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2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被认为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生命力之所在,然而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校企合作困难重重,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柯水云(1965- ),男,浙江金华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课教学、经济学的研究。(浙江丽水 3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模式之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b06148)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8-0032-02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依赖企业、行业,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育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再“眼高手低”。所以,校企合作被认为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生命力之所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使校企合作困难重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整体情况难以尽如人意。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发达地区的政府及企业都认识到了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校企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大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加深了校企之间合作的深度。而欠发达地区由于思想观念陈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对发展职业教育存在思想误区:(1)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甚至认为是为发达地区培养人才而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大,没有形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对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指导。(2)绝大部分企业发展落后,生产方式简单、粗放,工人以简单劳动为主,认为校企合作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比如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了“双师型”教师,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等;而对企业来说,他们所需的只是一些能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人,只要身体好、老实、肯吃苦就足够了,认为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做的都是“赔本买卖”,对企业没有实质意义。这种观念上的误区成为影响校企合作最深层次的根源与障碍。
  2.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水平低,校企合作处于低层次水平。欠发达地区缺乏有实力、有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和支柱产业,给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造成了诸多困难: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方面,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力型”岗位,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型”岗位则很难提供,甚至学生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实习难以达到锻炼专业技能的预定目标;在校企合作期限方面,合作期限较短,许多校企合作是一次性合作,甚至有相当部分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协议上,长期稳定的战略型校企合作项目亟待开发;在实践经验传授方面,实习中缺乏师傅的真传,学生在实习之后对岗位技能只能达到肤浅了解的程度。所以说,现阶段欠发达地区高职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低层次水平,缺乏深度和力度,达不到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其结果是形成不了专业特色,打造不了精品专业,树立不了专业品牌,培养不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3.高水平教师留不住、引不进,“双师型”教师紧缺,师资力量薄弱。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相对滞后,各方面的待遇差,收入低,生存环境恶劣,物资相对匮乏,物价水平高,高素质、高水平的骨干教师留不住,引不进,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教师专业技能素质低,实践操作水平低,不少专业课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理论与实践脱节,缺少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熟练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使校企合作缺乏了必备的师资条件,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外,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企业也难以提供校企合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师傅。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除了提供实习场地和岗位外,还需要提供富有生产经验的师傅进行指导。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留不住人才,高水平的师傅不多,而且企业提供的师傅往往理论基础不足,缺乏表达能力,无法很好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经验与技术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再加上具有技术保密的保守意识,所有这些都使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师资配备上很难尽如人意。
  4.自我发展能力弱,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实训条件较差,难以构建起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载体。共建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载体,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服务社会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它们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必备的条件,其建设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作为支撑,单靠学校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影响,地方财政普遍困难,收入有限,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且欠发达地区的企业一般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市场竞争力弱,本身生存都很困难,在强手如林的竞争面前,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困扰企业领导者的首要问题,无力也无暇顾及企业生存以外的其他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添置只能靠职业院校自身解决,同时受地方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职业院校筹资的渠道不畅,结果导致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条件简陋,与专业建设不相匹配,与专业教学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和技能教学的开展。与此同时,因得不到企业的积极配合,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更是相对不足。由于没有必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很多只能流于外表和形式,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二、开创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局面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对校企合作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共同的认知是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对于校企合作,欠发达地区党委、政府、学校和企业都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只有各方都有了正确的共同认识,才会有正确的行动。首先,欠发达地区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校企合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克服以往对校企合作存在的模糊认识和思想偏差,克服与己无关的松劲思想和畏难情绪,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把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摆上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促进作用,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关系高职院校切身发展的校企合作给予支持。其次,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应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从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门适用性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增强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作为学校,应认识到: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得到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等支持,缓解学校教学经费不足的窘迫;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一线岗位技术人员可作为指导人员,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合作还便于学校选送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等,从而积极主动地推进校企合作。最后,企业应从人力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加深对校企合作必要性的认识,把与职业院校合作作为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战略措施来抓。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高职毕业生,是企业普遍欢迎的新生力量、未来的技术骨干;企业的培训力量虽然针对性强,但系统性不够,依托专业院校,有利于完成对员工的培训;企业作为实训基地接纳实训学生,可以实时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便选用满意的新员工;企业还可以依托学校的科研力量,共同完成企业的技改和科研项目。因此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为此,欠发达地区应成立由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工作。
  2.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对内认真练好内功,对外加强联合。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办学思想,积极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要抓住一切机遇,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要加强专业建设,尤其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进行统一调整、优化组合,加强优势专业,淘汰弱势专业,将优势专业做大做强,提高知名度,为校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由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低,缺乏有实力、有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和支柱产业,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应主动走出去,大力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企业的合作,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以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高、大中型企业多、培养高技能人才条件好、经验丰富的优势。有研究学者认为可将头1~2年的学习放在本地院校进行,最后1年的实践实习放到发达地区进行,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使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尽快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这个办法是比较可行的。
  3.要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尤其是既懂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际操作,既具备教师任职资格,又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是校企合作中的人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这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难以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进行校企合作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要不断地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各方面待遇,笔者认为至少在待遇方面不能低于发达地区;同时,欠发达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积极控制物价水平。欠发达地区的生活条件本身就已经够艰苦了,如果不控制好物价,使物价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人才留不住,说引进更是痴心梦想了。二是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力争使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要对专业教师定期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实习,建立一套“双师型”的教师考核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加大对骨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职业院校要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增强师资力量。同时,还可聘请一些专家及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既解决专业师资短缺问题,又可弥补学校专业教师实践知识之不足。
  4.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挖掘本地企业、行业的职教资源,与本地企业、行业实现深层次、捆绑式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很多,根据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几年来的办学实践,以下几种模式比较具有典型性:企业赞助型、优势互补型、连锁经营型、“筑巢引凤”型、创业孵化型、校外紧密型、企业投资型等,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地加以采用。
  另外,笔者认为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除了学校和企业的努力外,各级政府应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在实习实训基地的选址与设计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由政府投资,建立起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的实习实训基地(工厂),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工厂)模拟企业经营环境,但功能与企业不同,不以赢利为主,它们主要是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平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工厂)大家共享,无论是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还是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都可以申请使用。在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工厂)里,国家除了配备专职的师傅外,工人就是那些参与实习的学生,与此同时,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工厂)应各项设施齐全,学生学习、生活、实训一条龙,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因经费不足、实验实训条件较差、校企合作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所有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如单个企业提供实训的岗位少,而需要参加实训的学生多;学校教学时间统一、有序,而企业接受学生实训时间有限制;以及参与实习的学生难于统一管理等诸多问题。
  总之,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努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会平,唐小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障碍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16-17.
  [2]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6(5):25-26.
  [3]陈少华,张立.关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若干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50-51.
其他文献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对政治文化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在国家与社会高度同构的状态下,政治文化呈现出依附与服从、权力崇拜、平均主义等特征.在国家与社会适度分离后,一些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高职教育的蓬勃兴起,也促使部分优质民办高校参与其中。高职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各高职院校正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教育体系探索,并把它当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有些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还有偏颇,收效甚微。实践证明,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高职学生入学时就抓起,全面、全程、全员开展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就业思想教
在二层的海洋由波动散布床地形学的波浪的问题根据线性理论被调查。在有有免费表面的上面的层的二层的液体,在那里存在在两个宣传在二层之间的上面的层和接口的免费表面的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