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恭 喜!找到铁饭碗了。”“每天很清闲,工作太爽了。”“年纪轻轻,还是应该出去闯一闯。”……对于选择体制内工作的90后,外界的评价褒贬不一。
体制内是围城还是避风港,只有局中人感受最真实。为了解90后在体制内真实的生存现状,本刊采访了4名在党政机关工作的90后。他们进入体制后有过不适和自我怀疑,也有人在被“敲打”后变得柔软,找到了体制内的生存法则。坚守的与改变的,时间在他们身上都留下成长的痕跡。
选择
离开暖气十足的天津市南开区某街道办公室,2月的街头还是寒气逼人。黄惠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加快了回家的步伐。婆婆一个人在家带着刚满半岁的女儿,忙得连口饭都吃不上。她从单位食堂打了饭菜,匆匆忙忙赶回去“救场”。
“如果我还是在原来那家私企工作,中午我是不可能回来的。目前在街道上班就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了。”黄惠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在找工作上她走了不少弯路。
2017年,25岁的黄惠从天津一高校化学专业毕业。“女生在化工领域找工作真的太难了,当时我给很多研究所投递简历都石沉大海。”黄惠回忆起当年就业的情形,眼看周围同学都在班级群里汇报找到工作的好消息,她内心备受煎熬。
“别人都能很快就业,怎么到我就那么难?是不是自己资质太差。”彷徨且焦虑的那段时间,黄惠急需一份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匆忙之中她进了一家不到20人的小企业。
“经常加班出差,待遇还很低。工作一段时间后,公司人力知道我怀孕了开始变相为难我。”一气之下,黄惠辞职了。这段经历渐渐让黄惠明确了职业方向:考公务员。“怀孕了再找工作会很难,我就安心在家复习考试。”
理科一向很强的黄惠,做起行测中的各种数学题得心应手,虽然挺着孕肚去考试,也考取笔试第一名。接下来的面试也很顺利,她如愿拿到了体制内的入场券,“工作名额给我保留,我可以安心在家待产,没有重返职场的各种顾虑了”。
当黄惠还在为人生进入稳定航道而暗生欢喜时,在北京的李文已经在体制内摸爬滚打了一年。
和那些毕业就陷入迷茫的年轻人不同,出生公务员世家的李文在北京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对自己的未来走向十分明确,“要在北京立足下来,必须要有户口,考公务员是获得北京户口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途径”。全力备战的李文,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北京市密云区一家司法单位。
年龄更小,1993年出生的王春美更是早早做好了进入体制内的准备。在上研二时,王春美就一边实习一边复习公务员考试。
2019年毕业后,王春美如愿考上了成都市某区委组织部选调生。“不怕你们说我假,我选择进入体制内是真心想帮助人。”有权无位则名不正,有位无权则言不顺,王春美知道只有从政才能将个人理想放大。
而远在河南,1992年出生的李浩也在大学期间听取家人的建议,在为进入体制内复习准备,2014年大学毕业的他考入了河南豫南某监狱,正式成为一名狱警。
法则
“多看多听少说,谨慎再谨慎。”还没正式上岗前,黄惠已经收到许多前辈们的善意忠告。在单位她也尽量不与同事闲聊私人生活,保持合理社交距离。工作上,领导喊“小黄,去某某科室拿个文件”。她回答得干脆响亮,接过文件立马小跑起来。
尽管兢兢业业,如履薄冰,黄惠也有茫然无措的时候。“我们科长跟其他科室的领导合不来,一项工作安排,科长指东,另一个人指西。我都不知道该听谁的。”夹在中间的黄惠一度不知道如何处理,因为她谁也不想得罪。
“这种情况多了,我就跟他们打哈哈,两边都拖着也不明确拒绝。”时间久了,黄惠发现领导只是表面互相置气,实际上谁也不敢真的耽误工作,斗劲过了,工作还是会理智处理。
半年多的察言观色,黄惠显然已摸清街道办内部的处世法则。
狱警李浩则是经历过更为激烈的碰撞才明白单位的生存法则。刚去监狱任职的时候,李浩属于心直口快的年轻人。“监狱属于封闭式管理,职位晋升、办事效率自成体系。”尽管如此,李浩也曾想试着打破单位这样的氛围。
李浩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为了给领导留下踏实能干的印象,几乎不会拒绝任何上级安排的差事。久而久之,他发现,由于职责不清,领导也习惯总找“好说话”的员工干活,李浩就在经常加班的队伍中。
在一次会议上,单位领导让提不同科室的发展意见,李浩就提出:“工作要以提高效率为主,每次一个文件不同科室传来传去,互相扯皮,很浪费时间;另外咱们单位也不能总让老实人吃亏,为什么干活的总是那几个人,好处却是其他人的呢?”
全会上谏言后,李浩发现领导再也没有将任务一股脑地推给他了。“所以偶尔回绝领导,让他知道你不是个机器,也不是什么大事。”李浩向记者讲述此事时,对自己斗争换来的良好工作局面很是骄傲。
一向稳重的李文觉得,任何工作都是以实力说话,工作能力是自己的生存武器。“我们单位都是给年轻人机会的,好好干就能出彩。”李文对自己的现状是满意的。
刚去单位任职时,精致的妆容、时尚的衣着,单位的同事们背地里都议论李文太不“机关风”了,反倒更像在国贸CBD上班的白领。李文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我的穿着,我倒不在意,这根本不重要。也没有哪个法律规定人们上班穿什么。但是要说我工作不行,我就在意了,会想办法弥补。”
两年前,一次工作中暴露出的小短板,让李文记忆犹新。单位领导有一次决定放手,让以李文为首的三个年轻人去策划一个法律知识竞赛。李文和同事以为活动在社区里举办,不会有多少人来。没成想,很多区直单位,甚至乡镇都派人参加了。几个年轻人手忙脚乱,忙碌中她们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节——颁奖环节邀请了区领导,但没有提前彩排,最后场面一度失控。
“我心情特别不好,你有责任把每一件工作给做到尽善尽美的,但是这次我就非常疏忽。”然而,事后领导没有批评李文,还安慰她们。 “领导很有涵养,对我们的工作能力、个人成长、心理方面都是有帮助的。”李文把这件事情定为职业生涯中的小事故,而领导处理下属工作失误的方式也让她深受感动。
她的心态开始发生转变,“年长者的想法未必比你落后,他们每天也在成长学习。放下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停下来想一想,未必不是好事”。
对于说话变得更为谨慎,办事更求稳,李文认为并不是向体制内的规则妥协,而是学会了“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我以前可能会觉得非黑即白,现在会更全面地考量一些东西。”李文说,自己变得更柔软灵活了。
价值
“不论何种工作,其本质还是干事,公务员也没有外面说的那样‘有很多隐形权利’,甚至有时候流动也很大。”王春美这样告诉记者,外界对体制内的种种福利有误解甚至臆想的成分。
曾经带着“从政渡人”美好愿望的王春美兴致冲冲地走上工作岗位,很快就被现实泼了冷水。每天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等着她去做。“试用期的一年几乎都是去跑腿,打印文件、送东西。”这些基础性工作,曾让王春美一度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现在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领导们都是这么走过来。把重复的工作做到不出差错,也是一种本事。”
当然也有人受不了这种看起来“技术含量低”的工作,选择跳出体制。“我的一个朋友,被分到区卫健系统,她是学医的,觉得自己的专业所长没得到充分发挥,于是辞职了。”王春美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更看重个人工作成就感,相比过去,体制内所谓“铁饭碗”的诱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并不大。
同样,李浩也反映在他任职的监狱,由于工作内容的局限性,年轻人的流动性很大。“和我同一批进来的,私底下好多都在复习考试,准备跳到其他系统去,也有人选择裸辞。”适应监狱工作氛围后,李浩不曾动过离开的念头,“现在我也有自己的家庭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特殊时期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都失业,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李浩很庆幸有现在的这份安稳。
还努力在体制内寻找价值的王春美,偶尔会被工作的疲惫感撕扯着。“虽然说是朝九晚五下班,但实际上996的时候更多,甚至周末经常被拉去加班。”今年疫情严重的时候,王春美周末都要去社区帮忙量体温,做些疫情防控工作。
“连轴转的时候也会抱怨,但是看到李文亮等医务人员牺牲的新闻时,心里特别难过。自己的付出跟他们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被鼓舞的王春美很快又投入到工作中去,她相信人各有志,只要自己好好干,她从政的初衷在未来还是能实现。
在工作中,体制内的90后学会适应规则,也努力找寻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工作之外的爱好则讓他们保存鲜活和个性。黄惠会陪着孩子看书、学舞蹈;李浩脱下狱警制服后,喜欢去体育馆打篮球或者痛快“吃鸡”一场;李文会和其他年轻女孩一样,逛街、烘焙、阅读,也会在微博上分享生活,“微信里太多领导,不想让他们关注我的私人生活。还有一些同行,我的一些小情绪会因为我的公职人员的身份被放大”。
“如果要说体制内工作跟其他工作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更讲究纪律服从吧。对崇尚自由的年轻人来说,这一段的磨合期会很难。”四年的工作磨练已经让李文变得更加通透,她说很理解年轻人想做一番大事的心理,也害怕变得麻木趋同,但适应显然比贸然挑战更为重要。“你还没进入就出局了,以后谈何改变呢。”(文中黄惠、李文、王春美均为化名)
黄惠,28岁,天津市南开区某街道办事处科员
李文,29岁,北京市某中央机关直属单位正科级干部
王春美,27岁,成都市某区委组织部科员
李浩,28岁,河南豫南某监狱狱警
体制内是围城还是避风港,只有局中人感受最真实。为了解90后在体制内真实的生存现状,本刊采访了4名在党政机关工作的90后。他们进入体制后有过不适和自我怀疑,也有人在被“敲打”后变得柔软,找到了体制内的生存法则。坚守的与改变的,时间在他们身上都留下成长的痕跡。
选择
离开暖气十足的天津市南开区某街道办公室,2月的街头还是寒气逼人。黄惠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加快了回家的步伐。婆婆一个人在家带着刚满半岁的女儿,忙得连口饭都吃不上。她从单位食堂打了饭菜,匆匆忙忙赶回去“救场”。
“如果我还是在原来那家私企工作,中午我是不可能回来的。目前在街道上班就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了。”黄惠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在找工作上她走了不少弯路。
2017年,25岁的黄惠从天津一高校化学专业毕业。“女生在化工领域找工作真的太难了,当时我给很多研究所投递简历都石沉大海。”黄惠回忆起当年就业的情形,眼看周围同学都在班级群里汇报找到工作的好消息,她内心备受煎熬。
“别人都能很快就业,怎么到我就那么难?是不是自己资质太差。”彷徨且焦虑的那段时间,黄惠急需一份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匆忙之中她进了一家不到20人的小企业。
“经常加班出差,待遇还很低。工作一段时间后,公司人力知道我怀孕了开始变相为难我。”一气之下,黄惠辞职了。这段经历渐渐让黄惠明确了职业方向:考公务员。“怀孕了再找工作会很难,我就安心在家复习考试。”
理科一向很强的黄惠,做起行测中的各种数学题得心应手,虽然挺着孕肚去考试,也考取笔试第一名。接下来的面试也很顺利,她如愿拿到了体制内的入场券,“工作名额给我保留,我可以安心在家待产,没有重返职场的各种顾虑了”。
当黄惠还在为人生进入稳定航道而暗生欢喜时,在北京的李文已经在体制内摸爬滚打了一年。
和那些毕业就陷入迷茫的年轻人不同,出生公务员世家的李文在北京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对自己的未来走向十分明确,“要在北京立足下来,必须要有户口,考公务员是获得北京户口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途径”。全力备战的李文,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北京市密云区一家司法单位。
年龄更小,1993年出生的王春美更是早早做好了进入体制内的准备。在上研二时,王春美就一边实习一边复习公务员考试。
2019年毕业后,王春美如愿考上了成都市某区委组织部选调生。“不怕你们说我假,我选择进入体制内是真心想帮助人。”有权无位则名不正,有位无权则言不顺,王春美知道只有从政才能将个人理想放大。
而远在河南,1992年出生的李浩也在大学期间听取家人的建议,在为进入体制内复习准备,2014年大学毕业的他考入了河南豫南某监狱,正式成为一名狱警。
法则
“多看多听少说,谨慎再谨慎。”还没正式上岗前,黄惠已经收到许多前辈们的善意忠告。在单位她也尽量不与同事闲聊私人生活,保持合理社交距离。工作上,领导喊“小黄,去某某科室拿个文件”。她回答得干脆响亮,接过文件立马小跑起来。
尽管兢兢业业,如履薄冰,黄惠也有茫然无措的时候。“我们科长跟其他科室的领导合不来,一项工作安排,科长指东,另一个人指西。我都不知道该听谁的。”夹在中间的黄惠一度不知道如何处理,因为她谁也不想得罪。
“这种情况多了,我就跟他们打哈哈,两边都拖着也不明确拒绝。”时间久了,黄惠发现领导只是表面互相置气,实际上谁也不敢真的耽误工作,斗劲过了,工作还是会理智处理。
半年多的察言观色,黄惠显然已摸清街道办内部的处世法则。
狱警李浩则是经历过更为激烈的碰撞才明白单位的生存法则。刚去监狱任职的时候,李浩属于心直口快的年轻人。“监狱属于封闭式管理,职位晋升、办事效率自成体系。”尽管如此,李浩也曾想试着打破单位这样的氛围。
李浩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为了给领导留下踏实能干的印象,几乎不会拒绝任何上级安排的差事。久而久之,他发现,由于职责不清,领导也习惯总找“好说话”的员工干活,李浩就在经常加班的队伍中。
在一次会议上,单位领导让提不同科室的发展意见,李浩就提出:“工作要以提高效率为主,每次一个文件不同科室传来传去,互相扯皮,很浪费时间;另外咱们单位也不能总让老实人吃亏,为什么干活的总是那几个人,好处却是其他人的呢?”
全会上谏言后,李浩发现领导再也没有将任务一股脑地推给他了。“所以偶尔回绝领导,让他知道你不是个机器,也不是什么大事。”李浩向记者讲述此事时,对自己斗争换来的良好工作局面很是骄傲。
一向稳重的李文觉得,任何工作都是以实力说话,工作能力是自己的生存武器。“我们单位都是给年轻人机会的,好好干就能出彩。”李文对自己的现状是满意的。
刚去单位任职时,精致的妆容、时尚的衣着,单位的同事们背地里都议论李文太不“机关风”了,反倒更像在国贸CBD上班的白领。李文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我的穿着,我倒不在意,这根本不重要。也没有哪个法律规定人们上班穿什么。但是要说我工作不行,我就在意了,会想办法弥补。”
两年前,一次工作中暴露出的小短板,让李文记忆犹新。单位领导有一次决定放手,让以李文为首的三个年轻人去策划一个法律知识竞赛。李文和同事以为活动在社区里举办,不会有多少人来。没成想,很多区直单位,甚至乡镇都派人参加了。几个年轻人手忙脚乱,忙碌中她们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节——颁奖环节邀请了区领导,但没有提前彩排,最后场面一度失控。
“我心情特别不好,你有责任把每一件工作给做到尽善尽美的,但是这次我就非常疏忽。”然而,事后领导没有批评李文,还安慰她们。 “领导很有涵养,对我们的工作能力、个人成长、心理方面都是有帮助的。”李文把这件事情定为职业生涯中的小事故,而领导处理下属工作失误的方式也让她深受感动。
她的心态开始发生转变,“年长者的想法未必比你落后,他们每天也在成长学习。放下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停下来想一想,未必不是好事”。
对于说话变得更为谨慎,办事更求稳,李文认为并不是向体制内的规则妥协,而是学会了“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我以前可能会觉得非黑即白,现在会更全面地考量一些东西。”李文说,自己变得更柔软灵活了。
价值
“不论何种工作,其本质还是干事,公务员也没有外面说的那样‘有很多隐形权利’,甚至有时候流动也很大。”王春美这样告诉记者,外界对体制内的种种福利有误解甚至臆想的成分。
曾经带着“从政渡人”美好愿望的王春美兴致冲冲地走上工作岗位,很快就被现实泼了冷水。每天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等着她去做。“试用期的一年几乎都是去跑腿,打印文件、送东西。”这些基础性工作,曾让王春美一度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现在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领导们都是这么走过来。把重复的工作做到不出差错,也是一种本事。”
当然也有人受不了这种看起来“技术含量低”的工作,选择跳出体制。“我的一个朋友,被分到区卫健系统,她是学医的,觉得自己的专业所长没得到充分发挥,于是辞职了。”王春美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更看重个人工作成就感,相比过去,体制内所谓“铁饭碗”的诱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并不大。
同样,李浩也反映在他任职的监狱,由于工作内容的局限性,年轻人的流动性很大。“和我同一批进来的,私底下好多都在复习考试,准备跳到其他系统去,也有人选择裸辞。”适应监狱工作氛围后,李浩不曾动过离开的念头,“现在我也有自己的家庭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特殊时期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都失业,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李浩很庆幸有现在的这份安稳。
还努力在体制内寻找价值的王春美,偶尔会被工作的疲惫感撕扯着。“虽然说是朝九晚五下班,但实际上996的时候更多,甚至周末经常被拉去加班。”今年疫情严重的时候,王春美周末都要去社区帮忙量体温,做些疫情防控工作。
“连轴转的时候也会抱怨,但是看到李文亮等医务人员牺牲的新闻时,心里特别难过。自己的付出跟他们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被鼓舞的王春美很快又投入到工作中去,她相信人各有志,只要自己好好干,她从政的初衷在未来还是能实现。
在工作中,体制内的90后学会适应规则,也努力找寻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工作之外的爱好则讓他们保存鲜活和个性。黄惠会陪着孩子看书、学舞蹈;李浩脱下狱警制服后,喜欢去体育馆打篮球或者痛快“吃鸡”一场;李文会和其他年轻女孩一样,逛街、烘焙、阅读,也会在微博上分享生活,“微信里太多领导,不想让他们关注我的私人生活。还有一些同行,我的一些小情绪会因为我的公职人员的身份被放大”。
“如果要说体制内工作跟其他工作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更讲究纪律服从吧。对崇尚自由的年轻人来说,这一段的磨合期会很难。”四年的工作磨练已经让李文变得更加通透,她说很理解年轻人想做一番大事的心理,也害怕变得麻木趋同,但适应显然比贸然挑战更为重要。“你还没进入就出局了,以后谈何改变呢。”(文中黄惠、李文、王春美均为化名)
黄惠,28岁,天津市南开区某街道办事处科员
李文,29岁,北京市某中央机关直属单位正科级干部
王春美,27岁,成都市某区委组织部科员
李浩,28岁,河南豫南某监狱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