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探究复合钝化剂M(石灰、沸石、钙镁磷肥和生物质炭质量配比为71∶23∶5∶1)不同添加量对镉(Cd)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效果,利用2年的大田试验,以空白(CK)为对照,研究添加0.1%(MR1)、0.2%(MR2)、0.5%(MR3)复合钝化剂和0.5%石灰(LM)处理对土壤性质和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钝化剂主要通过增加土壤pH来降低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3种添加量均能维持或增加作物的产
【机 构】
: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Z21C030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704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复合钝化剂M(石灰、沸石、钙镁磷肥和生物质炭质量配比为71∶23∶5∶1)不同添加量对镉(Cd)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效果,利用2年的大田试验,以空白(CK)为对照,研究添加0.1%(MR1)、0.2%(MR2)、0.5%(MR3)复合钝化剂和0.5%石灰(LM)处理对土壤性质和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钝化剂主要通过增加土壤pH来降低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3种添加量均能维持或增加作物的产量,且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秸秆和籽粒Cd含量。与CK相比,MR1、MR2、MR3和LM处理水稻秸秆Cd含量分别下降了10.7%、11.9%、20.5%和19.5%,其中MR3处理下降幅度最大;MR1、MR2、MR3和LM处理籽粒Cd含量分别下降了11.5%、16.4%、22.9%和36.1%,且各处理水稻籽粒Cd含量均低于0.2 mg/kg,均达到食品安全标准。此外,复合钝化剂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水稻籽粒对Cd的生物富集系数和水稻对Cd的转运能力。磷脂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钝化剂的不同施用水平均可增加土壤细菌数量,且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也较高。与LM相比,MR2的细菌数量增加了43.6%,MR3处理中革兰氏阳性菌数量明显增加,达56.5 nmol/g。总体来看,与单一施用石灰相比,0.2%的复合钝化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小,且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及多样性,说明其对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的同时维持了土壤生态健康,可用于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
其他文献
针对某一桥梁高墩在水流作用下墩顶产生较大位移并伴有晃动的问题,对水流流速及墩顶位移进行了监测,并在监测周期内对主梁、墩柱进行了检测。以监测周期内墩顶的最大横向位移为控制参数,对墩柱进行了水平推力荷载试验,以判断墩柱的受力性能及工作状态。最后综合监测、检测及推力试验结果在确认桩柱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出了高墩限位的加固方法。
针对一种具有可更换构件的新型铁路高墩结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曲线,采用易损性分析方法对9度设计、罕遇与巨震时的墩柱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价。建立全桥有限元分析模型,以墩柱最不利截面材料的应变为损伤指标,以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指标,以357条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IDA分析得到了墩柱关键截面的IDA曲线簇及50%、84%和16%的分位曲线,结合定义的极限状态探讨了墩柱可能产生的塑性铰数量及位
为研究不同墩高和地震峰值加速度条件下同球向双球面支座对川藏铁路简支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以应用同球向双球面支座的川藏铁路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基于动静压剪实验得到的同球向双球面支座滞回曲线,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川藏铁路同球向双球面支座简支梁桥模型,并对其减隔震性能开展研究。利用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墩高与地震波峰值加速度条件下,同球向双球面支座对川藏铁路简支梁桥减隔震效果,并探讨轨道系统约束的影
在深水高墩现浇梁的施工中,采用承台上设钢管支墩和在河床内施工钻孔桩,上部安设贝雷梁支架体系,可避免洪水冲击且稳定性好,解决了深水支架施工的技术难题。本文结合金温铁路大溪大桥1m~112m系梁支架施工实例,介绍高墩深水贝雷梁支架的构造和在施工中的应用。
山西昕水河特大桥工程施工建设对薄壁高墩外观质量有较高要求,因钢筋密集,混凝土不易浇筑和振捣,施工过程中控制不好就容易产生各种外观缺陷,这一问题是混凝土施工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外观不良的各种原因,详细阐述了对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法,达到消除箱梁外观质量缺陷的目的,确保预制工程取得成功,并为将来大规模施工提供有用的施工经验和相关依据。
结合实践,以高墩辊模法为研究背景。在分析高墩辊模法施工要求基础上,对该高墩辊模板构造方式以及特点探讨,随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桥梁高端高支模施工工艺的过程分析,希望探讨后可以给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中国动画片较早拥有独立审美风格,曾在世界动画发展史上取得过优异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纵观中国动画艺术的专业研究脉络,经历了“十七年”时期的萌芽期、改革开放后“新时期”语境下的初探期、新世纪之后电视与网络新技术传播背景下的发展期这三大发展阶段。尤其是随着经济、计算机技术和科研教育事业的日渐发达,21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研究领域的教材、专著等数量日渐增长,亦有不少国外动画理论陆续引进国内,极大地推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展现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识,同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琵琶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以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从琵琶的发展变化、琵琶文化的价值、非遗视角下琵琶的传承以及非遗视角下琵琶的保护手段等方面,对琵琶音乐的传承和保护进行阐述和探究。
以天然山竹壳(Man)为原料,采用 KMnO4 氧化法制备得到改性山竹壳(Mn-Man),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 Mn-Man 进行了物化性质表征,研究了 Mn-Man 对水溶液中 Cd2+、Cu2+、Zn2+的吸附特征,在此基础上将 MnMan 投入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研究其钝化效果,分析了钝化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稳定性。结果表明:经KMnO4 改性后,Mn-Man 表面形成粗糙多孔形貌,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顺应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不断推进,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改革特点。通过对70年来改革内容的梳理与分析,能够清晰寻索出一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逻辑脉络,亦即"在国家格局中彰显个体生活",它具体体现在课程改革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等多个层面。以21世纪为临界点,此前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集体需求、学科课程、知识传输与甄选性竞争,此后的课程改革则更加注重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