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小学数学第六册“长方形的面积”一课,谈谈自己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建构,进行自主探索,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从时间上看,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要有量的保证,让学生充分进行探究,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从方式上看,探究方式应该是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的结合,给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思维上看,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探究的题材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应该有认知策略性知识的运用,这种状态下的探究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新授部分:
1.出示学习材料。
每人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作业单(三个长方形,长、宽分别为4厘米、2厘米;6厘米、3厘米;8厘米、4厘米)、提示卡。提示卡有三个提示:①将小正方形沿着长方形的长摆,可以摆几个?②再沿着长方形的宽摆,可以摆几个?也就是可以摆几排?③想一想:一共可以摆多少个?
2.活动要求。
(1)用手中的8个小正方形来摆一摆,探究这几个长方形的面积。
(2)边摆边思考:①你怎样摆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的?在摆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②它的长和宽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③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3.操作,填表。
二、搭设探究性学习的“脚手架”,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由于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要探究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潜在距离),所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是需要“脚手架”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的差异,学生所需要的“脚手架”是不一样的,要给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脚手架”。
如设计中提示卡这个供学生探究的“脚手架”,有能力的学生自己探究,能力稍低的看一看提示。这实际上也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从而减少了这些提示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干扰,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探究阶梯,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要注意合理分工,优、中、差生兼顾分组,实现小组成员的优势互补。这节课中,安排了几次合作学习。如学生活动:1.探究长方形面积;2.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全小组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拼成更大的长方形,算一算它的面积,再数一数,验证探究的结论);3.练习部分,小组合作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交流中,特意安排“小组内说一说”、“注意补充”、“听不懂的要问”、“整理小组意见”、“选一代表发言”等环节,让数学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准备发言的基础上,以此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学会数学交流。
四、加强探究历程的体验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经历“猜测——假设——探究——验证”等科学实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探究的氛围,强化学生探究的体验,把数学学习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情感态度紧密联系。
如引入部分:
师:这块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我想知道它的面积怎么办?
生:用面积单位来度量。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面积单位摆一摆。(生摆)
师:你想这样一直摆下去吗?为什么?(不准确、不方便)如果我想知道这间教室的面积或者一个更大的长方形——足球场的面积呢?这样摆下去可能吗?
激趣:你现在最想学的是什么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你怎么想到和长、宽有关的?
探究部分: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是“长×宽”呢?请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长方形拼一个更大的长方形来验证一下。
总结部分: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为什么要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要研究什么问题?长方形面积和什么有关?作出了什么假设?怎样验证得出的结论?你觉得今天你们小组合作得怎样?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中,做得好不好……
从方不方便——要研究什么问题——猜一猜和什么有关——你怎样想到的——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充满了探索和创造,体验用科学研究方法探究的历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强烈的心理体验。
(责编蓝天)
一、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建构,进行自主探索,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从时间上看,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要有量的保证,让学生充分进行探究,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从方式上看,探究方式应该是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的结合,给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思维上看,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探究的题材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应该有认知策略性知识的运用,这种状态下的探究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新授部分:
1.出示学习材料。
每人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作业单(三个长方形,长、宽分别为4厘米、2厘米;6厘米、3厘米;8厘米、4厘米)、提示卡。提示卡有三个提示:①将小正方形沿着长方形的长摆,可以摆几个?②再沿着长方形的宽摆,可以摆几个?也就是可以摆几排?③想一想:一共可以摆多少个?
2.活动要求。
(1)用手中的8个小正方形来摆一摆,探究这几个长方形的面积。
(2)边摆边思考:①你怎样摆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的?在摆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②它的长和宽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③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3.操作,填表。
二、搭设探究性学习的“脚手架”,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由于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要探究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潜在距离),所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是需要“脚手架”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的差异,学生所需要的“脚手架”是不一样的,要给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脚手架”。
如设计中提示卡这个供学生探究的“脚手架”,有能力的学生自己探究,能力稍低的看一看提示。这实际上也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从而减少了这些提示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干扰,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探究阶梯,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要注意合理分工,优、中、差生兼顾分组,实现小组成员的优势互补。这节课中,安排了几次合作学习。如学生活动:1.探究长方形面积;2.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全小组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拼成更大的长方形,算一算它的面积,再数一数,验证探究的结论);3.练习部分,小组合作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交流中,特意安排“小组内说一说”、“注意补充”、“听不懂的要问”、“整理小组意见”、“选一代表发言”等环节,让数学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准备发言的基础上,以此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学会数学交流。
四、加强探究历程的体验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经历“猜测——假设——探究——验证”等科学实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探究的氛围,强化学生探究的体验,把数学学习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情感态度紧密联系。
如引入部分:
师:这块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我想知道它的面积怎么办?
生:用面积单位来度量。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面积单位摆一摆。(生摆)
师:你想这样一直摆下去吗?为什么?(不准确、不方便)如果我想知道这间教室的面积或者一个更大的长方形——足球场的面积呢?这样摆下去可能吗?
激趣:你现在最想学的是什么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你怎么想到和长、宽有关的?
探究部分: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是“长×宽”呢?请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长方形拼一个更大的长方形来验证一下。
总结部分: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为什么要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要研究什么问题?长方形面积和什么有关?作出了什么假设?怎样验证得出的结论?你觉得今天你们小组合作得怎样?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中,做得好不好……
从方不方便——要研究什么问题——猜一猜和什么有关——你怎样想到的——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充满了探索和创造,体验用科学研究方法探究的历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强烈的心理体验。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