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草衍义》之前,不论是本草文献记载,还是方剂配伍应用,覆盆子一直被作为补益药来使用.《本草衍义》首次提出覆盆子有“缩小便”的功效,并以此来解释“覆盆”之名.此后,医家沿用了《本草衍义》的认识,将覆盆子作为补益药和固涩药使用.到了现代,各版《中药学》教材更是将覆盆子归属于固涩药.究其原因,当与覆盆子药用来源的变化,以及果实成熟度和药用部位的变化有关。
【机 构】
:
230031合肥,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省高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230031合肥,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省高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草衍义》之前,不论是本草文献记载,还是方剂配伍应用,覆盆子一直被作为补益药来使用.《本草衍义》首次提出覆盆子有“缩小便”的功效,并以此来解释“覆盆”之名.此后,医家沿用了《本草衍义》的认识,将覆盆子作为补益药和固涩药使用.到了现代,各版《中药学》教材更是将覆盆子归属于固涩药.究其原因,当与覆盆子药用来源的变化,以及果实成熟度和药用部位的变化有关。
其他文献
《中医药通报》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之一,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
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直接关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委副院长刘保延的大力支持下,“修订《中国医学通史》(4卷)”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科研项目即将启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李经纬、王振瑞任项目负责人。
《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1],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文库"丛书的开篇,使广大读者有机会再次见到秦老的大作,实在是一件幸事,但有二书未被收入,实属缺憾.1.《辨证论治纲要》未被收入早在1932年.秦伯未作《治疗新律》一书,提出风、寒、暑、湿、燥、火、疫、痰、食、虫、气、血、虚"十三纲辨证".1959年,秦老在《治疗新律》十三纲五十六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为"七十二法",收入《中医入门》中.196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北京首家民办的中医药博物馆,创始人为原山西榆次的老药店"御生堂"的后人."御生堂"始创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百年间注重收集中医药相关的文物,于1999年建立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林林总总,其中包括大量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老药方广告包装.笔者在此选择了几款民国时期妇科药品的包装盒加以介绍并略作分析.1.广升远"定坤丹"乾隆四年(1739),太医院召集全国名医聚集京城编纂
自宋以来,多本方书均载有西岳华山莲华峰断碑"固齿方"歌诀:"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细将来使最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南宋张杲《医说》"齿药"条亦载此方,云出自《类苑》.有学者认为张杲所言"《类苑》"是南朝刘峻所撰《类苑》,并认为此方是我国最早的牙药配方.但《类苑》今已不存,故难以直接查证书中是否载有"固齿方".历代书名含有"
经研究,定于2011年11月在广东东莞市召开”首届佛医名家学术论坛暨首届全国民族宗教医药文化学术年会”,会议论文将收入在《中华佛医药研究院学报》(香港)上发表。
2011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从而使德国文树德教授主持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注释系列著作全部出齐。这套《素问》译注本的史学及语言学水准很高,既严谨全面地反映了《素问》的原貌,又展示了西方学者解读《素问》的许多独特视角。
近年来,医疗问题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些医疗的规则也引发了诸多的讨论与争议[1].手术签字制度,便是争论的热点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行各业,包括医疗行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类医学规章制度也不断建立,手术签字制度的规定始于1951年.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批准发布了《医院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其中第17条规定"医院诊所对病人需要施行大手术,或者病情危重,须施行特殊应急治疗时,须取
太极图是中国古籍包括中医古籍中颇为多见的古代图式,其制作原理至今无从科学论证,而汉代的一组天文观测记录,蕴藏破释太极图奥秘的关键证据.考察二十四节气昼夜长度的观测数据,发现它的曲线年变化特征,与太极图中的S线形态十分契合,而表述的思想内涵与传统的太极阴阳理念高度一致.研究结论:太极图的制作原理,基于"天道"运动中昼夜阴阳交替的周年变化规律,该规律源于古代二十四节气漏刻观测实践.同时,太极图影响深远
2012年7月24日至27日,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日常生活史视野下中国的生命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有50余人,其中国外及港台地区代表17人,国内代表30余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以7个专题分场讨论.下面按专题分场对这次会议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