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专业设置、特色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建设策略。
【关键词】区域特色 专业设置 特色师资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06-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职教育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兴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产业结构都在调整和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高素质技能型发展,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很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开始下降,社会上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高职院校招生面临巨大挑战,很多学校生源不足,高中毕业生对就读高职院校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突破传统办学模式,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和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高职院校建设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2000年以后由中职升格而来,底子薄,办学经验不足,在专业建设方面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往往存在发展定位和专业建设模式单一、缺乏区域特色等问题。
(一)盲目地开设专业
专业设置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最直观反映,办学实力和专业建设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之根本,然而,很多学校都是盲目式地跟风开设专业,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监测反馈机制,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开办什么专业,不考虑自身实力和区域人才需求实际,只求能招到更多的学生。例如,广西区内的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有会计类专业,造成区内会计人才严重过剩,毕业生很少能够从事会计相关职业;同时各个学校会计专业建设水平不一,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这种办学模式只是复制相同的专业,缺乏学科和特色优势,虽在短期内能够造成一种暂时性的虚假繁荣,对学校的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却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旦社会风向改变,原本火爆的专业变成冷门专业,则学校将面临招生困难、教学资源严重浪费、发展停滞的困境。
(二)重视办学成本,忽视区域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高职院校在办学成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压力,使得很多学校在开设专业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办学硬件成本低的文科类专业,对于师资力量等办学软实力的重视度不够。另外,在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方面,很多学校注重自身的办学传统,难以及时跟上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对自身所处的区域内经济和文化特色认知度不够,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上没有融入区域内经济和文化元素,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特色元素,竞争力不强。
(三)重学生,轻师资
学生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基础,学费是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生源的数量决定了学校发展的规模。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减少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生源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使得高职招生越发困难,因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很投入,甚至有些学校考虑改变自身的教学和管理方式来迎合学生,以期招收到更多学生。由于高等数学学习困难,广西区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取消了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甚至有少部分学校也在改革英语教学,不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而是试图通过其他方式,以减少英语等级考试对学生毕业的影响。为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有些学校还专门制定了相关考试管理规定,要求考试控制及格率不低于某个固定值。
由于财政编制和行政机构臃肿等原因,很多学校都严重缺乏师资,尤其是一线教职员工,导致任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学质量不高。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一般都很重视教学硬件资源和教师职称结构,对于教师专业等一般不太关注。在很多学校的专业介绍中,都会重点介绍师资学历和职称结构,通常实际情况却是,这些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并非本专业教师,甚至整个师资队伍中没有一个本专业的教师。
二、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立足于地方,就应该为地方建设出一份力,要把握准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才能得到地方经济的支持,才能更好更快地获得自身发展的优势。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契合点,也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如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能体现出区域特色,就很难为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那么这样的高职院校将会失去地方发展的空间,而一个失去地方支持的高职院校是很难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发展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因而,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地,服务区域经济,办出区域特色,以区域经济建设为立足点,辐射全国。在专业建设方面,应该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切入点,以地方文化为内涵,找准定位,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声誉,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就要及时准确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和调整方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引入更多地方文化元素,构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专业。
(一)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背景设置专业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机遇的原因,经济发展方向和特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服务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要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紧密结合区域内产业格局,以区域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和调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区域内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区域内一个或者几个优势行业,深入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内有发展前景企业的合作办学力度,打造适合自身特色的行业性较强的学校。 (二)加强特色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缺乏足够师资,更缺乏地方特色的“双师”素质教师资源,对此,在特色师资建设中要努力拓宽渠道,制定灵活的特色人才取材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按需取才,积极引进符合地方特色和学院发展需要的人才,大量引进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将企业一线技术引入到教学课堂。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对企业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师队伍的构建,逐步探索理论课时以校内教师授课为主和实践课程以兼职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从事专业实践挂职工作的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校内年轻骨干教师去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以此作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师素质教师的主要途径。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评价体系,建设一支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学术活力和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深入开展与地方企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学的特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根本保障。在“互惠双赢”的原则下,通过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尽可能充分利用地方行业或企业的资源,将其融入地方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地方特色专业创建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更能较好地引导毕业生在当地企业中就业。在当前环境下,随着内陆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在本地打工已经成为很多进城务工者的首选。高职院校应该紧跟社会新形势,大力开展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在促进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本地就业,为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本地就业环境,为本地经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地方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和习俗,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将区域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开设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课程,大力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推进特色学生社团的建设,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到地方政府主办的特色的风情文化活动中,创建出一个地方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凝聚人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生源的不断萎缩,学生就读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下降,宣示着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压力,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出发,总结办学经验,调整办学定位,紧跟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依托地方经济特色和优势,努力探索,将自身打造成既能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又能引领区域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学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也让自己在社会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黄兰堞,程丽华.广西北部湾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特色办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2(3)
[2]王来柱.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5)
[3]刘方,何玉宏,赵家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8)
[4]邓福田.论广西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培育[J]. 广西教育,2010(2)
[5]梁业胜.广西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1(8)
(责编 王 一)
【关键词】区域特色 专业设置 特色师资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06-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职教育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兴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产业结构都在调整和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高素质技能型发展,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很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开始下降,社会上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高职院校招生面临巨大挑战,很多学校生源不足,高中毕业生对就读高职院校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突破传统办学模式,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和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高职院校建设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2000年以后由中职升格而来,底子薄,办学经验不足,在专业建设方面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往往存在发展定位和专业建设模式单一、缺乏区域特色等问题。
(一)盲目地开设专业
专业设置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最直观反映,办学实力和专业建设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之根本,然而,很多学校都是盲目式地跟风开设专业,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监测反馈机制,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开办什么专业,不考虑自身实力和区域人才需求实际,只求能招到更多的学生。例如,广西区内的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有会计类专业,造成区内会计人才严重过剩,毕业生很少能够从事会计相关职业;同时各个学校会计专业建设水平不一,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这种办学模式只是复制相同的专业,缺乏学科和特色优势,虽在短期内能够造成一种暂时性的虚假繁荣,对学校的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却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旦社会风向改变,原本火爆的专业变成冷门专业,则学校将面临招生困难、教学资源严重浪费、发展停滞的困境。
(二)重视办学成本,忽视区域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高职院校在办学成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压力,使得很多学校在开设专业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办学硬件成本低的文科类专业,对于师资力量等办学软实力的重视度不够。另外,在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方面,很多学校注重自身的办学传统,难以及时跟上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对自身所处的区域内经济和文化特色认知度不够,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上没有融入区域内经济和文化元素,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特色元素,竞争力不强。
(三)重学生,轻师资
学生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基础,学费是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生源的数量决定了学校发展的规模。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减少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生源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使得高职招生越发困难,因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很投入,甚至有些学校考虑改变自身的教学和管理方式来迎合学生,以期招收到更多学生。由于高等数学学习困难,广西区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取消了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甚至有少部分学校也在改革英语教学,不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而是试图通过其他方式,以减少英语等级考试对学生毕业的影响。为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有些学校还专门制定了相关考试管理规定,要求考试控制及格率不低于某个固定值。
由于财政编制和行政机构臃肿等原因,很多学校都严重缺乏师资,尤其是一线教职员工,导致任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学质量不高。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一般都很重视教学硬件资源和教师职称结构,对于教师专业等一般不太关注。在很多学校的专业介绍中,都会重点介绍师资学历和职称结构,通常实际情况却是,这些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并非本专业教师,甚至整个师资队伍中没有一个本专业的教师。
二、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立足于地方,就应该为地方建设出一份力,要把握准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才能得到地方经济的支持,才能更好更快地获得自身发展的优势。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契合点,也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如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能体现出区域特色,就很难为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那么这样的高职院校将会失去地方发展的空间,而一个失去地方支持的高职院校是很难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发展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因而,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地,服务区域经济,办出区域特色,以区域经济建设为立足点,辐射全国。在专业建设方面,应该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切入点,以地方文化为内涵,找准定位,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声誉,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就要及时准确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和调整方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引入更多地方文化元素,构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专业。
(一)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背景设置专业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机遇的原因,经济发展方向和特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服务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要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紧密结合区域内产业格局,以区域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和调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区域内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区域内一个或者几个优势行业,深入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内有发展前景企业的合作办学力度,打造适合自身特色的行业性较强的学校。 (二)加强特色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缺乏足够师资,更缺乏地方特色的“双师”素质教师资源,对此,在特色师资建设中要努力拓宽渠道,制定灵活的特色人才取材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按需取才,积极引进符合地方特色和学院发展需要的人才,大量引进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将企业一线技术引入到教学课堂。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对企业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师队伍的构建,逐步探索理论课时以校内教师授课为主和实践课程以兼职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从事专业实践挂职工作的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校内年轻骨干教师去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以此作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师素质教师的主要途径。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评价体系,建设一支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学术活力和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深入开展与地方企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学的特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根本保障。在“互惠双赢”的原则下,通过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尽可能充分利用地方行业或企业的资源,将其融入地方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地方特色专业创建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更能较好地引导毕业生在当地企业中就业。在当前环境下,随着内陆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在本地打工已经成为很多进城务工者的首选。高职院校应该紧跟社会新形势,大力开展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在促进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本地就业,为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本地就业环境,为本地经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地方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和习俗,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将区域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开设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课程,大力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推进特色学生社团的建设,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到地方政府主办的特色的风情文化活动中,创建出一个地方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凝聚人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生源的不断萎缩,学生就读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下降,宣示着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压力,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出发,总结办学经验,调整办学定位,紧跟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依托地方经济特色和优势,努力探索,将自身打造成既能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又能引领区域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学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也让自己在社会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黄兰堞,程丽华.广西北部湾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特色办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2(3)
[2]王来柱.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5)
[3]刘方,何玉宏,赵家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8)
[4]邓福田.论广西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培育[J]. 广西教育,2010(2)
[5]梁业胜.广西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1(8)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