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等
凌叔华
“阿秋,这么早起来做什么?夜里你做完坎肩恐怕也两点多了,哪里睡得够?回头又要头痛。”三奶奶伸出瘦削的手,攀着帐子,望着爱女缓缓地说,咳嗽一阵,吐了口痰。
阿秋正在屋里洗脸,很关切地说:“回头我给您再买两个鸭儿梨炖着吃吧?”
“别买了,老毛病,哪里就吃得好的?”她忽然又咳嗽起来,“况且,去年我那场病已经花了不少钱,还有两个月便是你的好日子,现在连一件新衣料还没买。你爹爹一个大子没有剩下,从前我接些零活儿做,这两年吃的穿的还不是全靠你一双手?”她声音哑下去,摸出枕头底下手帕擦眼。
“妈妈,你猜他今天会不会来?”
“谁?”三奶奶今早上似乎思路异常迟钝地问道。
“他。”阿秋微笑着走回脸盆前面,低了头挽上袖子去洗臂膊。三奶奶呆呆地望着女儿。
“我想他来,前天他不说今天大概要来吗?这瓶粉又是他送你的吧?味气真好。”三奶奶拿起烟袋纸捻,面上平和多了。阿秋露出少女娇矜的笑容。
“外头打门是送信的吧?一定有他的。”她走去一会儿,手中拿着信跑进来,一边笑着说:“妈妈,今天下课就来。明天还要好好的乐呢。”“哦,明天别是他的生日吧?”三奶奶问。“不是,也是,他说明天是他的第二个生日。”“怎叫做第二个生日?”
“妈妈,我不信你不懂!”“我头发都快白了,哪晓得这些新鲜话?”“难道妈妈也不记得去年我们俩什么时候认识的?”“这样说我倒明白了。秋儿,我们还不如今天先请他吃顿好饭吧。递那件棉袄给我,等我弄两样他爱吃的菜等他来。”三奶奶立刻精神上来,也不咳嗽了。
“这孩子真个儿得人疼,什么人情物理都懂得,说话总是笑。”她脑子里立刻显出一个身段潇洒、满面笑容的可爱少年,旁边站着自己的女儿,穿得光艳俊俏。心里贪恋着这快乐的影子,手里缚鞋带子倒非常慢起来,一会儿忽叹道:“要是你爹爹见到他,该怎样乐呢!”“见到谁呀,妈妈?”阿秋坐在窗户口的桌子梳头,脸上得意的神情却掩不住:薄薄的小红嘴唇的角儿已微微翘起,俏眼下边已起了一道弯弯的可爱痕子,新擦的胭脂更现妩媚。
母女俩收拾这样,买那样的忙了一早上,吃过午饭,三奶奶便躲在狭小的厨房里剁肉,切菜,和面,她今天又不许阿秋在厨房帮忙。
“去吧,你收拾屋子去,别在这里把身子都薰上油腥味儿,怪难闻的。”她向她女儿说。
“妈妈忙不过来,累坏了可怎好?”阿秋站在厨房不肯走。
“怎会忙不过来?你去吧!”一把推她女儿,“再做四样菜都忙得过来。”
“你爹爹活着我还常下厨房弄菜请客,他没了后一年,我们家里便用不起厨子,我自己做饭。说起来正好已经二十一年了。你爹爹死时,你才三岁,唉!我想到你的爹爹,心里难过,哭的时候,你姥姥总是劝我,说‘你不要那么伤心,女儿也和儿子一样的,好女婿比儿子还好呢’。现在想想她老人家的话,倒真说着了。前天他还同你二婶子说让你们早些办完事,他就可以同我们住在一起。他在大学堂毕了业就做事,现在已有人聘定了他,每个月可以得一百多块钱的薪水。那时大家住一块儿,咳,这是做梦也做不到的喜事!自然那时,也用不到自己忙了。”
“那时自然有两个人伺候你老人家了!”阿秋恃宠生娇,学着她妈妈的声调说。
“他母亲同姐姐住在乡下快三十年了,从来没有同谁闹过气。”“多摆一张椅子,请请四叔叔。若没有四叔叔,哪选得上这样好女婿?”三奶奶后来拢拢头,已经是三点半了。阿秋从堂屋走进卧房,从卧房走到堂屋,一会儿嚷天气热,便脱了新做的坎肩。忽然有阵小风吹动小院子种的一棵垂柳,枝条轻摆晃着,她看了便说冷,又把坎肩穿上。她烦躁死了。
到了五点她们都急起来。阿秋满心委屈,“他说了来一定来,别是他碰了什么事来不了吧?方才张大娘告诉我,今儿学生们上执政府請愿,想必他也混在那大群人里。”
母女俩商议了好一会子,三奶奶决意到学校查问去。方走到大街上,便听见街上人说卫队开枪打死了许多学生。[注]她心里猛吃一惊,赶快跑到学堂打听,门房说他们学校里死了三个人,有一个是他。
她听着觉得有些费力,咕哝着:“我?我的秋儿?”说着眼都直了,嘴里细弱断续的声音,“我?我的秋儿?”
【注】二十世纪20年代的学生因抗议军阀、北洋政府或帝国主义的暴行而遭屠杀。
(初载1926年4月10日《现代评论》3卷70期,有删改)
【训练习题】
1.阿秋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2.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故事发展变化的作用。
3.小说重点写“等”,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二)
王阿贵
蒋光慈
城南,有两间破败的茅屋。茅屋前边是S纱厂;后边是麦田;左边有几座荒墟的坟墓,看起来异常凄凉。
“这样热,他们在工厂里做夜工,也不知怎么受得了呵!”
“不受也要受!”
“唔,王阿贵被开除了……”
人们说南道北的当儿,茅屋内的王阿贵正病卧在床上。这两间破败的茅屋,冬天,异常地寒冷;夏天,异常地燥热。
今天早晨,他一进工厂大门时,矮胖的工头张金魁即将他喊住:
“你被开除了。你要反对厂主,请到别的厂去,在我们厂里,哼哼,对不起……”
他很顺服地走出工厂大门,头也不转一下。他今年十九岁,做了八九年了,有什么面目回家去呢?“父亲五十多,害着痨病;母亲,替人洗洗补补衣服,也混不到几个钱。还有一个五六岁不中用的小妹妹!一家都指望我,现在,怎么办呢?”
他顺着一条路走,走走又回头,回头又走走,消磨了一个上午。炎热的太阳如火一般地烤人,他看见路旁有块石头,也不问烫不烫,就坐下了。地上一只小蚂蚁寻得一块白馍样的食物,忽然遇到黑色的蚂蚁抢夺。小蚂蚁大为愤怒,与黑色的蚂蚁厮杀起来。小蚂蚁虽小,却毫不惧怕,倒也敌得过敌人。他见着小蚂蚁这种英勇,不禁暗暗称赞。 他不禁后悔道:“为什么没有反抗?为什么不拾起石头向着张金魁的脑壳摔去?为什么……”他重新坐下来。他拾起小小的草茎,将黑色的蚂蚁隔开来,慢慢地然而很气愤地将它捣死,这时他觉得非常地痛快。
当阿贵踉跄地走到家的时候,父亲王兴盛出门推小车了。留在家中的是母亲与小妹妹。母亲的两个眼眶烂得如红枣子肉一样,眼水不断地流。有时她想象阿贵将来成人了走好运,能挣几个钱,为她买件好衣服穿穿,买几斤肉吃吃,或者她的女儿阿蓉将来寻得有钱的婆家,可以靠女婿养活……
她今天坐在门口补衣服,忽然听到走向她来的脚步声:
“你,你怎么了?病,病了吗……”
但是阿贵没有回答,进屋后直挺挺地躺下,如死人一般。
“阿贵!我的儿!”她停下后忽然又哭着说道,“你怎么弄到这个样子?……你……”
到了晚上。阿贵的父亲王兴盛推了半天的小车子,只得了四角小洋的代价,却遇到了灾祸:飞来的汽车,险一点儿把他的车连人都冲倒了。巡捕怒冲冲地给他几棒,然后才开口骂他为什么不让路,为什么这样笨……可怜的王兴盛已被汽车把魂都骇掉了,哪还有胆量讲理!他就这样地白白地吃了毒打!唉!他没有反抗的力量,他只有很可怜地痛哭!
当他推着小车子走到离家不远的当儿,迎头遇着相识的工人。老王是很和气的人,与人说话总是带着满脸笑容。今天肩背上虽有重伤,但他一见着这个工人向他打招呼,也即刻笑道:
“呵!阿四,下工了?”
“不,不是,我今天没有上工。你知道吗?你的儿子被厂里开除了。”
“什么呀?”老王脸变了。
“你儿子被开除了。”
他感到天大的灾祸落到他身上了。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他的小车子向门旁边一竖,不做声不做气地走进屋内,同没有看见屋内的人一样。躺在竹床上的阿贵还没有醒来。阿蓉见着她的爸爸今天回来不高兴的样子,也不敢上前亲近他,只远远地向他望着。这时他的老婆正在烧晚饭。
“回来了?今天推了多少钱?”
老王用双手搂着自己的头,两眼向地上望着,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她高声地问他一句:“你,你今天到底怎么着?”
老王还是不答。她看见这种神情,知道又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便不敢再问他。她几乎也变成痴呆的人了。
“你還不知道吗?”
老王抬起头来,忽地很苦丧地问了这一句,这可把他的老婆骇了一跳。她停止了哭,两眼看着她的丈夫,半晌才反问一句:
“我还不知道什么呢?”
老王又把头低将下来。这时屋内已经暗黑了,深深地陷入沉寂的空气里。沉寂里只闻着阿贵在竹床上翻身的声音。阿蓉见着她的爸爸和妈妈的这种样子,不敢多说一句话。“妈!我饿了,我要吃饭……”
阿蓉的话将沉寂无声的空气打动了。老王随着阿蓉的话音说道:
“你还不知道吗?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他的老婆听了他的话,沉吟了半晌,似答非答地叽咕了一句:
“呵!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呀!”
(选自《最后的微笑》,有删改)
【训练习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阿贵虽然年龄不满二十,但已经在工厂里工作较长时间,最终难逃被开除的命运。
B.两间破败的茅屋、几座荒墟的坟墓,极其简单的环境描写,营造出异常凄凉的氛围。
C.眼眶烂得如红枣子肉的母亲、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的老王,都是从外貌角度写人物的艰辛。
D.文中母亲想象将来有好衣服穿、有几斤肉吃,写出了阿贵的母亲对未来依然有憧憬。
2.请概括文中画线句“这时他觉得非常地痛快”的内涵。
3.请探究次要人物阿蓉在小说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1.①经济状况不好:父亲去世、母亲病重、家无余钱;②全家勤劳朴实:全家人勤劳、积极劳作、不偷懒;③人际关系和谐:母女俩互相体贴等。
2.①阿秋在风中感觉冷,营造了凄冷的氛围,为下文母亲上街寻人作铺垫;②风吹垂柳,枝条摇摆,暗示环境突变,将有一场风波,人无法摆脱外力的影响,为女婿被卫队枪杀埋下伏笔。
3.①“等”男青年,表现了对美好爱情、家庭生活的向往之情;②“等”的结果是男青年被枪杀,写出了对好女婿被枪杀的心痛之情;③表达了对卫队枪杀学生行径的愤慨,对男青年及一家人遭遇的同情。
(二)1.C(写老王用的是动作、神态描写。)
2.①赞扬小蚂蚁的英勇;②发泄了内心的憋屈;③感觉战胜张金魁的自豪。
3.①交待了王阿贵的家庭成员情况,通过次要人物——妹妹阿蓉要吃饭,写出了家庭的特别困难;②更好地写出王阿贵被开除给家庭带来地重大影响;③有利于写出底层百姓艰难生活中的挣扎。
等
凌叔华
“阿秋,这么早起来做什么?夜里你做完坎肩恐怕也两点多了,哪里睡得够?回头又要头痛。”三奶奶伸出瘦削的手,攀着帐子,望着爱女缓缓地说,咳嗽一阵,吐了口痰。
阿秋正在屋里洗脸,很关切地说:“回头我给您再买两个鸭儿梨炖着吃吧?”
“别买了,老毛病,哪里就吃得好的?”她忽然又咳嗽起来,“况且,去年我那场病已经花了不少钱,还有两个月便是你的好日子,现在连一件新衣料还没买。你爹爹一个大子没有剩下,从前我接些零活儿做,这两年吃的穿的还不是全靠你一双手?”她声音哑下去,摸出枕头底下手帕擦眼。
“妈妈,你猜他今天会不会来?”
“谁?”三奶奶今早上似乎思路异常迟钝地问道。
“他。”阿秋微笑着走回脸盆前面,低了头挽上袖子去洗臂膊。三奶奶呆呆地望着女儿。
“我想他来,前天他不说今天大概要来吗?这瓶粉又是他送你的吧?味气真好。”三奶奶拿起烟袋纸捻,面上平和多了。阿秋露出少女娇矜的笑容。
“外头打门是送信的吧?一定有他的。”她走去一会儿,手中拿着信跑进来,一边笑着说:“妈妈,今天下课就来。明天还要好好的乐呢。”“哦,明天别是他的生日吧?”三奶奶问。“不是,也是,他说明天是他的第二个生日。”“怎叫做第二个生日?”
“妈妈,我不信你不懂!”“我头发都快白了,哪晓得这些新鲜话?”“难道妈妈也不记得去年我们俩什么时候认识的?”“这样说我倒明白了。秋儿,我们还不如今天先请他吃顿好饭吧。递那件棉袄给我,等我弄两样他爱吃的菜等他来。”三奶奶立刻精神上来,也不咳嗽了。
“这孩子真个儿得人疼,什么人情物理都懂得,说话总是笑。”她脑子里立刻显出一个身段潇洒、满面笑容的可爱少年,旁边站着自己的女儿,穿得光艳俊俏。心里贪恋着这快乐的影子,手里缚鞋带子倒非常慢起来,一会儿忽叹道:“要是你爹爹见到他,该怎样乐呢!”“见到谁呀,妈妈?”阿秋坐在窗户口的桌子梳头,脸上得意的神情却掩不住:薄薄的小红嘴唇的角儿已微微翘起,俏眼下边已起了一道弯弯的可爱痕子,新擦的胭脂更现妩媚。
母女俩收拾这样,买那样的忙了一早上,吃过午饭,三奶奶便躲在狭小的厨房里剁肉,切菜,和面,她今天又不许阿秋在厨房帮忙。
“去吧,你收拾屋子去,别在这里把身子都薰上油腥味儿,怪难闻的。”她向她女儿说。
“妈妈忙不过来,累坏了可怎好?”阿秋站在厨房不肯走。
“怎会忙不过来?你去吧!”一把推她女儿,“再做四样菜都忙得过来。”
“你爹爹活着我还常下厨房弄菜请客,他没了后一年,我们家里便用不起厨子,我自己做饭。说起来正好已经二十一年了。你爹爹死时,你才三岁,唉!我想到你的爹爹,心里难过,哭的时候,你姥姥总是劝我,说‘你不要那么伤心,女儿也和儿子一样的,好女婿比儿子还好呢’。现在想想她老人家的话,倒真说着了。前天他还同你二婶子说让你们早些办完事,他就可以同我们住在一起。他在大学堂毕了业就做事,现在已有人聘定了他,每个月可以得一百多块钱的薪水。那时大家住一块儿,咳,这是做梦也做不到的喜事!自然那时,也用不到自己忙了。”
“那时自然有两个人伺候你老人家了!”阿秋恃宠生娇,学着她妈妈的声调说。
“他母亲同姐姐住在乡下快三十年了,从来没有同谁闹过气。”“多摆一张椅子,请请四叔叔。若没有四叔叔,哪选得上这样好女婿?”三奶奶后来拢拢头,已经是三点半了。阿秋从堂屋走进卧房,从卧房走到堂屋,一会儿嚷天气热,便脱了新做的坎肩。忽然有阵小风吹动小院子种的一棵垂柳,枝条轻摆晃着,她看了便说冷,又把坎肩穿上。她烦躁死了。
到了五点她们都急起来。阿秋满心委屈,“他说了来一定来,别是他碰了什么事来不了吧?方才张大娘告诉我,今儿学生们上执政府請愿,想必他也混在那大群人里。”
母女俩商议了好一会子,三奶奶决意到学校查问去。方走到大街上,便听见街上人说卫队开枪打死了许多学生。[注]她心里猛吃一惊,赶快跑到学堂打听,门房说他们学校里死了三个人,有一个是他。
她听着觉得有些费力,咕哝着:“我?我的秋儿?”说着眼都直了,嘴里细弱断续的声音,“我?我的秋儿?”
【注】二十世纪20年代的学生因抗议军阀、北洋政府或帝国主义的暴行而遭屠杀。
(初载1926年4月10日《现代评论》3卷70期,有删改)
【训练习题】
1.阿秋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2.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故事发展变化的作用。
3.小说重点写“等”,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二)
王阿贵
蒋光慈
城南,有两间破败的茅屋。茅屋前边是S纱厂;后边是麦田;左边有几座荒墟的坟墓,看起来异常凄凉。
“这样热,他们在工厂里做夜工,也不知怎么受得了呵!”
“不受也要受!”
“唔,王阿贵被开除了……”
人们说南道北的当儿,茅屋内的王阿贵正病卧在床上。这两间破败的茅屋,冬天,异常地寒冷;夏天,异常地燥热。
今天早晨,他一进工厂大门时,矮胖的工头张金魁即将他喊住:
“你被开除了。你要反对厂主,请到别的厂去,在我们厂里,哼哼,对不起……”
他很顺服地走出工厂大门,头也不转一下。他今年十九岁,做了八九年了,有什么面目回家去呢?“父亲五十多,害着痨病;母亲,替人洗洗补补衣服,也混不到几个钱。还有一个五六岁不中用的小妹妹!一家都指望我,现在,怎么办呢?”
他顺着一条路走,走走又回头,回头又走走,消磨了一个上午。炎热的太阳如火一般地烤人,他看见路旁有块石头,也不问烫不烫,就坐下了。地上一只小蚂蚁寻得一块白馍样的食物,忽然遇到黑色的蚂蚁抢夺。小蚂蚁大为愤怒,与黑色的蚂蚁厮杀起来。小蚂蚁虽小,却毫不惧怕,倒也敌得过敌人。他见着小蚂蚁这种英勇,不禁暗暗称赞。 他不禁后悔道:“为什么没有反抗?为什么不拾起石头向着张金魁的脑壳摔去?为什么……”他重新坐下来。他拾起小小的草茎,将黑色的蚂蚁隔开来,慢慢地然而很气愤地将它捣死,这时他觉得非常地痛快。
当阿贵踉跄地走到家的时候,父亲王兴盛出门推小车了。留在家中的是母亲与小妹妹。母亲的两个眼眶烂得如红枣子肉一样,眼水不断地流。有时她想象阿贵将来成人了走好运,能挣几个钱,为她买件好衣服穿穿,买几斤肉吃吃,或者她的女儿阿蓉将来寻得有钱的婆家,可以靠女婿养活……
她今天坐在门口补衣服,忽然听到走向她来的脚步声:
“你,你怎么了?病,病了吗……”
但是阿贵没有回答,进屋后直挺挺地躺下,如死人一般。
“阿贵!我的儿!”她停下后忽然又哭着说道,“你怎么弄到这个样子?……你……”
到了晚上。阿贵的父亲王兴盛推了半天的小车子,只得了四角小洋的代价,却遇到了灾祸:飞来的汽车,险一点儿把他的车连人都冲倒了。巡捕怒冲冲地给他几棒,然后才开口骂他为什么不让路,为什么这样笨……可怜的王兴盛已被汽车把魂都骇掉了,哪还有胆量讲理!他就这样地白白地吃了毒打!唉!他没有反抗的力量,他只有很可怜地痛哭!
当他推着小车子走到离家不远的当儿,迎头遇着相识的工人。老王是很和气的人,与人说话总是带着满脸笑容。今天肩背上虽有重伤,但他一见着这个工人向他打招呼,也即刻笑道:
“呵!阿四,下工了?”
“不,不是,我今天没有上工。你知道吗?你的儿子被厂里开除了。”
“什么呀?”老王脸变了。
“你儿子被开除了。”
他感到天大的灾祸落到他身上了。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他的小车子向门旁边一竖,不做声不做气地走进屋内,同没有看见屋内的人一样。躺在竹床上的阿贵还没有醒来。阿蓉见着她的爸爸今天回来不高兴的样子,也不敢上前亲近他,只远远地向他望着。这时他的老婆正在烧晚饭。
“回来了?今天推了多少钱?”
老王用双手搂着自己的头,两眼向地上望着,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她高声地问他一句:“你,你今天到底怎么着?”
老王还是不答。她看见这种神情,知道又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便不敢再问他。她几乎也变成痴呆的人了。
“你還不知道吗?”
老王抬起头来,忽地很苦丧地问了这一句,这可把他的老婆骇了一跳。她停止了哭,两眼看着她的丈夫,半晌才反问一句:
“我还不知道什么呢?”
老王又把头低将下来。这时屋内已经暗黑了,深深地陷入沉寂的空气里。沉寂里只闻着阿贵在竹床上翻身的声音。阿蓉见着她的爸爸和妈妈的这种样子,不敢多说一句话。“妈!我饿了,我要吃饭……”
阿蓉的话将沉寂无声的空气打动了。老王随着阿蓉的话音说道:
“你还不知道吗?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他的老婆听了他的话,沉吟了半晌,似答非答地叽咕了一句:
“呵!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呀!”
(选自《最后的微笑》,有删改)
【训练习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阿贵虽然年龄不满二十,但已经在工厂里工作较长时间,最终难逃被开除的命运。
B.两间破败的茅屋、几座荒墟的坟墓,极其简单的环境描写,营造出异常凄凉的氛围。
C.眼眶烂得如红枣子肉的母亲、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的老王,都是从外貌角度写人物的艰辛。
D.文中母亲想象将来有好衣服穿、有几斤肉吃,写出了阿贵的母亲对未来依然有憧憬。
2.请概括文中画线句“这时他觉得非常地痛快”的内涵。
3.请探究次要人物阿蓉在小说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1.①经济状况不好:父亲去世、母亲病重、家无余钱;②全家勤劳朴实:全家人勤劳、积极劳作、不偷懒;③人际关系和谐:母女俩互相体贴等。
2.①阿秋在风中感觉冷,营造了凄冷的氛围,为下文母亲上街寻人作铺垫;②风吹垂柳,枝条摇摆,暗示环境突变,将有一场风波,人无法摆脱外力的影响,为女婿被卫队枪杀埋下伏笔。
3.①“等”男青年,表现了对美好爱情、家庭生活的向往之情;②“等”的结果是男青年被枪杀,写出了对好女婿被枪杀的心痛之情;③表达了对卫队枪杀学生行径的愤慨,对男青年及一家人遭遇的同情。
(二)1.C(写老王用的是动作、神态描写。)
2.①赞扬小蚂蚁的英勇;②发泄了内心的憋屈;③感觉战胜张金魁的自豪。
3.①交待了王阿贵的家庭成员情况,通过次要人物——妹妹阿蓉要吃饭,写出了家庭的特别困难;②更好地写出王阿贵被开除给家庭带来地重大影响;③有利于写出底层百姓艰难生活中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