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cool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从产生到现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条件下,青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服务社会、扩大团的影响力、凝聚青年、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青年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期促进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青年,志愿服务,问题,对策
  “青年志愿服务”对我们来说是耳熟能详。随着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增高,在规模上青年志愿者的迅速增大,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产生、发展和基础进行梳理,并对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释。
  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产生、发展和基础
  (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产生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奉献社会的浪潮在社会中涌现出来,但是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服务还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实现常态化。改革开放以后,对于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不断成熟。1990年,在深圳成立了首家内地正式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1993年,北京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省级志愿者协会。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998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负责指导全团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
  (二)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
  志愿服务在广泛开展的同时,如何规范和保护青年志愿服务,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立法工作在青年志愿服务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法律、条例均取得新的突破。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2017年8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志愿服务条例》。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随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相关法律条例的施行,得到蓬勃发展。这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拓宽并有了广泛影响、不断壮大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增大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占比。可以说,青年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的主要群体。
  (三)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基础
  1.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包含有爱人助人、崇德向善。在当今社会,这其中蕴含的价值仍被认可,特别是在人际互助、和谐发展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伟大力量受到广泛关注,这些都成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文化基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儒家、道家、墨家等,虽然各家表述不同,但义理相近,[1]其中的助人、爱人的理念和准则,影响着青年志愿服务。而青年志愿者的友爱、奉献等精神与传统文化不谋而合,是中外文化交流和现代化建设的产物。
  2.社会基础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基础在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青年个人成长。一方面,青年志愿服务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志愿服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是一个重要途径,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志愿服务可以体现出来。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遇到新挑战,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时,要充分实现多方的良性互动,作为整个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志愿服务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社会资源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再分配,从而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此外,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友爱互助的新时代青年,促进他们胜任接班人的角色,在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青年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青年个人成长。青年处于人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个性和自由。根据人是需要全面发展的理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青年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成长。在这其中有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增强青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青年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有利于实现对青年进行科学引导,促进青年身心健康成长。
  3.制度基础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随着深入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體现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虽然我国青年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各项法律条例、规章制度还有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但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如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条例》等,这提供了有力的青年志愿服务法律依据,将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行为进行规范,将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明确,规定了相关法律责任,推动和保障了我国青年志愿服务。
  二、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志愿服务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青年志愿者很多都集中在高校,因此,以我国高校目前青年志愿服务情况为例。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的很多志愿服务都没有得到长期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的相关管理制度没能建立健全,这是不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青年志愿服务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这是不利于提高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容易导致一些青年志愿服务流于形式。
  (二)青年志愿服务存在形式化、表面化问题
  当前,社会上仍存在急功近利、不正之风,受此影响,部分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情况,这表现在志愿服务中只注重宣传效应,不注重过程和实质意义,没有任务时不抓志愿服务,一旦任务来了,临时行动,使得部分青年志愿服务有了作秀的嫌疑。此外,部分青年志愿服务存在表面化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年志愿服务没有深入挖掘青年志愿服务本身的深刻内涵,这就造成青年志愿服务起不到应有的育人功效,久而久之,会挫伤一部分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三)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参与者积极性不高是当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又一问题。在青年中,几乎人人都参与过志愿服务,但是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却很少。此外,部分青年志愿者被动参与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很多情况下都是听从上级的指令,而非自愿参与,这部分青年不能充分理解志愿服务的理念,导致在参与志愿服务时缺乏纯粹的动机。   (四)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不足
  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青年志愿者自身素质不够,欠缺实践能力。当前,随着专业技能和工作业务的提高和增多,很多青年志愿者不再参与志愿服务,导致这部分群体不稳定,特别是很多都失去了志愿者原有的青年参与的基础,最终导致青年志愿服务失去了培养和锻炼青年的意义。另一方面,当前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不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容需要不断深入和拓展,应拥有更多专业性、针对性强的项目。
  (五)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和途径单一
  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和途径单一是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又一个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青年志愿服务的范围较小、形式单一。以高校为例,部分高校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能力问题和安全问题,大部分时间不会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如护理工作,很多青年大学生是无法胜任的。另外,部分高校认为志愿服务并不是其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愿花大量资源去推动志愿服务。因此,部分高校组织青年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一般是类似于义务支教、公益服务这样的活动,很多都还有待于上升一个高度。
  (六)青年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
  志愿信息的大量发布能够促进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如果都由志愿者自己去寻找社会服务信息,那么就会导致这种信息沟通机制过于僵化,这不仅不利于青年志愿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会阻碍激活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协调的潜力。国家、社会、学校与个人的供需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尤其是学校如果不去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不去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就会出现一个结果,即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价值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因此,青年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是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又一问题。
  三、新时代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来。为了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必须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从而长效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要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并推广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比如出勤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此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时间可量化累积,并将此作为发展党员和评优的重要条件。对于基层各单位,可逐步建立完善考评机制,对这些单位在青年志愿服务方面的考核结果与党建工作、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从而推进青年志愿服务有效开展。
  (二)围绕中心,重点推进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必须在志愿服务方面围绕中心、重点推进。可认真寻找青年志愿服务与本单位重点工作的结合点,在进行志愿服务中,既做到服务大局,又做到推进工作,让本单位工作充分适应社会發展需要。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党组织对青年志愿服务的领导,进一步抓住青年志愿服务资源和发展前景,将本单位重点工作和有利于青年志愿服务的项目结合起来,逐步推进青年志愿服务乃至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青年志愿服务品牌,这些品牌应力争做到具有示范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三)通过创新,激发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新时代条件下,为了更好地符合社会实际需求,青年志愿服务应在活动形式、活动方法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激发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比如,在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灵活的志愿服务活动,而这要充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校园内,要秉承“服务学生”的理念,拓宽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对外则要秉承“服务社会”的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创新,不仅可以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还将志愿服务内容进行了丰富。
  (四)通过培训,提高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
  鉴于当前存在的部分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广泛性较差的现状,应通过岗前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青年志愿者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能力。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继续提高志愿者骨干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实现新的青年志愿者接受培训的全覆盖。当然,培训内容应该区分层次,区分专业培训和通用培训,不仅要对所有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做好志愿服务所必备的能力素质方面的培训,还要根据志愿者们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更有专业性的培训。要针对学员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培训方法来保证培训效果。
  (五)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拓宽志愿服务途径
  随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随着青年志愿者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容有这样的趋势,即从以往的关注弱势群体逐步转变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青年志愿服务应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不断丰富内容。此外,应拓宽志愿服务途径,不仅可以通过线下进行志愿服务,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发一些线上志愿服务,通过拓宽志愿服务途径,解决新时代志愿服务形式和途径单一的问题。
  (六)构建双向信息平台
  针对青年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双向信息平台应被探索构建。将志愿者与相关信息资源通过建设一套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从而促进信息的双向交流。相关政府部门、社区、街道等可以通过平台发布相应的志愿服务需求信息,而青年志愿者可以在注册认证后直接进行查看并对接相应的志愿服务。此外,还应加强信息资源的保护,对志愿服务场所、志愿服务标准纳入信息采集范围,让资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余逸群.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与慈善文化论纲[J].北京青年研究,2016,25(03).
  [2]陈静茹.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1,(31).
其他文献
摘要:党风廉政建设是高校治理和权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关口前移针对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重在“防微杜渐”,从“治本”入手杜绝腐败,对落实“三转”、推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涵养廉政生态、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具有极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关口前移,现实意义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资源的主要培养基地,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驱动。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高校权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不断繁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都处在快速的变化过程中.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征给高校安全带来新的冲击,网络化趋势不断挑战传统的高校公共安全宣传教育,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为例,发现目前的公共安全宣传教育中存在着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教育过程不深入、教育方式不新颖等诸多问题.
摘要: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是助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先决条件。新时代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要筑牢党的思想之魂。思想建党助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新时代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出的现实迫切要求,思想建党要把高标准、严紧硬、重长效有机统一起来,凝心聚力打造质量建党的优质主体,为将党由“世界第一大党”建成“世界第一强党”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
摘要:构建高职院校的专业“金课”是当前争创“双高”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高职专业“金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如同在烹制“金课”之汤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一味调料,那就是加“盐”。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金课”,加“盐”  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即将面临一次全方位的变革,这其中包含由单一的课程建设向对接产业、全员参与的综合性改革
摘要:“党建带团建”是党委领导下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新时代共青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积极研究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新策略,推进党团一体化协同、融合发展。从分析高校党建带团建内涵、重要意义入手,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思想工作有深度、活动组织有广度、服务保障有温度3个方面进行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路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 :党建带团建,协同育人,高职院校  一、“党建带团建”的内涵及
近日,北京市发布2021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要点,涵盖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联动发展、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以协同创新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现代化首都城市圈带动环京地区发展等领域。就廊坊市而言,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开局之年起好步,对未来几年廊坊发展至关重要。2021年全市上下必须把准方向、科学
期刊
摘要:艺术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文化通识知识的技艺型人才的教育。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增强学校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教师、教材、教法三者融为一体,形成艺术特色人才培养系统。要实现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社会影响的良性循环,江苏艺术职业教育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 :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策略  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今年全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劳动进行深刻阐述,形成了立意深刻、内涵丰富的新时代劳动观。对于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社会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劳动观,劳动教育  劳动既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和存在方式,也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途径,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习近平强调,要在社会主义中奋
摘要: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应该恪守的基本道德和职业操守,也是科学研究顺利推进以及科技创新成功开展的基础和保证。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收录的科研诚信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梳理出该领域总体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主题,进而对相近概念进行分析。科研诚信全面研究机制的构建要求科研诚信研究应多从正面概念开展,并对其负面概念进行辨析,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实现治理成本的最小化和治理效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科研诚信,研究状
摘要:课程思政与高校艺术课程协同发展在当今时代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探索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路径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利于实现德艺双馨的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舞蹈编导及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一、《舞蹈編导及分析》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  (一)挖掘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舞蹈编导及分析》是一门告诉学生“怎么样表达内心情感、怎样编创、怎样跳舞、怎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