏结合在一起。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习作是学生劳动的成果。在评比“最佳导游”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是写作者而且是欣赏者,多元评价不仅充分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机会,让学生体验了写作的快乐,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其他文献
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善于倾听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倾听,彼此间能加强沟通,也促进了解。新课标应运而生,一个新的富有时代性的词——倾听,赋予我们教师一个新的使命——让学生学会倾听。    一、增强倾听的意识,在态度上重视  倾听,是侧耳而听,引申为用心细听。倾听是人们除“眼观”之外获取信息、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成语“耳熟能详”是告诉我们:听清了,听懂
“习作难,习作难,习作课上不开颜。”习作真的这么难吗?问题何在?如何面对?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准确定位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让习作练习以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    习作难,习作难,殊不知有时候是我们自己设置了难度。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衡量一篇好的习作的标准往往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写生动形象等等,每一篇算得上优秀的习作必须如此。诚然,这是一篇优秀作文所必须具备的,但我们要求学生平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熏陶、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喜爱、欢迎充满情趣并富有美感的语文课。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教师以情为主线,紧扣学生心弦,给学生留有较广阔的情感空间。一个“情”字贯穿课堂,使学生成为体验课文情感的主人,使整堂课给人以情的感动和美的享受。  一、境中生情  师:我们的动物王国里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和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它们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我县骨干教师梁月金在最近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的《落花生》一课浅谈我的几
如何高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走出高耗低效的误区,是每一位教师不断在思索、探求的课题。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来灵活分配,调整好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特别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  一、课初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一)读题质疑,激活探究兴趣  国标本小学语文的文题都有着言简意赅的鲜明特点,揭题时,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留白”来提问,这既可以训练学生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当然,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为课内阅读服务的,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出以课外辅导书为主的阅读领域,在小学阶段这个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奇石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活动准备    1 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奇石苑”,采访清江奇石村。  2 搜集家乡奇石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赏奇石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长阳是块神奇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    一、缘起: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    语文教育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在当时的背景下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叶老的解释作为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的前提,形成的重视剖析内涵、以读带讲、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堂,堪称语文教学的经典。同时,今天强调“语文是文学”、“语文教育
教育是一种“为人”的艺术,“育人”、“立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又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育人”、“立人”又要人(教育者)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仅有知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智慧,即“对情境的认识、辨别和顿悟”(美国学者里弗语)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更直接,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学校教育实施的渠道固然很多,但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智慧
《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名篇,文童幽默风趣,读者令人忍俊不禁,其中,解读白鹅的“高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执教时,遭遇了学生对白鹅“高傲”的出乎意料的解读,在处理时陷入了尴尬。请看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说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当作者抱着这个雪白的大鸟回家时,它——  生:伸长了脖子,左顾右盼。  师:是啊。伸长了脖子,它在看什么呢?  生1:它在看周围的环境,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