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在低谷徘徊,原因在于一直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精批细改,学生草草一翻,或干脆不看。教学模式僵化呆板,训练效果差。久而久之,学生不能把作文视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活动,视为一种能够显示自己创造力的过程。于是,一写作文就紧张,就有一种压抑感,就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消除学生这种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走上快乐作文的康庄大道呢?
一、创设平台,以兴趣为导体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应该说,学生有了习作需要后,如果不能激发其习作兴趣,那种需要会难以延续。为此我在班内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习作接力赛”。
1、科学分组,构建相互促动的平台。要组织好“习作接力赛”,科学分组至关重要。班级53人,我根据以上提及的因素将班级学生分成了8个习作接力组,做到好、中、差兼顾,每组均有自己的领头雁,他们风格不一,但实力相当,这样便于组内相互学习,相互促动以及合理、公平的开展组间竞争。每天横向8人代表本组参赛,这里的横向同样好、中、差皆有,确保天天都有至少3、4篇优秀习作产生,从而便于老师点评,学生间相互传阅、交流。有了这样一个相互促动的平台,后期工作的开展便有了保证。
2、多方批改,创造相互对话的机会。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的批改是激励学生写好习作,不断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接力本”的批改,我先后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学生写好后,要先自己反复朗读,推敲,自行修改习作,感觉满意后,再请家长批阅,写上“家长的话”。因为我们做老师的都有深切的体会,同时面对53位存在不同差异的学生,想采取个性化的理想的逐一面批,显然不现实,而我们的家长便可以做到这样一对一的交流。前面说过由于分组是有讲究的,家长在翻阅接力本的同时,一方面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找差距,寻对策;另一方面看到别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与教育,也会促使其反思,从而更明确做家长的职责,这样无形间便架起了一座桥梁,相互启发,互通有无。应该说,目前我们有水平的家长比比皆是,争取到他们的支持、配合,无异于使“习作接力赛”的前行多了一股不竭的动力。然后第二天交上由我批阅,划出好词好句,精彩的地方,对于某些地方需要修改完善的,只注明我的意见同孩子商榷,不改变原文本色,意在使小作者再一次自主琢磨、修改,同时启发本组其他同学帮其完善。接着写上“老师的话”,话语本着激励的原则,挖掘文中的闪光点,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婉转地提出不足,并且重育人和导文相结合。最后下等第,一类文注“传阅”字样,也就是得旗习作,表明你这篇文章值得大家传阅学习;二类文打“优 ”;三类文打“优-”。这样就使得学生感觉习作没得旗并不是一无是处,只不过相对逊色一点而已。由此形成学生、家长、老师的三项互动,使批阅这一环节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3、有效反馈,创设良好的习作心境。朱作人教授曾说:“良好的习作心境,会使儿童在充满情趣,动机蓬发,积极主动的状况下进行写作。”为了创设这样一种良好的习作心境,我通过“习作接力赛”的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具体有以下三点做法:首先绘制出这样一张表格。纵向是组别,横向中间是表的核心部分,写着“ ” 红旗飘飘,硕果累累!”是留记录每天每组的得旗情况的,旁边是月评定出的“习作高手”名单。这张表格在“习作接力赛”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只要今天你代表你组参赛得旗了,我就在你们组的位置内划上一面旗,并在下面注明姓名及日期,表明今天你不负组内期望,成功地为本组夺得了一面旗。当孩子在众目睽睽下看到我极为庄重认真地记录下他(她)的业绩时,当组内成员对其抱以热烈的掌声时,他(她)作为组内的一份子被认同了,受到尊重了,他(她)的心情能不激动、兴奋吗?!紧接着我要同学生们一起数数每组得旗数,从而激起组与组间的竞争,进一步深化组内每一位成员的责任意识。
其次,我还要按月视个人夺旗率(夺旗数/习作次数)评出“作文高手”,这项评比完全是针对个人能力和业绩来评,有的组可能有几人,有的组可能仅一人甚至于没有。被评为“作文高手”的同学会得到一张我亲笔写就的“奖卷”,拿着它可以让家长满足自己一个合理要求,这样便为一些具备了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竞争的舞台,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同时为了激励整个团队共同进步,还将根据每组得旗数选出“优胜小组”,等学期结束颁发奖状与奖品。
二、感受生活,以读写注活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课文与习作相对脱节”的现象。我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对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匠心独运之处,认真讲解并及时启发学生去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同时借助课堂内声情并茂地朗读,走近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实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的理想境界。
同时,习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想出新,必须丰富习作素材,而丰富的习作素材则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怎样让孩子的目光投向生活呢?“习作接力赛”是可借之力,因为孩子们特看重接力赛中的荣誉。我在讲评中,充分利用接力赛这根强有力的指挥棒,竭力褒奖关注现实,留心周围事物,能写出个人独特感受的佳作。引导学生渐渐将视角投向生活,投向社会,《一张发黄的照片》《这天,在投诉箱旁》《天桥,我对你说》《血的教训》《搬家》《为了让我长高》……众多来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的佳作应运而生。
三、与时俱进,以创新求发展
在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中,日子在一天天过去,班级换了,学生变了,我又在思考着:如何使“习作接力赛”拥有不竭的动力,在变化中求发展。
当时的孩子们特别热衷于“超级女生”的选拔赛,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自然不能对孩子的这种追风熟视无睹,漠然处之。于是我也开始留意湖南卫视的“超女”选拔活动,全国海选、20进10、10进7、7进5……比赛一天比一天好看,当两位选手站在PK台上时,我突然有了主意——何不将习作接力赛变为习作PK赛呢?想到就去酝酿实施,这是我历来的风格,因为我生怕这点灵光会泯灭。于是我将全班编成了11个创作组,每组5人,分别安排在周一至周五进行,每晚每组派出1人参与抽签,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5组,每组2人的PK组,剩余1人成为本晚轮空的幸运儿,这里要说明一下,由于班级人数的原因,只能编成11个组进行,其中5个PK组中每一对,即使水平都高,也只能胜出一人,这对于水平相当的学生而言极富竞争的快感。有人此时也许会问,水平悬殊的抽到一组还咋进行?当然这点起初也是我的担心,但实施一周下来充分证明是可行的,“龟兔赛跑”的结局经常出现,我想态度决定一切,“笨鸟”完全可以“先飞”。剩余1人虽是轮空,但最后还得凭实力说话。参赛选手可以自行创作,也可以会同本组其余队员集思广益,再行创作。半个月试行下来,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异常高涨起来,大家前一天在为本组前一位同学或欣喜若狂或长吁短叹之后,又热情似火地参与抽签,在大家的期待中踌躇满志地领取创作本,晚上全力以赴写就,第二天又踌躇满志地上交。——在焦急的等待之余,孩子们经常在宣布结果之前向我打探消息,有时还趁老师不在时,“潜入”办公室窃取“机密”……真是一派喜人的景象!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
一、创设平台,以兴趣为导体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应该说,学生有了习作需要后,如果不能激发其习作兴趣,那种需要会难以延续。为此我在班内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习作接力赛”。
1、科学分组,构建相互促动的平台。要组织好“习作接力赛”,科学分组至关重要。班级53人,我根据以上提及的因素将班级学生分成了8个习作接力组,做到好、中、差兼顾,每组均有自己的领头雁,他们风格不一,但实力相当,这样便于组内相互学习,相互促动以及合理、公平的开展组间竞争。每天横向8人代表本组参赛,这里的横向同样好、中、差皆有,确保天天都有至少3、4篇优秀习作产生,从而便于老师点评,学生间相互传阅、交流。有了这样一个相互促动的平台,后期工作的开展便有了保证。
2、多方批改,创造相互对话的机会。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的批改是激励学生写好习作,不断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接力本”的批改,我先后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学生写好后,要先自己反复朗读,推敲,自行修改习作,感觉满意后,再请家长批阅,写上“家长的话”。因为我们做老师的都有深切的体会,同时面对53位存在不同差异的学生,想采取个性化的理想的逐一面批,显然不现实,而我们的家长便可以做到这样一对一的交流。前面说过由于分组是有讲究的,家长在翻阅接力本的同时,一方面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找差距,寻对策;另一方面看到别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与教育,也会促使其反思,从而更明确做家长的职责,这样无形间便架起了一座桥梁,相互启发,互通有无。应该说,目前我们有水平的家长比比皆是,争取到他们的支持、配合,无异于使“习作接力赛”的前行多了一股不竭的动力。然后第二天交上由我批阅,划出好词好句,精彩的地方,对于某些地方需要修改完善的,只注明我的意见同孩子商榷,不改变原文本色,意在使小作者再一次自主琢磨、修改,同时启发本组其他同学帮其完善。接着写上“老师的话”,话语本着激励的原则,挖掘文中的闪光点,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婉转地提出不足,并且重育人和导文相结合。最后下等第,一类文注“传阅”字样,也就是得旗习作,表明你这篇文章值得大家传阅学习;二类文打“优 ”;三类文打“优-”。这样就使得学生感觉习作没得旗并不是一无是处,只不过相对逊色一点而已。由此形成学生、家长、老师的三项互动,使批阅这一环节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3、有效反馈,创设良好的习作心境。朱作人教授曾说:“良好的习作心境,会使儿童在充满情趣,动机蓬发,积极主动的状况下进行写作。”为了创设这样一种良好的习作心境,我通过“习作接力赛”的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具体有以下三点做法:首先绘制出这样一张表格。纵向是组别,横向中间是表的核心部分,写着“ ” 红旗飘飘,硕果累累!”是留记录每天每组的得旗情况的,旁边是月评定出的“习作高手”名单。这张表格在“习作接力赛”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只要今天你代表你组参赛得旗了,我就在你们组的位置内划上一面旗,并在下面注明姓名及日期,表明今天你不负组内期望,成功地为本组夺得了一面旗。当孩子在众目睽睽下看到我极为庄重认真地记录下他(她)的业绩时,当组内成员对其抱以热烈的掌声时,他(她)作为组内的一份子被认同了,受到尊重了,他(她)的心情能不激动、兴奋吗?!紧接着我要同学生们一起数数每组得旗数,从而激起组与组间的竞争,进一步深化组内每一位成员的责任意识。
其次,我还要按月视个人夺旗率(夺旗数/习作次数)评出“作文高手”,这项评比完全是针对个人能力和业绩来评,有的组可能有几人,有的组可能仅一人甚至于没有。被评为“作文高手”的同学会得到一张我亲笔写就的“奖卷”,拿着它可以让家长满足自己一个合理要求,这样便为一些具备了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竞争的舞台,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同时为了激励整个团队共同进步,还将根据每组得旗数选出“优胜小组”,等学期结束颁发奖状与奖品。
二、感受生活,以读写注活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课文与习作相对脱节”的现象。我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对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匠心独运之处,认真讲解并及时启发学生去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同时借助课堂内声情并茂地朗读,走近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实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的理想境界。
同时,习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想出新,必须丰富习作素材,而丰富的习作素材则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怎样让孩子的目光投向生活呢?“习作接力赛”是可借之力,因为孩子们特看重接力赛中的荣誉。我在讲评中,充分利用接力赛这根强有力的指挥棒,竭力褒奖关注现实,留心周围事物,能写出个人独特感受的佳作。引导学生渐渐将视角投向生活,投向社会,《一张发黄的照片》《这天,在投诉箱旁》《天桥,我对你说》《血的教训》《搬家》《为了让我长高》……众多来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的佳作应运而生。
三、与时俱进,以创新求发展
在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中,日子在一天天过去,班级换了,学生变了,我又在思考着:如何使“习作接力赛”拥有不竭的动力,在变化中求发展。
当时的孩子们特别热衷于“超级女生”的选拔赛,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自然不能对孩子的这种追风熟视无睹,漠然处之。于是我也开始留意湖南卫视的“超女”选拔活动,全国海选、20进10、10进7、7进5……比赛一天比一天好看,当两位选手站在PK台上时,我突然有了主意——何不将习作接力赛变为习作PK赛呢?想到就去酝酿实施,这是我历来的风格,因为我生怕这点灵光会泯灭。于是我将全班编成了11个创作组,每组5人,分别安排在周一至周五进行,每晚每组派出1人参与抽签,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5组,每组2人的PK组,剩余1人成为本晚轮空的幸运儿,这里要说明一下,由于班级人数的原因,只能编成11个组进行,其中5个PK组中每一对,即使水平都高,也只能胜出一人,这对于水平相当的学生而言极富竞争的快感。有人此时也许会问,水平悬殊的抽到一组还咋进行?当然这点起初也是我的担心,但实施一周下来充分证明是可行的,“龟兔赛跑”的结局经常出现,我想态度决定一切,“笨鸟”完全可以“先飞”。剩余1人虽是轮空,但最后还得凭实力说话。参赛选手可以自行创作,也可以会同本组其余队员集思广益,再行创作。半个月试行下来,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异常高涨起来,大家前一天在为本组前一位同学或欣喜若狂或长吁短叹之后,又热情似火地参与抽签,在大家的期待中踌躇满志地领取创作本,晚上全力以赴写就,第二天又踌躇满志地上交。——在焦急的等待之余,孩子们经常在宣布结果之前向我打探消息,有时还趁老师不在时,“潜入”办公室窃取“机密”……真是一派喜人的景象!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