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的本质就是表现生命,绘画创作的境界状态与画面中的节奏的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节奏是美术的生命,线是中国画主要的表现语言。它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表现程式,程式即是艺术规律,同时也是节奏的体现。
关键词:线 节奏 疏密 取舍
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客观世界中没有线,线是人的主观创造,是从客观对象中抽象出来的,用线的造型构成了中国画的特点。这种表现手段受中国画所使用的物质材料的制约,毛笔与水墨是物质基础。毛笔的特殊性为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画在千年的发展中把线提炼成一种成熟高超的表现语言。中国画的线的作用远远超出了造型本身,古人所谓“喜气写兰,怒气写竹”都说明了线条可以表达感情。画中的情感、韵味、格调往住通过线的节奏来协调统一。而节奏,一般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和长短的现象。艺术是相通的,用音乐中的节奏可以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中国画中线的节奏。中国画中线的节奏蕴藏在每一笔中,也蕴藏在整个作品中。
一、基本笔法中线的节奏
汉字能从普通的书法上升为书法艺术,主要是源于线条的独特魅力。书法通过线条的轻重、缓急、粗细、疏密和干湿浓淡的节奏变化达到其艺术表现。南朝谢赫就提出“纵横逸笔,力遒雅韵”,“一点一拂,动笔皆奇”。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与书法用笔的韵味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我们画兰花时,需先从根部藏锋起笔,然后分别从左右向上撇去,根据叶的面与背的转折形成粗细变化,或快或慢,或粗或细,表现出柔韧舒缓的线条。在这一条线中节奏就在不断的调整,时缓时急,时浓时淡。再如,传统的“十八描”中的各种画法,每一点和线中都有强弱、干湿、缓急等节奏的变化,正是这种节奏的变化使中国画的线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不同的节奏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肌理感受,表现不同的山体质感。例如。董源用“披麻皴”来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范宽用“雨点皴”来表现北方山石的苍劲厚重。
二、绘画作品中线的节奏
线,作为白描唯一的表现语言,对于了解学习中国画中线的节奏有重要的意义。白描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又是工笔敷色法的基础。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白描作品,所画的是道教诸神朝见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场面,诛神共八十余人,人物快步疾行,神态轩昂,有节奏的前进。这里用节奏来调整整体布局,统一中求变化,在处理烦琐的画面时,及时协调而不杂乱。布局有疏有密,空灵活泼。画中的线条繁密、稠叠体现出东方绘画中线有规律,有秩序、有节奏的程式美感。与此类似的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巨幅壁画《朝元图》,画幅虽比前幅大,人物多,但整幅画没有《朝元仙仗图》活泼畅快,是因为画幅节奏平稳、变化较少,使画中人物多处于沉思焦虑中,流露出元代人们在异族统治下压抑愤懑的情绪。
三、线的节奏的表现程式
中国的线描艺术有着东方意蕴的特有美感,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表现程式。程式,即是艺术规律,也是节奏的体现,是对线条的排列组合艺术化制约。表现程式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对线条的组织,体现出线条的节奏规律,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舍
取舍是用线最基本的节奏处理手段。对于表现形体结构和有利于调整画面各种关系的线条,清晰的要取,不够清晰和若有若无的也要提炼出来。对于和形体表现无关,又对调整画面关系不利的线条,即使十分清晰明确的也要舍去。有些线条虽然符合要求,但不能更好的表现画面的节奏感,那么就要改变它的位置使其达到表现要求。节奏的意义在于选择需要的东西,排除次要的细节。
(二)虚实
这里是指实线与虚线。实线显示形体的结构形态,与形体有一定距离,不体现形体结构的称为虚线。作品中如果没有实线,形体势必松散空洞,但实线过多,形体表现会过于拘谨,造型必然不够灵动放松,那么就需要虚线作为补充,调节拘谨的节奏。太多虚线会使人感到华而不实,则需要实线相辅,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节奏协调统一。
(三)疏密
线条排练的远近构成了疏密。线条的排列是表现物象形体以及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古人对疏密对比的大关系一向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语。疏密的大的对比中,疏可到极致,密也可到极致。大的疏密对比关系是一种一目了然的整体效果,是构成线条组织节奏的基础。疏密变化并不是只有大的简单的变化,其更进一步的深化,就是“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在大的对比关系制约之下的具体变化是,“疏而不密,密中有序,疏中有物,虽疏而不漏,虽密而不觉迫塞”。正是这种多变而统一的疏密变化构成了线条的节奏与韵律,使之具有了特殊的形式美感。
(四)起伏
起伏是线条的轮廓外缘的变化。利用起伏变化,可以使线条组织更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
通过笔墨的节奏、韵律;运笔的强、弱、虚、实,“一波三折”,起伏转折,沉着有力,生动有势;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来表现,达到浓淡相生,韵味深长的画面;行线的长、短、曲、直,直中有曲,曲中见方,长短适中,动则有势,静则有威。这样使画面达到和谐的节奏、巧妙的组合。
四、节奏能为整个作品创造一个统一的审美气氛
绘画创作中对整体气氛的渲染是十分讲究的,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局部的节奏变化要服从整体的节奏变化,利用线条的虚实体现物象的空间存在,用疏密、重叠、穿梭、藏露来表现层次,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对象的本质。而这种节奏与画家的情趣是相通的,从而在整体上传情达意,体现出整个作品的风格、韵味。
在中国画家的眼中视大自然为绘画的根源,在绘制自然万物的时候,都是用线将每个生命贯穿与整个作品中。画中的山、水、木、石、飞禽走兽已经显示出全自然的生命。中国画中以线条的虚实和形态把静态的画面显示出栩栩如生的动态效果,展现生机勃勃的自然形态,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也是中国画的韵律所在。
参考文献:
《中国画》韩玮主编
《芥子园画传》
关键词:线 节奏 疏密 取舍
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客观世界中没有线,线是人的主观创造,是从客观对象中抽象出来的,用线的造型构成了中国画的特点。这种表现手段受中国画所使用的物质材料的制约,毛笔与水墨是物质基础。毛笔的特殊性为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画在千年的发展中把线提炼成一种成熟高超的表现语言。中国画的线的作用远远超出了造型本身,古人所谓“喜气写兰,怒气写竹”都说明了线条可以表达感情。画中的情感、韵味、格调往住通过线的节奏来协调统一。而节奏,一般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和长短的现象。艺术是相通的,用音乐中的节奏可以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中国画中线的节奏。中国画中线的节奏蕴藏在每一笔中,也蕴藏在整个作品中。
一、基本笔法中线的节奏
汉字能从普通的书法上升为书法艺术,主要是源于线条的独特魅力。书法通过线条的轻重、缓急、粗细、疏密和干湿浓淡的节奏变化达到其艺术表现。南朝谢赫就提出“纵横逸笔,力遒雅韵”,“一点一拂,动笔皆奇”。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与书法用笔的韵味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我们画兰花时,需先从根部藏锋起笔,然后分别从左右向上撇去,根据叶的面与背的转折形成粗细变化,或快或慢,或粗或细,表现出柔韧舒缓的线条。在这一条线中节奏就在不断的调整,时缓时急,时浓时淡。再如,传统的“十八描”中的各种画法,每一点和线中都有强弱、干湿、缓急等节奏的变化,正是这种节奏的变化使中国画的线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不同的节奏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肌理感受,表现不同的山体质感。例如。董源用“披麻皴”来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范宽用“雨点皴”来表现北方山石的苍劲厚重。
二、绘画作品中线的节奏
线,作为白描唯一的表现语言,对于了解学习中国画中线的节奏有重要的意义。白描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又是工笔敷色法的基础。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白描作品,所画的是道教诸神朝见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场面,诛神共八十余人,人物快步疾行,神态轩昂,有节奏的前进。这里用节奏来调整整体布局,统一中求变化,在处理烦琐的画面时,及时协调而不杂乱。布局有疏有密,空灵活泼。画中的线条繁密、稠叠体现出东方绘画中线有规律,有秩序、有节奏的程式美感。与此类似的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巨幅壁画《朝元图》,画幅虽比前幅大,人物多,但整幅画没有《朝元仙仗图》活泼畅快,是因为画幅节奏平稳、变化较少,使画中人物多处于沉思焦虑中,流露出元代人们在异族统治下压抑愤懑的情绪。
三、线的节奏的表现程式
中国的线描艺术有着东方意蕴的特有美感,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表现程式。程式,即是艺术规律,也是节奏的体现,是对线条的排列组合艺术化制约。表现程式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对线条的组织,体现出线条的节奏规律,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舍
取舍是用线最基本的节奏处理手段。对于表现形体结构和有利于调整画面各种关系的线条,清晰的要取,不够清晰和若有若无的也要提炼出来。对于和形体表现无关,又对调整画面关系不利的线条,即使十分清晰明确的也要舍去。有些线条虽然符合要求,但不能更好的表现画面的节奏感,那么就要改变它的位置使其达到表现要求。节奏的意义在于选择需要的东西,排除次要的细节。
(二)虚实
这里是指实线与虚线。实线显示形体的结构形态,与形体有一定距离,不体现形体结构的称为虚线。作品中如果没有实线,形体势必松散空洞,但实线过多,形体表现会过于拘谨,造型必然不够灵动放松,那么就需要虚线作为补充,调节拘谨的节奏。太多虚线会使人感到华而不实,则需要实线相辅,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节奏协调统一。
(三)疏密
线条排练的远近构成了疏密。线条的排列是表现物象形体以及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古人对疏密对比的大关系一向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语。疏密的大的对比中,疏可到极致,密也可到极致。大的疏密对比关系是一种一目了然的整体效果,是构成线条组织节奏的基础。疏密变化并不是只有大的简单的变化,其更进一步的深化,就是“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在大的对比关系制约之下的具体变化是,“疏而不密,密中有序,疏中有物,虽疏而不漏,虽密而不觉迫塞”。正是这种多变而统一的疏密变化构成了线条的节奏与韵律,使之具有了特殊的形式美感。
(四)起伏
起伏是线条的轮廓外缘的变化。利用起伏变化,可以使线条组织更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
通过笔墨的节奏、韵律;运笔的强、弱、虚、实,“一波三折”,起伏转折,沉着有力,生动有势;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来表现,达到浓淡相生,韵味深长的画面;行线的长、短、曲、直,直中有曲,曲中见方,长短适中,动则有势,静则有威。这样使画面达到和谐的节奏、巧妙的组合。
四、节奏能为整个作品创造一个统一的审美气氛
绘画创作中对整体气氛的渲染是十分讲究的,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局部的节奏变化要服从整体的节奏变化,利用线条的虚实体现物象的空间存在,用疏密、重叠、穿梭、藏露来表现层次,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对象的本质。而这种节奏与画家的情趣是相通的,从而在整体上传情达意,体现出整个作品的风格、韵味。
在中国画家的眼中视大自然为绘画的根源,在绘制自然万物的时候,都是用线将每个生命贯穿与整个作品中。画中的山、水、木、石、飞禽走兽已经显示出全自然的生命。中国画中以线条的虚实和形态把静态的画面显示出栩栩如生的动态效果,展现生机勃勃的自然形态,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也是中国画的韵律所在。
参考文献:
《中国画》韩玮主编
《芥子园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