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职生社会公德呈现出的不完善、不稳定、功利化以及知行脱节现象,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中,找到一种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切實提高高职生社会公德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法为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教学改革树立了新的理念。本文以集中了社会公德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探讨了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项目化教学
  一、引言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理应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素养。然而,当前高职生社会公德的具体现状却令人担忧,2012年,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所撰写的《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以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问卷调查为例》(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7期)一文,结果显示:由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缺陷和局限性,当前高职生社会公德普遍存在着不完善、不稳定、功利化等特点,高职生知行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找到一种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切实提高高职生社会公德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成为了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为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即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是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新理念。为此,在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对高职生现行的社会公德教育方法作出相应的探索和改革势在必行。
  二、社会公德教育项目化教学概述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指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以“教学项目”为研究对象,属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其特别突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力求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建立起与真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教学具体实际,高职生社会公德教育项目化教学应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项目现实性:即在高职生社会公德教育项目化设计过程中,所选项目主题应该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社会公德所确立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密切相关,以增加社会公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二,目标统一性:众所周知,目前高职生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但高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特别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项目化设计过程中,要统筹整个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情况,围绕社会公德教育教学统一目标,设计主题项目。
  其三,学习自主性:即根据所设计的教学项目,学生有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创造力得以不断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素养。
  其四,评价多样性:即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项目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团体间的相互评价以及老师点评等。
  三、社会公德教育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1.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项目化教学定位。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越大,公共秩序变的越来越复杂,如何维护公共秩序,提高人们的公共生活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由此可见,社会公德作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们维护公共秩序、提高公共生活质量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拥有较高的社会公德素养和实践水平不仅是社会对高职生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是高职生自身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人格品质。近些年来,各高职院校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的要求,均开设了集中社会公德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然而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在理论学习时感觉到抽象难懂,理论和实践相互脱离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基于高职院校课程和学生特点,我们试图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法。将社会公德教育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分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模块,具体细化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教育目标:一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二是让学生将学习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社会公德素养;三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义务、锤炼思想品德、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做到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2.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为例分步骤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集中了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按照项目化教学法的具体要求作了相应尝试和探索:①整合内容,分出项目版块。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而这些内容,具体来讲已经完全囊括了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因此,整个课程可整合为三大项目版块: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素养以及法制观念与法律规范,每个项目化版块在具体教学中只需围绕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需要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所必需的素养进行学习,学习过程可分为理论讲授、活动感受、领悟提高三个环节。具体来讲,就是每一模块都从社会公德某一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设定出若干细小项目主题,如在思想修养大模块中,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求,还可以设置大学规划项目、人生价值观项目、爱国忠诚项目等等。这样以来,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最终被整合为三大项目模块、若干细小项目,再通过理论讲授、活动感受、领悟提高三个环节,最终达到在生活中运用的目的。②把握项目目标,分步骤具体实施。项目化教学讲究的是“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每个项目都是一个任务,都有具体的目标。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公德教育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目标来开展。如社会公德对高职生所要求的遵纪守法内容,对应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七第八章的知识,而这一部分的知识高度浓缩,两个章节涉及到27部法律知识,如若用传统的教学法很难在短时间内让高职生掌握这些内容。因此,在教育教学探索中,除了从宏观上把握该章节的目标即培养高职生的法治精神、法纪观念以外,我们还将内容进行了细化,分成若干小项目,分别设定项目目标。例如我们将第八章第二节——我国实体法律制度作了内容调整,不泛泛而谈,而是将其分为若干细小项目,具体落实到劳动合同这一类合同上,因为学会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是当今高职生进入社会后应当必备的素质之一。对此,我们的讲授项目目标是让学生能与他人(公司)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具体教学环节如下:第一步,将教学班级分成若干小组(8到10人1组);第二步,布置任务---《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在上次课结束之前提供一个已经拟定好但有违法内容的合同,让学生纠错,具体要求是,各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召开例会、讨论分析合同违法之处并找好发言人,于下次上课时代表本组发言;第三步,课堂上各组派代表发言,阐述观点,指出样本合同违法之处,并说明一个有效的合同如何制定以及需包括哪些必备条件;第四步,教师对各组的观点进行汇总点评、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条款;第五步,归纳总结,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合同的重点:劳动合同签订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理解劳动合同的难点:劳动合同法的适用对象,同时引出下一个任务。
  以上是我们对项目化教学的一些设计,从总体上看,效果是不错的,但也还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诸如项目化教学流程标准是否统一,项目设计是否科学可行,师资和教学设备是否跟得上,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等等,由于还处在探索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颖.高职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2012(2).
  [3]徐锋.谈高职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3).
  作者简介:
  刘来:(1985-),男,重庆酉阳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周宁宁(1968-),女,湖南湘乡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BB361);湖南湘潭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大学生素质培养工程”立项项目(2011-3)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现代服装工程类人才的社会需求,在探索服装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基础上,分析其能力培养需求,以知识结构为核心,构建并实施该体系。体现教学中知识结构的相对独立性与整体协调的关系。  【关键词】服装工程专业;教学微体系法;多元化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
期刊
【摘 要】歌唱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个优秀的歌唱者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舞台修养和歌唱品质。自信、开放、执着、坚定等等是一个歌唱者学好歌唱必要的心态和意志。  【关键词】歌唱;学习;体会  一、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具有坚定的信心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自信心,才能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把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展示在观众前;同样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坚定不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深圳城市文化内涵、城市生活、深南中路空间环境特色展开研究,重点分析了深南中路小品设置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其所应具有的时尚未来公共精神及文化的内涵进行诠释,结合深南中路环境艺术小品设计实际项目的创作为依托来进行设计探索,以期对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创新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深圳城市;环境小品;风格定位;设计特色  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 哈普林(Lawrence
期刊
【摘 要】自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实施以来,中国烟草行业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高烟草制品质量、增加国家财政积累、支持民族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不过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烟草行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国内烟草市场实行“行政垄断”并通过设置较高的政策壁垒把国外烟草商拒之门外、中国社会存在大量的灰色烟草消费等这些特点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和国际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期刊
【摘 要】世界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证”,梳理遗产地管理路径脉络,有助于遗产旅游和遗产保护的共生共赢,从而实现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文章选取山岳型遗产旅游地代表——黄山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共生理论、博弈理论对黄山遗产地保护和管理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山岳型遗产地管理路径的树状演化模型。  【关键词】遗产旅游;遗产保护;管理路径;共生-博弈  1.引言  世界遗产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
期刊
【摘 要】湖南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自今年10月份播出以来就成为同时段收视率最高,网络里讨论最多的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中国明星真人秀节目再度达到一个顶峰。本文试图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明星真人秀节目火热的原因,并阐述节目品牌营销的若干战略。  【关键词】明星真人秀;传播心理;受众心理;品牌营销  2012-2013年,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再掀高潮,歌唱、热舞、跳水、亲子等等,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由
期刊
【摘 要】现代性启蒙导致传统的断裂,使科学技术成为信仰。随之而来的则是个体主体意识的不断膨胀,自我中心主义、工具理性和“物化”盛行。在现代社会给人带来迷茫、困惑和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启蒙直面信仰危机,从个体生活世界出发,将共同理想和个人信仰有机地协调起来,使得人们从多角度、多层次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提高信仰自觉性。  【关键词】现代性;启蒙;马克思主义;信仰  现代性社会是一个生活范型发生根本变迁
期刊
【摘 要】有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学生的教育始终是学者和老师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问题学生缺点多、影响面广,成为影响班风的消极因素。所以问题学生的教育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尤其重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书育人的态度上,应把握根本的尺度,因为“独木不成林”。爱和教育是相通的,爱是一种力量,爱问题学生本身就是教育过程。  【关键词】问题学生;爱;宽容  曾经有人说过
期刊
【摘 要】中职学校机电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下,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已势在必行。研究精品课程建设背景和意义,探讨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分析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精品课程建设措施,是中职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国家教育部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
期刊
【摘 要】通过对香格里拉地区的藏族民居“闪片房”的研究,分析传统民居地域性特征形成的自然环境因子和人文环境因子,提出该传统民居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特征以及不足,有利于传统民居保护以及生态、宜居建筑的研究。  【关键词】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生态;藏传佛教;地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由于民族习惯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居形式,而同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