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梯也变成非常关键的承载工具,电梯的设备以及结构都有着极其特殊的性质,会在极大程度上关系到居民的人身安全,所以必须要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性检验,加强电梯故障维修保养以及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梯承载工具 人身安全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118-01
前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超高层以及高层建筑渐渐的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于是电梯也变成非常关键的承载工具,其非常紧密的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由于电梯的设备以及结构都有着极其特殊的性质,会在极大程度上关系到居民的人身安全,所以必须要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性检验,加强电梯故障维修保养以及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检验依据及检验标准
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要对经过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的特种设备,经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不得出厂或者交付使用。目前,检验的标准大多依据《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10060-9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等标准进行。
1.1对以下类别进行检验
检查电梯的随机文件是否齐全;土建交接检验、机房设设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驱 动 主机、导 轨、门 系 统、轿 厢等应符合标准;安 全 部 件、悬挂装置、随行电缆、补偿装置、电 气 装 置等都应保证其安全性能,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最后是整机安装验收。检验依据及检验标准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要对经过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的特种设备,经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進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不得出厂或者交付使用。检查电梯的随机文件是否齐全;土建交接检验、机房设设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驱 动 主机、导 轨、门 系 统、轿 厢等应符合标准;安 全 部 件、悬挂装置、随行电缆、补偿装置、电 气 装 置等都应保证其安全性能,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最后是整机安装验收。
二、电梯故障维修保养的概述及基本要求
所谓的电梯维修及保养,对其实施的定期性与日常性的检测、调整以及润滑等操作,针对其可能会产生的故障给予提前检修及维护。良好的日常保养与维修,能够使电梯出现故障的几率大大下降,提高其使用寿命。在电梯的日常检修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电梯的值班维修人员应该尽职尽责,对所有系统的运转状况给予实时的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停用,及时的进行排查。电梯的保养与维修人员必须要每天对机电设备给予清扫,实施吸尘检查,从而确保机械的洁净。
三、目前电梯故障维修与保养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
一些电梯的维修人员在没有经过全面培训以及无证的状况下上岗。为了减少维修成本,很多维修公司会聘用一些毫无经验以及资质的人员进行维修操作,从而导致电梯的维修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2.维修人员缺乏良好的工作态度
很多电梯的维修人员会觉得在电梯尚未产生问题以前,就不需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电梯维护,其尚未充分认识到电梯维修的重要意义,不会积极主动的探寻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工作态度比较消极。
3.电梯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
在电梯的选购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开发商都会购买低价的产品,这样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从而为电梯带来安全隐患。一些使用电梯单位的领导,往往会忽视电梯安全问题,尚未制定全面、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一旦电梯产生故障,常常不能马上进行救援[3],从而出现人身伤亡与设备损坏。
四、强化电梯安全管理以及维修保养的对策
1.创建完善的电梯管理以及保养维修制度
为了维持电梯的安全运行,为了有效的预防电梯故障的出现,应该创建出完善的电梯管理以及保养维修制度。其相关制度主要包括:电梯维修人员的电梯安全操作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电梯的日常维护制度等等。电梯维修人员应该完成安装电梯安全操作规程去开展工作,落实岗位责任制。
2.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安全意识
对于电梯的安全运行而言,电梯的维修以及操作人员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自身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梯的管理水平。每一位电梯保养与维修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积极的工作态度,必须要充分了解电梯的安装工艺与机械结构、维修方法与电气工作原理;应该要严格按照电梯的安全操作与维护规程开展工作。
3.电梯使用单位应该创建完善的防范与管理制度
第一,使用电梯的单位必须要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分配职责、做到责任分明。相关的电梯管理与技术人员必须要团结协作,充分与有效的完成本职工作。第二,在电梯技术人员的聘用方面,必须要保证其持证上岗,在上岗以前进行专业培训。第三,应该创建完善的电梯事故发生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重大事故,应该及时的给予营救,准确的定位以及有效营救被困人员,确保其人身安全,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救出被困人员。
结论: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性,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受技术、资金、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完全根除也是办不到的。
[关键词]电梯承载工具 人身安全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118-01
前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超高层以及高层建筑渐渐的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于是电梯也变成非常关键的承载工具,其非常紧密的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由于电梯的设备以及结构都有着极其特殊的性质,会在极大程度上关系到居民的人身安全,所以必须要保证电梯运行的安全性检验,加强电梯故障维修保养以及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检验依据及检验标准
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要对经过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的特种设备,经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不得出厂或者交付使用。目前,检验的标准大多依据《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10060-9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等标准进行。
1.1对以下类别进行检验
检查电梯的随机文件是否齐全;土建交接检验、机房设设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驱 动 主机、导 轨、门 系 统、轿 厢等应符合标准;安 全 部 件、悬挂装置、随行电缆、补偿装置、电 气 装 置等都应保证其安全性能,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最后是整机安装验收。检验依据及检验标准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要对经过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的特种设备,经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進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不得出厂或者交付使用。检查电梯的随机文件是否齐全;土建交接检验、机房设设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驱 动 主机、导 轨、门 系 统、轿 厢等应符合标准;安 全 部 件、悬挂装置、随行电缆、补偿装置、电 气 装 置等都应保证其安全性能,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最后是整机安装验收。
二、电梯故障维修保养的概述及基本要求
所谓的电梯维修及保养,对其实施的定期性与日常性的检测、调整以及润滑等操作,针对其可能会产生的故障给予提前检修及维护。良好的日常保养与维修,能够使电梯出现故障的几率大大下降,提高其使用寿命。在电梯的日常检修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电梯的值班维修人员应该尽职尽责,对所有系统的运转状况给予实时的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停用,及时的进行排查。电梯的保养与维修人员必须要每天对机电设备给予清扫,实施吸尘检查,从而确保机械的洁净。
三、目前电梯故障维修与保养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
一些电梯的维修人员在没有经过全面培训以及无证的状况下上岗。为了减少维修成本,很多维修公司会聘用一些毫无经验以及资质的人员进行维修操作,从而导致电梯的维修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2.维修人员缺乏良好的工作态度
很多电梯的维修人员会觉得在电梯尚未产生问题以前,就不需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电梯维护,其尚未充分认识到电梯维修的重要意义,不会积极主动的探寻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工作态度比较消极。
3.电梯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
在电梯的选购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开发商都会购买低价的产品,这样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从而为电梯带来安全隐患。一些使用电梯单位的领导,往往会忽视电梯安全问题,尚未制定全面、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一旦电梯产生故障,常常不能马上进行救援[3],从而出现人身伤亡与设备损坏。
四、强化电梯安全管理以及维修保养的对策
1.创建完善的电梯管理以及保养维修制度
为了维持电梯的安全运行,为了有效的预防电梯故障的出现,应该创建出完善的电梯管理以及保养维修制度。其相关制度主要包括:电梯维修人员的电梯安全操作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电梯的日常维护制度等等。电梯维修人员应该完成安装电梯安全操作规程去开展工作,落实岗位责任制。
2.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安全意识
对于电梯的安全运行而言,电梯的维修以及操作人员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自身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梯的管理水平。每一位电梯保养与维修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积极的工作态度,必须要充分了解电梯的安装工艺与机械结构、维修方法与电气工作原理;应该要严格按照电梯的安全操作与维护规程开展工作。
3.电梯使用单位应该创建完善的防范与管理制度
第一,使用电梯的单位必须要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分配职责、做到责任分明。相关的电梯管理与技术人员必须要团结协作,充分与有效的完成本职工作。第二,在电梯技术人员的聘用方面,必须要保证其持证上岗,在上岗以前进行专业培训。第三,应该创建完善的电梯事故发生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重大事故,应该及时的给予营救,准确的定位以及有效营救被困人员,确保其人身安全,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救出被困人员。
结论: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性,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受技术、资金、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完全根除也是办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