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逐步推广,并广泛应用于经络腧穴学课程教学中。但是,终结性评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形成性评估体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具体分析了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而提出一些形成性评估体系建立与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性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a)-0000-00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经络腧穴学课程教学在教学评估方面时常采用总结性测试的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评估方法所得出的期末考试成绩可以说是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依据,而教学检查与评估的重要手段与内容也主要是试卷管理与成绩管理。但是,由于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具有特殊性,这种终结性评估方法已不能满足其教学发展的要求。因此,形成性评估体系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已成为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形成性评估的内涵
所谓形成性评估,指的是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价值判断[1]。与终结性评估不同,形成性评估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手段,注重的是教学过程,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矫正,属于定性分析。
二、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第一,持续性。与教学结果相比,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阶段,具有持续性。而形成性评估又是关注教学过程的评估。因此,形成性评估也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进行全程监控。但是,还是有必要对经络腧穴学教学进行过程监控的。因此,评估者应按照经络腧穴学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相应的学科学习特点,对于不同时期的教学重点与学习任务,制定相应的目标与要求。相交于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操作较难,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有一定的时间跨度的[2]。从经络腧穴学教学来看,它是有一定的时间跨度的,需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评判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目标。因此,形成性评估若要保持持续性,需要评估者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第二,互动性。从一定程度上讲,师生互动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因此,可以说,形成性评估的过程就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强调在学期授课前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选出每组的小组长,由其负责带领小组成员查阅资料、安排小组讨论并及时做好相应的记录[3]。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就为学生在课堂分析与讨论过程中与教师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互动奠定了基础。在在课堂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采用形成性评估体系是符合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需要。
第三,反思性。作为进行诊断的必要环节,反思对形成性评估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及时的改善学习方法,有效控制学习过程,而教师能够改进课堂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方法。由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可知,它强调“以人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主体潮流[4]。由此可知,两者具有相通之处,形成性评估体系具有可行性。
(二)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终结性评估体系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已满足不了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首先,终结性评估方法不科学。长期以来,总结性评估时常采用一次性检验的方法。通过对评估、测试和测量的关系分析可知,测试是是测量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所有手段;测量仅仅是一种评估手段,而不是所有手段;评估的内涵大于测试的范畴,并不是所有的测试都符合评估的要求。在多数情况下,对于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来说,一次性测验就是总结性测试。在实际教学中,课程终结性测试多为期末考试[5],学生的学业也主要是其考试成绩,分数依旧决定了学生的终身。
其次,测试的负面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测试的反拨效应具有后效性、隐形新、潜在性等特征。由此可知,教育工作者应进行反思。但是,就目前来讲,在高校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对测试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与研究。事实上,测试的负面反拨效应更加复杂,远远大于教学的范畴。比如,在教学测试中,教师主张推行题海战术,影响了其自身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测试脱离了教学实践。据了解,现行的经络腧穴学测试手段难以满足其教学实践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逐渐被用于经络腧穴学课程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现行的测试手段难以确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试效度,无法实现测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不利于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应用形成性评估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在教师方面
第一,作为评估的参与者、主导者、研究者和策划者,教师应及时更新测试观与人才观。具体来讲,一是教育工作者应发扬勇于开拓与创新的精神;二是要提高改变人们评估行为的能力;三是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五是应跟进时代的发展要求。 第二,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与道德感。形成性评估作为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主观性、公开性与互动性的特点。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为建立形成性评估体系,并确保其顺利实施,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心与道德感。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相应的鼓励教学机制,发扬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精神。
第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教学者与研究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形成性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同样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其中,理论基础应包括评估理论、研究理论和测试理论三个方面。
第四,提高教师行动观察与反思能力。近年来,我国在质的研究中十分重视行动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行动研究源于反思教学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与方法,强调对实际教学的反思,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行动观察能力,在行动中进行反思,以促进形成性评估的建立与实施。
第五,提高创新能力。为实现形成性评估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改进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反思。在形成性评估中,作为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手段和目的具有灵活性,可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形成性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科学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而调整教学行为,改进学习过程。
(二)在学生方面
第一,学生应自觉参与、自我负责。由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可知,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基础上的。因此,学生应具备自觉参与与自我负责的意识。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为建立并顺利实施形成性评估体系,一是学生应适应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扮演主动自查、自评的角色;二是教师应进行合理引导与辅助,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性习惯;三是为确保形成性评估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性;四是评估者应制定科学的、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与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五是学生应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与自我反馈等训练,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
第二,应加强整形互动与民主合作。从一定程度上讲,形成性评估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师生互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提供资料与数据;(2)设计与实施教学计划;(3)制定并完成教学任务;(4)进行测试与访谈;(5)组织一系列评价活动;(6)参与教学评价与反馈。此外,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是应建立民主合作的关系。因此,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一是教师应树立良好的榜样,端正教学态度,规范教学行为,保持良好的人格形象,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模范作用;二是学生应真诚的进行合作,有效地提供相应的资料信息;三是应拓宽师生之间的互动渠道,获取学生的信任。
四、结语
总之,形成性评估体系能够弥补终结性评估体系的不足,能够转变师生的角色,使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十分强调“以人文本”,也注重转变师生的角色,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知,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此外,为促进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建立与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锦丽,杨朝纲,程艳香,王晓航. 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形成性评估体系的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2013,04:835-837.
[2]丁锦丽,杨朝纲,程艳香. 妇科临床实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估体系的应用及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14,03:610-612.
[3]王晓燕,汤继芹,英振昊,张永臣. PBL教学法在《经络腧穴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中国针灸,2015,02:176-178.
[4]刘荣,诸葛建. PBL教育理念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0:146-147.
[5]王艳杰,李冰,张海峡,吕选民,黄泳. PBL教学法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实践[J]. 中医药导报,2012,08:128-129.
关键词: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性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a)-0000-00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经络腧穴学课程教学在教学评估方面时常采用总结性测试的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评估方法所得出的期末考试成绩可以说是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依据,而教学检查与评估的重要手段与内容也主要是试卷管理与成绩管理。但是,由于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具有特殊性,这种终结性评估方法已不能满足其教学发展的要求。因此,形成性评估体系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已成为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形成性评估的内涵
所谓形成性评估,指的是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价值判断[1]。与终结性评估不同,形成性评估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手段,注重的是教学过程,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矫正,属于定性分析。
二、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第一,持续性。与教学结果相比,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阶段,具有持续性。而形成性评估又是关注教学过程的评估。因此,形成性评估也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进行全程监控。但是,还是有必要对经络腧穴学教学进行过程监控的。因此,评估者应按照经络腧穴学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相应的学科学习特点,对于不同时期的教学重点与学习任务,制定相应的目标与要求。相交于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操作较难,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有一定的时间跨度的[2]。从经络腧穴学教学来看,它是有一定的时间跨度的,需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评判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目标。因此,形成性评估若要保持持续性,需要评估者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第二,互动性。从一定程度上讲,师生互动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因此,可以说,形成性评估的过程就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强调在学期授课前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选出每组的小组长,由其负责带领小组成员查阅资料、安排小组讨论并及时做好相应的记录[3]。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就为学生在课堂分析与讨论过程中与教师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互动奠定了基础。在在课堂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采用形成性评估体系是符合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需要。
第三,反思性。作为进行诊断的必要环节,反思对形成性评估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及时的改善学习方法,有效控制学习过程,而教师能够改进课堂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方法。由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可知,它强调“以人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主体潮流[4]。由此可知,两者具有相通之处,形成性评估体系具有可行性。
(二)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终结性评估体系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已满足不了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首先,终结性评估方法不科学。长期以来,总结性评估时常采用一次性检验的方法。通过对评估、测试和测量的关系分析可知,测试是是测量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所有手段;测量仅仅是一种评估手段,而不是所有手段;评估的内涵大于测试的范畴,并不是所有的测试都符合评估的要求。在多数情况下,对于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来说,一次性测验就是总结性测试。在实际教学中,课程终结性测试多为期末考试[5],学生的学业也主要是其考试成绩,分数依旧决定了学生的终身。
其次,测试的负面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测试的反拨效应具有后效性、隐形新、潜在性等特征。由此可知,教育工作者应进行反思。但是,就目前来讲,在高校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对测试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与研究。事实上,测试的负面反拨效应更加复杂,远远大于教学的范畴。比如,在教学测试中,教师主张推行题海战术,影响了其自身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测试脱离了教学实践。据了解,现行的经络腧穴学测试手段难以满足其教学实践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逐渐被用于经络腧穴学课程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现行的测试手段难以确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试效度,无法实现测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不利于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应用形成性评估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在教师方面
第一,作为评估的参与者、主导者、研究者和策划者,教师应及时更新测试观与人才观。具体来讲,一是教育工作者应发扬勇于开拓与创新的精神;二是要提高改变人们评估行为的能力;三是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五是应跟进时代的发展要求。 第二,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与道德感。形成性评估作为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主观性、公开性与互动性的特点。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为建立形成性评估体系,并确保其顺利实施,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心与道德感。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相应的鼓励教学机制,发扬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精神。
第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教学者与研究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形成性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同样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其中,理论基础应包括评估理论、研究理论和测试理论三个方面。
第四,提高教师行动观察与反思能力。近年来,我国在质的研究中十分重视行动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行动研究源于反思教学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与方法,强调对实际教学的反思,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行动观察能力,在行动中进行反思,以促进形成性评估的建立与实施。
第五,提高创新能力。为实现形成性评估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改进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反思。在形成性评估中,作为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手段和目的具有灵活性,可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形成性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科学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而调整教学行为,改进学习过程。
(二)在学生方面
第一,学生应自觉参与、自我负责。由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可知,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基础上的。因此,学生应具备自觉参与与自我负责的意识。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为建立并顺利实施形成性评估体系,一是学生应适应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扮演主动自查、自评的角色;二是教师应进行合理引导与辅助,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性习惯;三是为确保形成性评估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性;四是评估者应制定科学的、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与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五是学生应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与自我反馈等训练,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
第二,应加强整形互动与民主合作。从一定程度上讲,形成性评估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师生互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提供资料与数据;(2)设计与实施教学计划;(3)制定并完成教学任务;(4)进行测试与访谈;(5)组织一系列评价活动;(6)参与教学评价与反馈。此外,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是应建立民主合作的关系。因此,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一是教师应树立良好的榜样,端正教学态度,规范教学行为,保持良好的人格形象,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模范作用;二是学生应真诚的进行合作,有效地提供相应的资料信息;三是应拓宽师生之间的互动渠道,获取学生的信任。
四、结语
总之,形成性评估体系能够弥补终结性评估体系的不足,能够转变师生的角色,使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十分强调“以人文本”,也注重转变师生的角色,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知,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此外,为促进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建立与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锦丽,杨朝纲,程艳香,王晓航. 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形成性评估体系的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2013,04:835-837.
[2]丁锦丽,杨朝纲,程艳香. 妇科临床实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估体系的应用及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14,03:610-612.
[3]王晓燕,汤继芹,英振昊,张永臣. PBL教学法在《经络腧穴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中国针灸,2015,02:176-178.
[4]刘荣,诸葛建. PBL教育理念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0:146-147.
[5]王艳杰,李冰,张海峡,吕选民,黄泳. PBL教学法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实践[J]. 中医药导报,2012,08: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