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年级,重在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 科学 预习方法
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何为预习?顾名思义,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那么,语文课应该怎么样预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哪些科学的预习方法呢?
一、明确预习目的,注重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而作为学习重要环节的预习,它的动力源泉也必然是兴趣。不管教师怎么向学生灌输预习有多么的重要的观念,如果学生对预习根本没有兴趣,一切都将成为一纸空谈。
(一)利用学生的比较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让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举行班上的讨论活动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发现预习的重要性和优势,不知不觉间,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通过激励机制激发预习兴趣。在班级里对于完成预习的同学奖励一颗星星,预习充分,做得出色的再加一颗星星,根据个人的得星数,每月评出“预习之星”。
(三)分层布置预习作业。对于一篇课文的预习要求要有递进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时,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划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字,标自然段,划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增加给课文分段,按照课后思考练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再增加思考课后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高年级的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要想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一)分阶段实施预习方案
(第一阶段)课堂指导: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步骤。
1. 阅读课题,粗知课文。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
2. 查阅资料,了解背景。如果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此时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
4. 诵读课文,理清思路。反复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5. 细读课文,质疑问难。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预习卡提示: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学生打印出第一阶段总结出来的预习步骤,这样有利于帮助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
(第三阶段)个性化预习: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二)分课型预习
1. 讲读课文
(1)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2)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
(3)解决课后思考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
2. 自读课文。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检查评价,维持学生预习的热度
以往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
(一)教师自查在先。抽出时间听写生字、新词,说词义,记录下掌握情况,进行组与组的评比。
(二)及时进行组与组的互评。对学生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分组比较看哪组提出的问题最多最有价值,最能难倒对方。
(三)多元评价促发展。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评价方式变为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评价,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通过收集家长了解的预习信息,能综合评价学生的预习成绩。
预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只有掌握好预习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学好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 科学 预习方法
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何为预习?顾名思义,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那么,语文课应该怎么样预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哪些科学的预习方法呢?
一、明确预习目的,注重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而作为学习重要环节的预习,它的动力源泉也必然是兴趣。不管教师怎么向学生灌输预习有多么的重要的观念,如果学生对预习根本没有兴趣,一切都将成为一纸空谈。
(一)利用学生的比较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让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举行班上的讨论活动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发现预习的重要性和优势,不知不觉间,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通过激励机制激发预习兴趣。在班级里对于完成预习的同学奖励一颗星星,预习充分,做得出色的再加一颗星星,根据个人的得星数,每月评出“预习之星”。
(三)分层布置预习作业。对于一篇课文的预习要求要有递进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时,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划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字,标自然段,划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增加给课文分段,按照课后思考练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再增加思考课后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高年级的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要想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一)分阶段实施预习方案
(第一阶段)课堂指导: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步骤。
1. 阅读课题,粗知课文。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
2. 查阅资料,了解背景。如果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此时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
4. 诵读课文,理清思路。反复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5. 细读课文,质疑问难。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预习卡提示: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学生打印出第一阶段总结出来的预习步骤,这样有利于帮助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
(第三阶段)个性化预习: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二)分课型预习
1. 讲读课文
(1)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2)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
(3)解决课后思考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
2. 自读课文。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检查评价,维持学生预习的热度
以往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
(一)教师自查在先。抽出时间听写生字、新词,说词义,记录下掌握情况,进行组与组的评比。
(二)及时进行组与组的互评。对学生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分组比较看哪组提出的问题最多最有价值,最能难倒对方。
(三)多元评价促发展。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评价方式变为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评价,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通过收集家长了解的预习信息,能综合评价学生的预习成绩。
预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只有掌握好预习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学好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