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再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发展
中学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改的实验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研究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的热情,缺少学生的参与,或者学生参与不充分,新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基本上是处在为应试而学,不得不学的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中更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是一门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到历史课程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学会用实事求是、科学的历史观来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自身的、中华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和历史学习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精选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提高教师自身学术修养,这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关键。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老师能较好地运用“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法”、“娓娓导来的叙述法”、“入木三分的描述法”、“画龙点睛的概述法”,则可以使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资源价值超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三.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教学生动、活泼,入情合理,切实可行,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这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
1.更新教学观,转变老师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切实改变教师包办一切、剥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权力的做法,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我们应该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地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历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目前教学实际条件的限制下,接受式学习方式仍有其重要意义,不可一概否定。
五、依據课改精神,创造性地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历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课程改革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分认定,必须按照历史课程标准有关学生学习成就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进行。
依据课程标准,中学历史学习模块学分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测验或探究活动、成果四部分组成,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科模块测试,考试类型包括闭卷方式和开放式考试。
1.闭卷考试。侧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目的是检查学生历史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因此,试题设计要严格把握难度,坚决杜绝偏题怪题,同时要按照课标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反映历史学科三维目标要求。
2.开放式考试。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这种考试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它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侧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不仅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发展
中学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改的实验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研究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的热情,缺少学生的参与,或者学生参与不充分,新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基本上是处在为应试而学,不得不学的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中更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是一门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到历史课程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学会用实事求是、科学的历史观来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自身的、中华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和历史学习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精选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提高教师自身学术修养,这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关键。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老师能较好地运用“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法”、“娓娓导来的叙述法”、“入木三分的描述法”、“画龙点睛的概述法”,则可以使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资源价值超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三.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教学生动、活泼,入情合理,切实可行,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这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
1.更新教学观,转变老师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切实改变教师包办一切、剥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权力的做法,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我们应该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地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历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目前教学实际条件的限制下,接受式学习方式仍有其重要意义,不可一概否定。
五、依據课改精神,创造性地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历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课程改革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分认定,必须按照历史课程标准有关学生学习成就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进行。
依据课程标准,中学历史学习模块学分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测验或探究活动、成果四部分组成,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科模块测试,考试类型包括闭卷方式和开放式考试。
1.闭卷考试。侧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目的是检查学生历史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因此,试题设计要严格把握难度,坚决杜绝偏题怪题,同时要按照课标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反映历史学科三维目标要求。
2.开放式考试。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这种考试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它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侧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不仅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