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座高低错落的山峰,就像是起伏在山之海中的波浪;而生长在绵延山谷间那些起伏的森林、草甸,就像是汹涌的林浪一样。两排山涛和林浪涌来了,在时间的大海中永远定格成了“山涛林浪”的多儿沟。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多儿乡的洋布村就像是漂浮在这山涛林浪间的一叶小舟,一个有着淳朴宁静的古山寨。
由于一直保持着古朴的生活,洋布村的位置也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畅通,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道把我们带到了距它不远的山坡前,拐过一个弯,又上了一道坡,几经辗转,才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洋布古山寨。眼前粗糙得像磨砂的古白杨树和一小座汉式屋状的水嘛呢房,向我们展示出洋布村原始的古朴与宁静,村头流过的小溪声更使山野显得恬淡静谧。
这是一座位于脊岩上岩石裸露,半山腰长着森林的古山寨。在民居建筑上又可分两种,一种是具有“石城”风味的榻板房,一种是二层平顶楼房。石城风味特点的榻板房,在外围上全部是用片石砌成的高大的石墙,有“四合院”之特征,屋顶是木瓦;平顶房是两层的木楼房,也有一层的,但高度与两层的一样,屋中央有“天井”。村人们在村址的选择上也是颇有讲究的,要便于农耕、临近水源、向阳避风、有利放牧、方便拾柴等。在房舍建筑上,一般是坐北朝南,这样可做到冬暖夏凉、干净舒适,又坚固耐用、防虫防蠹。洋布村人的智慧在这样的民居建造商体现得恰到好处,而真正的大智慧,却不仅仅体现在这里。
山寨的四周大都开垦出了一块连一块的以种植为主的田地。就是在庭院内,村民们也尽可能地利用园地种植蔬菜。在房屋四周还搭架着一排排放置、晾晒农作物的麦架杆,与错落有致的榻板房构成洋布村一道农家特有的风景线。村民将一些能砍伐的树木采伐下来,与石块一道,构筑起栖息的家园,再装饰上将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融入进去。
多儿河在这里,由东南向西北纵穿全境,是这里唯一一条自东向西的“倒淌河”。逆着多儿河弯曲在山坡上的林区便道继续往上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架设在一层层似梯形河道上的水磨群。在我们已走过的古山寨中,这是一处水磨房最多,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时间最古老,而且在今天仍旧使用着的水磨群。
有山有水,给水磨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依着山水修建的村寨,让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水磨便应运而生了。水磨群建于清代,一般修建在临河流水之旁,跨渠盖木板磨房两三间,内置木质轮盘和石磨,利用水的冲力推动轮盘,轮盘带动石磨下扇,将上扇料斗流出的原粮粉碎,经过罗筛,分离出面粉和麸皮。水磨除加工粮食外,还用于榨油、造纸、酿酒等。水轮下河水纯净,跳动的每一股流水都仿佛是这片土地的心跳,与这里的山水人家经脉相连,节奏相宜,不经意里尽显难以言说的景致。聪慧的先民们,懂得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这倾斜奔流的多儿河正是带动水磨,解放人力的绝佳首选。
当现代化的设施逐渐取代年老的生产生活工具的时候,位于大山深处的洋布水磨群却依然如故,它以坚定的姿态,永不停歇地转动着,与淳朴的洋布人一样,生生不息。在陇原的广大农村,水磨的生命力曾經就像唐诗宋词一样绽放着珠翠般的光芒。许多乡亲们祖祖辈辈伴着它的歌声,书写着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记录着平凡自然的寒来暑往,但现在,却越来越难寻找到它的踪迹了。
曾有位诗人这样写道:山不转水转,石不转磨转;磨跟着水走,人随着磨走。坚硬的磨盘碾碎了星辰,碾扁了月亮,也把先民们漫长的日子研磨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洋布的服饰与其他地方也不尽相同,洋布一带不产棉。据《迭部县志》记载,“女式上衣为然拉(多黑色),配以大红裤,绿色茧绸腰带,红腰满绑鞋,显得艳美华丽。”制作这些服饰的原材料在过去主要来自邻近的四川松潘、舟曲西固、古岷州和古迭州等地,除金银饰品外,缝纫制作大都是当地的家庭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是播种、收割的行家里手,更是缝纫、编制的能工巧匠。
夜幕低垂,村对面的山谷间飘来了暮霭,将天空和山峦笼罩;清晨而至,云雾仍未散去,从古山寨传来阵阵鸟鸣。散步村道,但见村上桑台,飘出一股股浓浓的祝福祈祷桑烟,飘荡在洋布村的上空。河水与转盘撞击,水花四溅。在流水的滋润下,常年飘着麦香,这些历经了百年的水磨坊,如今依旧焕发着不停歇的动力。磨坊下游,人们在这里浣衣,牛儿在河水边撒欢,水磨转着,一派高原深山之中,安逸的田园牧歌。
由于一直保持着古朴的生活,洋布村的位置也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畅通,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道把我们带到了距它不远的山坡前,拐过一个弯,又上了一道坡,几经辗转,才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洋布古山寨。眼前粗糙得像磨砂的古白杨树和一小座汉式屋状的水嘛呢房,向我们展示出洋布村原始的古朴与宁静,村头流过的小溪声更使山野显得恬淡静谧。
这是一座位于脊岩上岩石裸露,半山腰长着森林的古山寨。在民居建筑上又可分两种,一种是具有“石城”风味的榻板房,一种是二层平顶楼房。石城风味特点的榻板房,在外围上全部是用片石砌成的高大的石墙,有“四合院”之特征,屋顶是木瓦;平顶房是两层的木楼房,也有一层的,但高度与两层的一样,屋中央有“天井”。村人们在村址的选择上也是颇有讲究的,要便于农耕、临近水源、向阳避风、有利放牧、方便拾柴等。在房舍建筑上,一般是坐北朝南,这样可做到冬暖夏凉、干净舒适,又坚固耐用、防虫防蠹。洋布村人的智慧在这样的民居建造商体现得恰到好处,而真正的大智慧,却不仅仅体现在这里。
山寨的四周大都开垦出了一块连一块的以种植为主的田地。就是在庭院内,村民们也尽可能地利用园地种植蔬菜。在房屋四周还搭架着一排排放置、晾晒农作物的麦架杆,与错落有致的榻板房构成洋布村一道农家特有的风景线。村民将一些能砍伐的树木采伐下来,与石块一道,构筑起栖息的家园,再装饰上将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融入进去。
多儿河在这里,由东南向西北纵穿全境,是这里唯一一条自东向西的“倒淌河”。逆着多儿河弯曲在山坡上的林区便道继续往上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架设在一层层似梯形河道上的水磨群。在我们已走过的古山寨中,这是一处水磨房最多,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时间最古老,而且在今天仍旧使用着的水磨群。
有山有水,给水磨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依着山水修建的村寨,让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水磨便应运而生了。水磨群建于清代,一般修建在临河流水之旁,跨渠盖木板磨房两三间,内置木质轮盘和石磨,利用水的冲力推动轮盘,轮盘带动石磨下扇,将上扇料斗流出的原粮粉碎,经过罗筛,分离出面粉和麸皮。水磨除加工粮食外,还用于榨油、造纸、酿酒等。水轮下河水纯净,跳动的每一股流水都仿佛是这片土地的心跳,与这里的山水人家经脉相连,节奏相宜,不经意里尽显难以言说的景致。聪慧的先民们,懂得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这倾斜奔流的多儿河正是带动水磨,解放人力的绝佳首选。
当现代化的设施逐渐取代年老的生产生活工具的时候,位于大山深处的洋布水磨群却依然如故,它以坚定的姿态,永不停歇地转动着,与淳朴的洋布人一样,生生不息。在陇原的广大农村,水磨的生命力曾經就像唐诗宋词一样绽放着珠翠般的光芒。许多乡亲们祖祖辈辈伴着它的歌声,书写着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记录着平凡自然的寒来暑往,但现在,却越来越难寻找到它的踪迹了。
曾有位诗人这样写道:山不转水转,石不转磨转;磨跟着水走,人随着磨走。坚硬的磨盘碾碎了星辰,碾扁了月亮,也把先民们漫长的日子研磨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洋布的服饰与其他地方也不尽相同,洋布一带不产棉。据《迭部县志》记载,“女式上衣为然拉(多黑色),配以大红裤,绿色茧绸腰带,红腰满绑鞋,显得艳美华丽。”制作这些服饰的原材料在过去主要来自邻近的四川松潘、舟曲西固、古岷州和古迭州等地,除金银饰品外,缝纫制作大都是当地的家庭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是播种、收割的行家里手,更是缝纫、编制的能工巧匠。
夜幕低垂,村对面的山谷间飘来了暮霭,将天空和山峦笼罩;清晨而至,云雾仍未散去,从古山寨传来阵阵鸟鸣。散步村道,但见村上桑台,飘出一股股浓浓的祝福祈祷桑烟,飘荡在洋布村的上空。河水与转盘撞击,水花四溅。在流水的滋润下,常年飘着麦香,这些历经了百年的水磨坊,如今依旧焕发着不停歇的动力。磨坊下游,人们在这里浣衣,牛儿在河水边撒欢,水磨转着,一派高原深山之中,安逸的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