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档案界”专家组在天津师范大学的讨论会,当面聆听了《档案管理》杂志社专家及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们的发言,获益匪浅。尤其是文章创作方面,感受颇多。
1、关于文章创作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曾经为了交期末作业,做过几篇老师布置的文章。由于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也没见过多少论文,因此,没有什么思考。怎么办?那么,只好采“百家之言”,融于一身。也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只要说的是这个事儿,且放在一起还有点逻辑,让人看起来有头、有身子、有腿,不缺啥零件,就是一篇初学者的论文了。观点没有自己的,甚至很多段落中的语言也是搬来的。这样的文章有意义吗?在此,不妨也定义个“双重价值论”。我自己,也就是作者本人的价值一一不妨称为“第一价值”。感觉收获颇大,这主要体现在对于自己的学习上,通过阅读他人文章,汲取了其思想;通过整合多人的思想,将其集于一篇文章而不跑题,自然也就锻炼了写作时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其他读者,尤其是水平比自己高的读者的价值一一也就是“第二价值”,由于文章中不存在新思想、新观点,很难为其他阅读者提供可借鉴之处,因此,其第二价值几乎是不存在的(唯阅卷老师除外)。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创作可能会比较广泛地存在于本科生中,文章一般也只具备第一价值而不存在第二价值。一位成熟的创作者,不能只将他创作的文章仅仅停留在第一价值上,必须针对广大读者且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人们的日常实践活动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指导作用。当然,与此同时,文章的第一价值定然不会因为第二价值的出现而消失,主要表现为作者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文章带来的物质回报。但此时,第二价值应是处于文章的主导地位,而第一价值处于次要地位。
2、关于“看人下菜碟儿”
“看人下菜碟儿”理论是一尘老师在天津师大座谈会上捉到的(不知道是不是首次公开提出)。来源于《档案管理》杂志社的审稿原则,大致就是,根据来文作者学识水平的不同,对其采取的一种“质量歧视”。即根据作者的不同水平而定制不同的审稿标准。举例来说,同样一篇文章,作者署名是“硕导”可能就不会被发表,而如果署名为“本科生”就会被发表。道理很显然,针对硕士生导师的审稿标准要远高于本科生。“看人下菜碟儿”理论主要有两大理论依据,即“文章创作的双重价值论”和“鼓励新人理论”。
“文章创作的双重价值论”在上文已简要介绍,由于文章创作者的理论水平、学习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编辑在审定一篇文章的好坏时,定然难以划分同一标准。于是,编辑就要看人下菜碟儿,分别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标准来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例如:针对本科阶段的学生,由于其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写文章时,就应注重一些知识的总结与再整理,重点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针对研究生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相对提高,在总结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比较前人的思想,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针对博士、教授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所做的文章就要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进行一些深入的基础理论探讨,以期对实践活动具有较大的促进指导作用。这样,对于不同角色的文章創作者,他们所做的文章都具有很深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过程都是不可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处于何种层次的作者,都能创作出与符合其水平相适应的优秀文章。
“鼓励新人”理论也是由一尘老师提出的,“新人需要鼓励”,只有鼓励新人,才能增强新人的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因此,基于这一理论,就更需要在判定文章质量时,运用“看人下菜碟儿理论”。鼓励新人多思考、多创作,并肯定他们的努力,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学习和思考中。
“文章创作的双重价值论”直接决定了鉴定文章质量的“看人下菜碟儿理论”,彼此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年轻人写作,虽然,表面上看是简单的“剪刀 糨糊”的过程,其实,这一过程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而且,完成的质量也是千差万别。我们不妨把这种文章称为“总结性、学习型文章”,而将具有高理论水平的文章称为“创作型文章”。编辑要将两种文章区别对待,鼓励学生多写文章,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教学第一目的,这样,就会诞生更多的专业人才与写作高手。
1、关于文章创作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曾经为了交期末作业,做过几篇老师布置的文章。由于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也没见过多少论文,因此,没有什么思考。怎么办?那么,只好采“百家之言”,融于一身。也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只要说的是这个事儿,且放在一起还有点逻辑,让人看起来有头、有身子、有腿,不缺啥零件,就是一篇初学者的论文了。观点没有自己的,甚至很多段落中的语言也是搬来的。这样的文章有意义吗?在此,不妨也定义个“双重价值论”。我自己,也就是作者本人的价值一一不妨称为“第一价值”。感觉收获颇大,这主要体现在对于自己的学习上,通过阅读他人文章,汲取了其思想;通过整合多人的思想,将其集于一篇文章而不跑题,自然也就锻炼了写作时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其他读者,尤其是水平比自己高的读者的价值一一也就是“第二价值”,由于文章中不存在新思想、新观点,很难为其他阅读者提供可借鉴之处,因此,其第二价值几乎是不存在的(唯阅卷老师除外)。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创作可能会比较广泛地存在于本科生中,文章一般也只具备第一价值而不存在第二价值。一位成熟的创作者,不能只将他创作的文章仅仅停留在第一价值上,必须针对广大读者且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人们的日常实践活动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指导作用。当然,与此同时,文章的第一价值定然不会因为第二价值的出现而消失,主要表现为作者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文章带来的物质回报。但此时,第二价值应是处于文章的主导地位,而第一价值处于次要地位。
2、关于“看人下菜碟儿”
“看人下菜碟儿”理论是一尘老师在天津师大座谈会上捉到的(不知道是不是首次公开提出)。来源于《档案管理》杂志社的审稿原则,大致就是,根据来文作者学识水平的不同,对其采取的一种“质量歧视”。即根据作者的不同水平而定制不同的审稿标准。举例来说,同样一篇文章,作者署名是“硕导”可能就不会被发表,而如果署名为“本科生”就会被发表。道理很显然,针对硕士生导师的审稿标准要远高于本科生。“看人下菜碟儿”理论主要有两大理论依据,即“文章创作的双重价值论”和“鼓励新人理论”。
“文章创作的双重价值论”在上文已简要介绍,由于文章创作者的理论水平、学习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编辑在审定一篇文章的好坏时,定然难以划分同一标准。于是,编辑就要看人下菜碟儿,分别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标准来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例如:针对本科阶段的学生,由于其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写文章时,就应注重一些知识的总结与再整理,重点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针对研究生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相对提高,在总结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比较前人的思想,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针对博士、教授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所做的文章就要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进行一些深入的基础理论探讨,以期对实践活动具有较大的促进指导作用。这样,对于不同角色的文章創作者,他们所做的文章都具有很深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过程都是不可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处于何种层次的作者,都能创作出与符合其水平相适应的优秀文章。
“鼓励新人”理论也是由一尘老师提出的,“新人需要鼓励”,只有鼓励新人,才能增强新人的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因此,基于这一理论,就更需要在判定文章质量时,运用“看人下菜碟儿理论”。鼓励新人多思考、多创作,并肯定他们的努力,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学习和思考中。
“文章创作的双重价值论”直接决定了鉴定文章质量的“看人下菜碟儿理论”,彼此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年轻人写作,虽然,表面上看是简单的“剪刀 糨糊”的过程,其实,这一过程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而且,完成的质量也是千差万别。我们不妨把这种文章称为“总结性、学习型文章”,而将具有高理论水平的文章称为“创作型文章”。编辑要将两种文章区别对待,鼓励学生多写文章,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教学第一目的,这样,就会诞生更多的专业人才与写作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