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10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古时画家张僧繇在南京的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龙无眼睛便是死龙,画龙点睛,龙即破壁而去,足见眼睛的重要。
  南北朝时的元帝是一只眼,他的一位姓徐的妃子就很看不上他。徐妃一听到元帝要到她的宫中来,便只画个半面妆来迎接,理由是你只有一只眼睛,我画个整面妆又有何用?弄得元帝很是无趣,皇上的心理就有些扭曲。他便整日埋头于书卷中,与古人神交,这便误了朝政。当西魏军队攻破江陵时,可怜的元帝就烧掉了自己的14万卷藏书,并长叹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不焚何待?”国破家亡,岂是读书之误,误的是他的眼力不行,没有把书读透。
  眼睛的好与坏、明与暗,虽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但一个人究竟过得怎样,眼睛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聊斋志异》上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当时文人学子的文章写得如何,要找一位盲人来评判。盲人看不见,却将学子的书稿焚烧,他是依据书稿燃烧时散发出的气味来判断的,别人自然是嗅不明白的。当他闻到气味芳香时,便断定作者写出的是一篇妙文;当臭不可闻时,那文章也就十分糟糕了。他的判断十拿九稳,屡试不爽。故事虽荒诞,却也提醒人们,面对纷繁世事,光靠一双肉眼是不够的,许多时候,靠的恰是我们的“心眼”。只有心明才能眼亮。只要心里不瞎,遇事便有主张。
  对于开天目的人,我没有见过。但我却知道孙悟空的那双火眼金睛也并非天生,而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出来的。可见,人们要想拥有一双慧眼,那也是需要炼的。但这炼不是炼丹,不是坐禅,而是要深入世道和人心,去细细体会,反复揣摩。世事洞明皆学问,阅历渐深心自明。见得多了,想得深了,做得实了,你就会看得更全,瞧得更深,望得更远。待到胸有成竹,目无全牛,一叶知秋,拈花一笑之时,恭喜,你已经拥有了“第三只眼”。
其他文献
做过 6 年外科医生,11 年法医,应该没人怀疑我见惯了各种尸体。无论尸体在别人眼中有何种含义,对法医而言,它只是一个证据,而且,不是人证,是物证。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我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对自己的亲人。  父亲是 2006 年被确诊患肝癌的。我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半年的平均生存期。虽知道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但我还是给他找了亚洲一流的外科医生。如果他能好一点,哪怕稍微好一点,我会带他出去走走,
道路上一片昏暗,只有几盏路灯还闪着微光。  一个瘦弱的身影独自走在路上,那是肖远宁。他已经习惯了这么晚回家,瘦削的脸上没有焦急也没有恐惧,好像面部神经都被冻结了,没有表情。他回到家,喊了一声:“妈,我回来了。”母亲看着每天都晚回家的儿子,没有责怪,只有心疼。  他回到自己房间,拿出创可贴,把手臂上的伤口贴好。今天,他看到同学的笔铅掉了,帮忙去捡,却被猛地推倒在地,伤到了手臂,铅笔的主人狠狠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