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大力推行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加快草原害虫防治理念和治理方式的转变,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凸现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总结了历年来肃南县在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措施和经验。
关键词:草原生物灾害;防控
为探索肃南县草原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使草原虫害防治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目标迈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肃南县进行草原虫害生物防治试验示范,逐年加大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比例。2009年以来以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示范县为契机,在草原虫害生物防治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逐年过大推广范围。
1 肃南县基本概况
肃南县是一个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县,地处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海拔1327—5564米,相对高差4327米。年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60—600毫米,蒸发量为250—29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65小时。全县总土地面积3583.05万亩,基本草原面积2677.5万亩。根据《肃南县牧业区划报告》将草原分为低湿地草甸类、平原荒漠类、山地荒漠类、山地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高山沼泽草甸类和高山草甸类11个草地类和83个型。有天然植物702种,其中饲用植物378种,总储草量18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21万个羊单位。
2 草地蝗虫发生及危害
肃南县是甘肃省草原蝗虫危害严重区域之一。该县地域辽阔、草原类型多、蝗虫种群分布及发生期、发生量有很大的差异。近年来,因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防治经费缺乏,每年防治面积小等原因,蝗虫种群、数量增加,虫害呈现出“五年二次灾、年年有小灾”的发生规律,严重制约着我县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据监测,该县每年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00~400万亩左右,严重危害面积250万亩左右,虫口密度26~240头/m2,最高点达308头/㎡,牧草损失率达50~80%。虫害主要是直翅目的蝗虫。优势种为:山地荒漠草场以短鼻蝗、雏蝗、痂蝗、星翅蝗为主。
3 开展的主要工作
3.1 开展草原虫害生物防治,保护草地生态环境 近年来,按照国家农业部和省、市业务部门的要求,我县根据草原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的总体要求,完成草原虫害生物防治196万亩,其中:应用生物药品防治草原蝗虫129万亩,牧鸡治蝗67万亩,灭效率分别达到88%和90%。挽回牧草损失387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48万元。
3.2 进行药物筛选试验,提高虫害防治效果 为搞好药物轮换使用,丰富草原虫害防治方法,创新、突破防治手段,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在康乐乡上游村、大河乡水关村建立了药物试验示范区,进行草原虫害防治药物防效试验。通过试验,掌握了参试药品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3.3 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为草原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为探索草原虫害防治由单一追求防效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新途径,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协作开展了以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灭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進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4 治理对策
我县草原虫害生物防治遵循“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监测,集中连片,生物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
4.1 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农牧委、草原站、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示范县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二是成立由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对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材料等多种宣传媒介和宣传工具大力宣传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生物防治虫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4.3 严格值班制度和报告制度,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4.4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为提高示范县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签订了《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协议书》。开展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主要内容为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治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4.5 实行自愿联户承包,定额管理 我县四季草场已全部承包到户,以往以村为单位防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新形势,普遍存在出人不出力、药物、燃料浪费大,耗时多,防治效果质量差等现象。为此,经广泛征求乡、村领导和农牧民的意见后,采取了牧户自愿,联户分片承包,定额包干防治的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实行定面积、定机械、定人员、定药物、定时间的“五定”管理办法,使防治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药物、油料浪费现象普遍减少,防治时间大大缩短。
作者简介:张爱玲(1972-),女,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本科,畜牧师,着重研究草原病虫鼠及有毒有害植物监测、调查及防治。
关键词:草原生物灾害;防控
为探索肃南县草原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使草原虫害防治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目标迈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肃南县进行草原虫害生物防治试验示范,逐年加大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比例。2009年以来以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示范县为契机,在草原虫害生物防治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逐年过大推广范围。
1 肃南县基本概况
肃南县是一个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县,地处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海拔1327—5564米,相对高差4327米。年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60—600毫米,蒸发量为250—29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65小时。全县总土地面积3583.05万亩,基本草原面积2677.5万亩。根据《肃南县牧业区划报告》将草原分为低湿地草甸类、平原荒漠类、山地荒漠类、山地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高山沼泽草甸类和高山草甸类11个草地类和83个型。有天然植物702种,其中饲用植物378种,总储草量18亿公斤,理论载畜量121万个羊单位。
2 草地蝗虫发生及危害
肃南县是甘肃省草原蝗虫危害严重区域之一。该县地域辽阔、草原类型多、蝗虫种群分布及发生期、发生量有很大的差异。近年来,因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防治经费缺乏,每年防治面积小等原因,蝗虫种群、数量增加,虫害呈现出“五年二次灾、年年有小灾”的发生规律,严重制约着我县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据监测,该县每年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00~400万亩左右,严重危害面积250万亩左右,虫口密度26~240头/m2,最高点达308头/㎡,牧草损失率达50~80%。虫害主要是直翅目的蝗虫。优势种为:山地荒漠草场以短鼻蝗、雏蝗、痂蝗、星翅蝗为主。
3 开展的主要工作
3.1 开展草原虫害生物防治,保护草地生态环境 近年来,按照国家农业部和省、市业务部门的要求,我县根据草原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的总体要求,完成草原虫害生物防治196万亩,其中:应用生物药品防治草原蝗虫129万亩,牧鸡治蝗67万亩,灭效率分别达到88%和90%。挽回牧草损失387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48万元。
3.2 进行药物筛选试验,提高虫害防治效果 为搞好药物轮换使用,丰富草原虫害防治方法,创新、突破防治手段,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在康乐乡上游村、大河乡水关村建立了药物试验示范区,进行草原虫害防治药物防效试验。通过试验,掌握了参试药品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3.3 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为草原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为探索草原虫害防治由单一追求防效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新途径,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协作开展了以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灭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進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4 治理对策
我县草原虫害生物防治遵循“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监测,集中连片,生物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
4.1 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农牧委、草原站、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示范县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二是成立由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对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材料等多种宣传媒介和宣传工具大力宣传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生物防治虫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4.3 严格值班制度和报告制度,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4.4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为提高示范县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签订了《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协议书》。开展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主要内容为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治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4.5 实行自愿联户承包,定额管理 我县四季草场已全部承包到户,以往以村为单位防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新形势,普遍存在出人不出力、药物、燃料浪费大,耗时多,防治效果质量差等现象。为此,经广泛征求乡、村领导和农牧民的意见后,采取了牧户自愿,联户分片承包,定额包干防治的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实行定面积、定机械、定人员、定药物、定时间的“五定”管理办法,使防治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药物、油料浪费现象普遍减少,防治时间大大缩短。
作者简介:张爱玲(1972-),女,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本科,畜牧师,着重研究草原病虫鼠及有毒有害植物监测、调查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