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无药可医老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123_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錢锺书身体多病,但是,他从不忌言生死,总是乐观面对。杨绛先生说,他是个乐观的人,对生死自然规律看得很明白。1989年3月,他晚上睡不好,白天头晕,就对人说,同他一起出来的历史学家黎澍和外交家宦乡相继过世,他也快了。大年三十,人家打电话来拜年,他会突然冒出一句:“老啦!要死啦!”他不喜过生日,认为“祝寿祝寿,我看是促寿!”“‘祝寿’可以‘促寿’,‘延年’能使‘厌年’,此又物极必反之理也”。你安慰他病会痊愈,他答道:“长寿乃《西游记》车迟国和尚所谓‘长受罪’耳。乃蒙善颂善祷,‘美意延年’,愚夫妇无以报称,唯有祝体健笔健,健饭健步,‘老子犹龙’,不负斯语。阿门。”
  他对老病相生、老衰不可医、人生苦短的道理看得很清楚,所以晚年痼疾缠身,都能坦然对之。在晚年所著《管锥编》中常有发挥。“世寿无穷,却不能分减与人,亿万斯年,于己无与”。“病乃变故,衰属常规;病尚得减,而衰老相期,与日俱老,则亦逐日添衰;病可待其渐除,而衰则愈待而愈积”。“心力颓唐,不耐贯注,体力乏弊,不堪运使,懈散而乐于放慵,所谓‘不相综摄’。”颇似夫子自道。近耄耋之年时,他在给吴忠匡的信中说:“年来老病缠绵,遵医戒谢客谢事。近虽大段已瘥,而稍一用心,便终宵不寐,已废书不看近四个月矣。衰老即是一病,病可治而老难医,病或日减而老必日增,乘除消长。陶篁村句云‘老来无病亦支离’,况有病乎!吾弟将来当能体验及此。”他曾对舒展说:“世间无药可医老。每病一场,健康即减退一分,恰如强国入侵,打个平手或转败为胜已经不错了;弱国若想尽收失地,那就失之为妄想了。”
  他对生死看得很淡,但对别人尤其是年轻人却显出一般老人的“世故”,显得可爱。1992年初,钱锺书久病初愈,人民文学出版社《围城》的编辑黄伊到钱府,无意中说:“我已好多年不上医院了,除了流年不利或偶然感冒发点高烧,我是不找医生的。”钱锺书听后,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一把拉起黄伊,连走几步拉到写字台前,抓住他的手强摁着往桌面上连拍三下,说:“在我们无锡老家,长辈听见自己的孩子说了不该说的话,或夸了海口,在地上拍三下就会逢凶化吉,百无禁忌。我们年纪大了,弯腰到地不方便,在桌子上拍三下,也一样的。”
  钱锺书晚年身体不好,又想留出更多时间读书与写作,他推辞了很多学术和社会活动,拒绝了很多新闻媒体采访的要求。后期因右拇指痉挛,他以此还谢绝了很多题签之类的请求,书信也尽可能的少回。但即使如此,在此后的二十年时间内,虽然生活无忧,声名鹊起,写作环境好,钱锺书却再也没有完成那些宏大的写作计划,只留下了一堆笔记和莫大的遗憾。
  当有人问他估计什么时候写完后面的《管锥编》,他无奈地说:“老年人是不能作什么估计的,可以说是无估计可言。我觉得一个人到了五十岁以后,许多事情都拿不定,如身体健康就拿不定。我对人生的看法是,眼光不能放得太远,从某个意义来讲,一个人的事业与心愿都是有距离。”老成之言,平易而通达。
其他文献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京城一个老和尚孤树上人,与他的高祖厚斋公时有往来。有一回,老和尚兴致勃勃地告诉厚斋公一件怪事,说自己有天夜里灯下诵经,忽闻窗外有声,似人来往,喝问为谁。窗外朗声回答说:“他们都是有人处诵经,您老是无人处诵经也。”可以想象,孤树上人转述野狐的这种评价,心里一定为自己的“高素质”暗暗自豪。不料,厚斋公却说:“您以此语告我,也就和那种‘有人处诵经’的和尚差不多了啊。”  
期刊
听过明末清初说书艺人柳敬事说书的人,大半印象深刻:顾开雍听他说宋江轶记一则,但觉“纵横撼动,声摇屋瓦,俯仰离合,皆出己意,使听者悲泣喜笑”;周容在虞山一连听了几天,古人古事宛然在目,“剑戟刀槊,钲鼓起伏,髑髅模糊,跳踯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予发肃然指,几欲下拜,不见敬亭”;吴梅村有一阕“沁园春”赠柳敬亭,说是“楚汉纵横,陈隋游戏,舌在荒唐一笑收。谁真假,笑儒生诳世,定本《春秋》!”王猷定听他说“景
期刊
鸦片传入中国的时间其实非常早,相传西汉时已有罂粟种子通过丝绸之路被引入中原。中国人种植罂粟的确凿记载则是在唐代,一首唐诗写道:“行过险栈出褒斜,出尽平川似到家。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诗中的“米囊花”,便是罂粟花。不过,自汉唐以来,中国人只是将罂粟当成观赏性植物或中药材,直至晚清时期,罂粟才被制成可供吸食的大烟,并一下子泛滥开来。  史料记述说,“镶竹为管,或磁或银,挑烟于盒,如粒如丸,
期刊
【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以187字尽显汉语之精妙干净无一字多余无一字不妥实在令时下满口空话套话者汗颜且一览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唐)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
期刊
《列子》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杨朱的邻居丢羊后,不但发动全家人去寻羊,而且还请求杨朱的童仆帮忙。杨朱纳闷:丢一只羊,何至于如此兴师动众?邻居道:因为路岔道多。忙活了一天,最终邻居同众人却无功而返。杨朱问其因,邻居回答:岔道中还有岔道。于是杨朱脸色忧愁,一整天不语。  故事讲到这儿,耐不住性子的“哲人们”便开始了不同的解读。譬如,笔者就从“岔路”联想到人生道路的选择,因为人生面临着诸多选择,而每一
期刊
《世说新语》载,石崇每邀客宴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美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按照宗白华先生的分析,魏晋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时期,魏晋人不仅把人心里面的美、高贵与圣洁的一面推到极端,而且也
期刊
雍正七年(1729),清廷首次颁布了禁烟令,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毒法令。该法令明確规定:  定兴贩鸦片者,照收买违禁货物例,枷号一月,发近边充军;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船户、地保、邻佑人等,俱杖一百,徒三年;兵役人等借端需索,计赃,照枉法律治罪;失察之汛口地方文武各官,并不行监察之海关监督,均交部严加议处。
期刊
每年的九、十月份,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有开学仪式或“开学典礼”吗?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
期刊
【以上谈的都是晚晴的戒毒。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时期是吸毒嗑药的重灾区——魏晋。如果整个专题没有一篇文章谈及此,不能不说遗憾。这方面的文章不能算少,但小编挑来挑去,还是觉得当年鲁迅先生的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再好不过,旁征博引,收放自如,词微旨深,幽默耐读。好文不怕反复读,而且应该也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听说过却尚未读过本文,本期专题的最后,让我们来一同回顾经典吧。】  何晏有两件事我们
期刊
1939年,著名画家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邀请,前往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在为期三年的讲学期间,泰戈尔常常陪同徐悲鸿游览喜马拉雅山麓的著名风景区大吉岭。  由于大吉岭地处2000多米高的海拔,他们游览时,常常需要骑着马才能方便出行。徐悲鸿开始不会骑马,看到这种高大、威武的骏马,徐悲鸿心里很胆怯。在泰戈尔耐心指导下,徐悲鸿很快学会了骑马。他们在马背上,一边畅谈文学和绘画,一边游览大吉岭的秀丽山色,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