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弹性化治理:一个概念性框架及其三重维度r——基于“国家-社会”关系历史演进的考量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anffv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社会”关系是理解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分析框架,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经历了“弱国家-强社会”的简约治理、“强国家-弱社会”的全能治理和“强国家-较弱社会”威权治理的变迁.其主要特征是国家权力逐渐增强,乡村社会权威逐渐衰弱;国家精英话语主导,乡村大众话语式微;国家正式制度逐渐完善,乡村非正式制度边缘化,导致国家和乡村社会关系呈现周期性矛盾和冲突.为突破传统国家和社会二元对立关系,构建国家和乡村社会共同发展、彼此合作的新型模式,尝试提出乡村弹性化治理,并基于权力、话语和制度三个维度阐释乡村弹性化治理的内涵.同时从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弹性建设、家户公共话语体系的构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耦合三方面探索如何实现乡村弹性化治理,进而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提供一种选择.
其他文献
《李尔王》和《高老头》分别是17世纪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和19世纪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李尔王》写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时期的英国,书中向我们描写了作为封建最高统治
如何理解资本下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问题意识所在.实地研究发现,资本下乡具有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积极效果,但是也会造成农村产业中的高附加值环节被工商资
经营性是集体的实践内核,反映了集体的能动性和适应性.基于“统分结合”与“政经合一”的实践属性及其要素配置,经营性集体的实践形态大致可划分为福利化集体、公司化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