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光阴花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us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香花湿
  木香花很普通,普通到很多人见到它连名字也叫不出来,就如擦肩而过的芸芸众生。
  我不是个很细致观察生活的人,真实的,虚幻的,因而有时就无端地显得手足无措。包括对于花木。其实,我在写作花木的时候,往往只是有一种恍若相识的感觉,只是感觉而已。往往,有人忽然对我说,这就是你写过的花木,我便要小小地吃惊一下的。事实是,我在面对它们的时候,往往是相对而不相识的,或者只是闻其名不识其面的,或者是我曾经见过它,但已经记不起来了。佛家是不提倡有记的,有俗语也说“贵人多忘事”,我距离佛家和贵人都有不小的距离,但这样忘性大的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毕竟有些东西应该放下,也必须得放下。但即便这样说,我看到那棵木香的时候还是有些震惊了。
  那棵木香在城郊的公园里。那里古木参天,葱郁茂盛,是我欢喜的所在。记得清明时节的一次诗会在这个公园举办。因为一向认为搞文学是个体劳动,对于不少与文学无关、与交际有缘的诗会,我向来是不喜欢参加的,但那次因为要陪孩子也参加了。百无聊赖地跟在一大群热热闹闹的文人身后,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不咸不淡的话。忽然听有人说了一句:这就是木香。寻声望去,看得见的是绿意葱茏的一棚。如果没人道出它的名字,我仍会把它当作蔷薇、爬山虎一类的植物了。巧合的是,木香花属蔷薇科,它的花和茉莉花差不多大小,但是开得比茉莉花茂盛。木香花的藤条是从棚的周边爬上棚顶的,长得枝繁叶茂,柔曼枝条长满了翠绿的叶子,如同一条条绿色的飞瀑倾泻而下,很有气势。那棚有二三十个平方米,估计是在木香花长到了一定规模之后才建的。那棵木香年龄估计要比我的年龄大得多,甚至在建造公园之前就已经种下了。清明时节,还看不到那块硕大的绿玉之中皓若星眸的花,它们躲在叶的深处羞涩着笑而不语。
  那次诗会的诸多细节忘却了,在脑海里的只有这一棚葱茏绿意。
  当然,看花自然不是看叶,尽管葱茏绿意是它生命过程的必然风景。说起木香,有一副不少人熟悉的对联,在我国古今巧对妙联中,这副中药店联,颇有特点。上联: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下联:春风来到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联中巧妙地嵌入四味中草药名:生地、熟地、藿香、木香,对仗工整,自然贴切,且有喜庆之意。带香字的花儿不少,但木香的香气却有些独特。木香花,别称七里香、十里香、木香藤、锦棚儿。在十里之内能闻其香味,你可以想想这花香的浓郁了。锦棚儿这个词更是绝妙,有大俗大雅之趣。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出巡时,喜用木香的蔓藤来铺路,足见木香花的气质高雅。
  “六宫春色醉仙葩,绮户沈烟望翠华。琥珀盘生山芍药,绛纱囊佩木香花。”每到春末初夏时,那茂盛的、繁复的木香花就簇拥着开放了。木香花即将开放时,那一个个小花苞星星点点,掩映在绿叶之中。木香花盛开,满树是一束一束的花,花朵密密匝匝,拥挤的花团中,每一朵都想尽情展示自己,都想舒展自己的花瓣,白者如香雪,黄者若披锦,花香沁人。木香的枝节、藤条多,因而花开得密集而烂漫,就如张爱玲说的那样:“多一点枝枝节节,就多开一点花。”假如折几枝木香花插在瓶子里,放在客厅的一角,满屋则飘逸着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如丝如缕……园艺工作者利用木香的攀缘特性,在行道的两旁、临街屋前的护栏,分别搭成花篱或花墙,形成一道道、一处处艳丽的风景线。
  如看绝色美人,赏心悦目。这样的风景,看得时间长了,忽然感觉世界一尘不染,美得只剩下满树繁花。
  “朱帘高槛俯幽芳,露浥烟霏玉褪妆。月冷素娥偏有态,夜寒青女不禁香。从教春事年年晚,要使诗人日日狂。替取秋兰纫佩好,忍随风雨受凄凉。”能使“诗人日日狂”的花朵,自然要赚来文人骚客的不少笔墨。宋代诗人徐积去友人慎郎中家做客,见花园里种了许多木香,香馥清远,不禁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仙子霓裳曳绀霞,琼姬仍坐碧云车。谁知十日春归去,独有春风在慎家。”元代诗人郝经喜爱木香入痴,梦中游览了神奇的木香洞府,醒后特做诗:“月窗青锦麝尘寒,梦绕烟条露蕊看。但觉身轻似蝴蝶,种香风物似槐安。”宋代诗人张舜民的《木香》奇想翩翩:“广寒宫阙玉楼台,露里移根月里栽。品格虽同香气俗,如何却共牡丹开?”诗中赞赏木香洁白如玉,颜如明雪。形容此花只应天上有,可与雍容华贵的牡丹花争艳。宋代词人张元幹在南渡之前,生活上跟朱敦儒一样疏狂放荡,时常是“百万呼卢,拥越女吴姬共掷”。他的创作内容也不出花前月下勾栏瓦肆。靖康之难中,他却俨然换了一个人,投笔从戎,曾协助李纲指挥汴京保卫战。他赞美木香花说,“比似雪时犹带韵,不如梅处却缘多”,既颂扬了木香冰清玉洁的高贵品质,又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木香花开得很热闹,花期却异常短暂。一场雨落过,一夜之间马上就会是遍地落英,只剩下满眼的绿了。叶子们平平实实地绿着,为来年的盛开积攒着雨露日月的精华。
  木香花的花语是:和你般配的人。古时的女子身上佩带木香花,如若遇一知心人,则解佩以木香花相赠。别着木香花的少女,乌黑油亮的头发,洁白的小花,叶子翠绿盈盈欲滴,这该是人间最美的发饰了吧。香草美人,相得益彰,连神仙也会动凡心的。这样优雅而直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意,对今人来说好像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女作家席慕蓉写作生涯中的第一首诗即名为《七里香》:“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旧情往恋,回忆里也是木香花的味道。
  人间草木处处有情,花鸟鱼虫个个生动。人是最懂得欣赏花姿和芳香的。假如没有人的话,那花儿的美便毫无意义了。
  据说,云南的木香花素享盛名。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宗璞在云南整整生活了8年,云南在她清晰的回忆中,是彩色的云,也是清丽的木香花:“村里村外,山上河旁,遍生木香花……花开如堆雪,且有淡淡的桂花香气。”怀念云南木香花的还有汪曾祺。他在《昆明的雨》中讲了一个故事。抗战时,在昆明的他与朱德熙一次外出游玩。路上下起了雨,他们躲到一个小酒馆里,要了半斤酒、一碟猪头肉,坐了下来,一直坐到午后。天井里有很大的一架木香花,密密匝匝地把整个院子盖满,数不清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湿透,极肥壮。这情景深深印进了他的脑海中。四十年后,他为此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世人皆称汪曾祺文章轻灵雅致,充满了一种古典抒情美感。他自西南联大读书始,师承沈从文,文章优美、自然,似乎更可印证文如其人。但不少人却不知道,汪曾祺曾经说过的“我是一条活鱼,不能分开几段研究”的话,才接近真实的他。现实中的汪曾祺,性格率真洒脱至极,也狂放不羁。汪曾祺有一次喝得烂醉,走不了路,坐在路边,被演讲后回家的沈从文先生发现,让两个同学扶到住处,灌了好些酽茶才醒过来。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人”的他,一生经历坎坷曲折:出生于文人家庭,在优越的条件下接受了正规的传统教育,求学时却遭逢日本侵华战争,远赴昆明考取西南联大,虽度过了条件艰苦的五年,最后却因体育成绩和没为美军做翻译没有取得大学文凭。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工作刚刚稳定,即遭遇反右运动,被划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文化大革命”中,他参与了样板戏《沙家浜》的修改创作。“文化大革命”结束,有了一个新的创作环境时,他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秋宵睡足芭蕉雨,又是江湖入梦来。”生命的曲折与离奇,却在他的文章中全都变成了趣闻轶事。“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这样自嘲的语气,只有他能说得出。他“感觉到周围生活生意盎然”,自然而然地“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去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汪曾祺的旷达中全然没有文人的自怜自艾,质朴而滋味绵长的风格已臻于至境,永远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读词的感觉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读人也是如此。“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读了汪曾祺,在往事的回望中,雨意连连,花木无言,可惜的是流年。就如被雨水浸过的木香,一地落英缤纷,要诉说给谁听?
  飘举蜀葵
  有些花的名字是很蒙人的,比如蜀葵。
  初念到蜀葵这个名字时,我便被这陌生的花名蒙住了。我知道很多花是根据形状来命名的,比如鸡冠花、凤仙花等等,便试着想象它的模样。葵当然是不陌生的,指一些开大花的草本植物,比如锦葵、向日葵等等。葵的历史悠久。在古代,葵是一种重要的蔬菜,葵、韭、藿、薤、葱并称为“五菜”,《诗经》里有“七月烹葵”的记载。“圣人之于道,犹葵之与日。”葵类植物一般具有向阳性。诗人刘克庄在《葵》诗中说:“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树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想来,这生长在蜀地的葵模样应该与向日葵很接近。
  当我偶然得知,蜀葵就是小时候生长在房前屋后的秫秸花时,忍不住哑然失笑。你可以想象文雅的蜀葵与玉米秫秸该有多大的距离。秫秸是什么?是农民对玉米秆、高粱秆的土叫法。在一些与农村有关的作品里,有人说青翠的玉米秫秸能咂出汁水来,甜丝丝的,有点儿像甘蔗汁,想着就有一种原始的乡土味道。
  蜀葵因原生四川而得名。古人说:“蜀葵,似葵,花似木槿花。”仔细看秫秸花,怎么也不会与向日葵联系起来,的确有些像木槿花。明代成化年间,日本的一位使者来到中国,曾把栏前的蜀葵误认为是木槿花,问明白是蜀葵后,就写下了一首诗:“花如木槿花相似,叶比芙蓉叶一般。五尺栏杆遮不尽,尚留一半与人看。”诗歌很一般,倒也形象。蜀葵伸过五尺栏杆,尚有一半在外,足有一丈高。蜀葵别名一丈红,想由此而来。蜀葵的花色繁多,“可变至五六十种,色有深红、浅红、紫、白、墨紫、桃红,形有千瓣、五心、重台、单叶、剪绒、锯口、细瓣、圆瓣、重瓣等,莖有紫白两种,白者为胜”。难怪那位日本使者要弄混淆。也正因此,蜀葵的别名能排成长长的一队:熟季花、棋盘花、麻秆花、饼子花、端午锦、大麦秫、侧金盏、龙船花、吴葵、蜀其花、水芙蓉、栽秧花、镲钹花、擀杖花、戎葵、胡葵、白淑气花、舌其花、大蜀季花、果木花、公鸡花、单片花……异彩纷呈的花名,足见国人想象力的丰富。或许最初这种花曾是以“熟季花”命名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口误,才变成了现在的“秫秸花”。
  与如今被称为冬寒菜的葵一样,蜀葵也是可以食用的。据说,蜀葵的嫩叶和鲜花瓣,用水焯过之后凉拌,味道鲜美。唐代白居易在《烹葵》里说了自己的感受:“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红粒香复软,绿黄滑且肥。饥来止于饱,饱后复可思。”宋代高僧慧洪,工诗擅画,才情妙思卓立当世,曾被誉为“宋僧之冠”。在他的《九月》诗中也有“卯饭露葵欣旋摘,夜窗风栗共尝新”的诗句,可见蜀葵在古代已是人们早餐的重要蔬菜之一。《本草纲目》中记载:“蜀葵,处处人家植之,春初种子,冬日宿根亦自生。苗嫩时亦可茹食,叶似葵菜而大,亦似丝瓜叶。昔人谓其疏茎密叶,翠萼艳花,金粉檀心者,颇善状之,惟红、白二色入药。”这也难怪,人们称蜀葵时习惯称为中药蜀葵。古时候,人们除认为在端阳节食用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和饮用雄黄酒祛病强身外,还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石榴、蒲蓬等物,用以驱鬼、避邪。
  蜀葵当然不只是能药用。等到蜀葵开完花,把秫秸般高的秆儿放倒,“取皮为缕,可织布及绳用”。更妙的是,蜀葵可以用来做纸笺。在唐代,用花草制作纸笺是一种时尚。“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阁深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蜀中浣花溪一带产纸甚佳,制以为笺,享有盛名,杜甫有“蜀笺染翰光”诗句。蜀笺,之所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正在于它的色彩之美。比如以桃花瓣捣烂研汁染纸为红色。在唐代,最著名的纸笺与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叫薛涛的女人,在韦皋的帮助下,名盛一时。喜欢红色的她用胭脂掺水制出红色的小彩笺,题上诗句,赠给那些她认为相宜的客人,招得无数王孙公子趋之若鹜。这就是后世称赞的“薛涛笺”,是后世风流雅韵的象征。只不过,薛涛的命运有些像桃花,无可奈何散落在流水中逝去。唐代的人们取带露蜀葵的叶片捣烂研汁,用布揩抹在竹纸上,添加云母,稍干后用石压成小型纸张,就成了葵笺。用蜀葵叶做成的纸,色绿平滑,落墨滋润,适宜书写。“或用以砑花,或就素用,其色绿可人,且抱野人倾葵微意。”有这样自然的诗意,自然要引得文人墨客竞折腰。据说,唐代诗人许远曾制此笺分赠白居易、元稹,彼此作诗唱和。也是这位许远,“安史之乱”时与张巡坚守睢阳,阻止叛军南下,使江淮人民免遭战火苦难,苦战400余次,弹尽粮绝,壮烈殉国。不知他英雄的豪情里怎会有这一方柔情的天地?可惜现今无人有此雅兴制作这种纸了,那种英雄的豪情与柔情也少了。   蜀葵为多年生宿根草木花卉,易种耐活,成活后可以年年生长开花。这也可以印证古人蜀葵“肥地勤灌”的说法。它的种子扁平,极像榆钱。不知是谁在路边播下了蜀葵的花种子,不几日,就会有许多桃形叶儿嫩绿出土。在风里生长,在阳光里滋润,那长着粗糙心形叶片的植物在喧嚣的路边栉风沐雨地一溜烟疯长,待长到一两米多高时,从中间抽出粗壮的花梗箭一样笔直地指向天空,在上面缀满了小小的花苞。某一天,仿佛得到了什么讯令,蜀葵花几乎在一夜之间噼里啪啦地绽放了,一串串长花穗上满是姹紫嫣红的花,密密而有层次地排列着。蜀葵花不光开得热闹非凡,而且花开得坦坦荡荡,没有一点城府,一绽放就开整朵花瓣,露出粗壮的花蕊。“晨妆与午醉,其态含阴阳,君看此花枝,中有风露香。”古代文人,吟咏蜀葵的诗作有很多。有人赞誉它“能共牡丹争几许”,有人颂扬它“穿得红裳长一丈,只妨飘举入云中”,有人形容它“新染鹅黄色未干”,有人描述它“翠干抽筠直,朱华剪彩重”。如此花繁色重,我实在看不出鲁迅先生说的一丈红瘦削的模样了。
  蜀葵花盛开的场面过于轰轰烈烈,它的收场就显得过于潦草。这有点像对应它的花神李夫人的命运。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弥留之际,掩着憔悴的面容不想让他观望,汉武帝很是疑惑。李夫人死后,左右才道出真相。李夫人向来注重自己的仪容,她不想让汉武帝记住她将死之时蓬头垢面的丑态。汉武帝听完,泪流纵横。难怪,唐朝诗人岑参会这样感慨:“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虽然有时光的感伤,但这种今日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思想未免有些消沉。倒不如陆游《秋光》中的情景:“小圃秋光泼眼来,老人隐儿兴愁哉。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虽然已是近黄昏的暮年,在蜀葵怒放、蝶飞翩翩的背景下,爷孙俩尽情游戏,谁说不是一幅尽享天伦的淳美画面呢?
  好在的是,这种花,不管人们叫它蜀葵还是秫秸花,就那么生长着、开放着,一切都出于自然,比人类的情感自然得多。
  闲着栀子花
  那花,自然而肆意地绽放着,就在这个季节。英国文学家乔治·吉辛在散文名著《四季随笔》中写到:“今天我在花园里读书时,一阵夏天的芳香飘送过来——与我所读的书有一种内蕴的联系……”这打动乔治·吉辛的芳香就来自他种在庭院中的栀子花,在英国栀子花被称为花园之花。此刻,它的香味像时光稀疏的栅栏,透过它,那个夏天依稀有可辨的印痕。
  是在绿意葱茏的校园。或许是傍晚,甚至还有飘逸的雨丝,似春雨般不经意间地那么渲染几笔,就营造出如雾似霰的氛围,让整个世界愈发安静地绿着,甚至连空气也透着绿的气息。在墙角,绿玉般的枝头缀着许多栀子花。我听到那个精瘦的主持人在轻轻地哼唱那首《栀子花开》,那是为毕业离别而作:“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
  栀子花盛开的年华,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如好的歌曲。好的歌曲是可以陶冶心智的。虽然,我已经错过了追星的年龄,不是心如枯槁,但离波澜不惊的境界还有些距离。那样的五月,在心底的深处,也只能营造出惹人遐思的一点柔怀了。
  还是说这栀子花吧。栀子花,在我的想象里是存在唐诗里的一种花,带着一种历史的书卷气,是因为王建的诗歌“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田家少闲月,妇姑相唤冒雨浴蚕。在潇潇雨中,听几声鸡鸣,看幽篁旁淙淙流水穿越粗朴的板桥,闻鼻际飘来栀子花的清香,怎一个“闲”字了得?栀子花飘香在庭院里,飘香在人们的衣襟前,让初夏的劳累与暑热在芬芳中消散。可是,由于人太忙了,栀子花被冷落了。用闲来说忙,用被冷落的栀子花来反衬农家之忙,真可谓别出心裁。这样的季节,或许还有年轻女子去溪边浣衣,一袭蓝衫,乌黑的发髻上斜斜地簪着一朵雪白的栀子花,衣香鬓影,不知道是花儿妩媚还是人儿姣好?这般的情景,只是农耕时代的剪影了。如今,谁还敢如此大胆而直接地插花呢?
  栀子树一般一两米高,树态恣肆,枝条簇拥,叶子亮绿,花朵肥厚。栀子有不少别名:木丹,林兰,越桃,鲜支……但最常见的还是栀子一词。在唐代就有杜甫的诗《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栀子名称的由来,一般的说法是,当花朵凋落后,一颗颗黄褐色的果实渐渐成熟。果实的形状和古代的酒杯极为相似,而古代的酒杯就为“卮”。于是,人们就将其称作栀子。在唐之前,汉代人就已经大量种植栀子了。《史记·货殖列传》说“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里面的“卮”就是栀子。
  还有一种说法,栀子来自天竺,佛经谓之“卜”,有人因此把栀子花称作禅友、禅客。为此,有人写诗说:“当年曾记晋华林,望气红黄栀子深。有敕诸官勤守护,花开如玉子如金。此花端的名卜,千佛林中清更洁。从知帝母佛同生,移向慈元供寿佛。”让我感觉疑惑的是,栀子花并不给人空灵蕴藉的印象。唐代诗人韩愈也说,“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这个“肥”字实在是用得很好,看起来平常,而实际上非常准确、非常精彩。印象中,优昙华、曼陀罗花、莲花、山玉兰是佛教四大吉花,我们熟悉的莲花,入选是因其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是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或许,栀子花与佛有缘,“清净法身如雪莹,肯来林下现孤芳;对花六月无炎暑,省却铜匮几炷香”才是真正的缘由吧。人在滚滚尘世,难免烦躁,闻得栀子花的清香心气,自然平和了几分。况且,栀子花清纯素朴、不染尘俗,我倒宁愿相信它来自于佛家菩提世界。古人与佛学渊源深厚,或许更能悟透原本的禅机。
  一直以为,花儿的真正性情藏在气味里,无味的花,就像没有个性的稻草人,只是一个活动的道具。就模样而言,栀子花花形也算不上漂亮,尽管有单瓣和复瓣两种。常见的栀子是低矮的灌木,大部分时间都像普通常绿植物一样没有个性,只有夏季花开的那段时日里,突然似醍醐灌顶地清醒过来。单瓣的栀子花由几片花瓣拼成,甫一绽放,便可瞧见微黄的花蕊,心无芥蒂的单纯,直接把所有的家底透露给你。开复瓣花的栀子多是乔木,偶尔能在一些幽寂的院落里遇见,叶阔枝繁。复瓣的栀子花比单瓣的要妖娆得多,一层一层重叠的花瓣小心地护住花蕊,不轻易向人展露,像少女的心事。剥开一层,还有着下一层的期待。栀子花的颜色,仿佛放在奶桶里浸过似的,干净而纯白。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咏栀子花》:“素花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栀子花也是绘画装饰中常见的主题。中国画史上最早最出名的栀子画出自元代著名书画家钱选。他的《八花图》中就有栀子花,另有一幅残卷《来禽栀子图》,只剩栀子花,两幅绘图栀子花形态大体相似,花朵枝叶仪态挺秀舒展,色泽雅淡,生机盎然。   栀子花在一些文人的眼中并不是太受推崇,据说是因为香气太重。李渔的《闲情偶寄》里有《栀子》篇,非常短:“栀子花无甚奇特,予取其仿佛玉兰。玉兰忌雨,而此不忌;玉兰齐放齐凋,而此则开以次第。惜其树小而不能出檐,如能出檐,即以之权当玉兰,而补三春恨事,谁曰不可?”李渔口气里稍带了一些轻视,将栀子的低矮与玉兰的高大相比,嫌它的树小而不能出檐,有“俏也争不了春”的意味在里头。李渔从来都以中国第一闲情大师自居,看他谈花论物说女人,无一不是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但唯一看不到的是“性灵”二字,而且旧文人的迂阔之气有些积重难返。一花一世界,或许这是他眼中的世界。他没想到的是,他盛赞的白玉兰,在一代才女张爱玲的笔下,就像谁随意丢在树上的废纸,再没见过如此邋遢肮脏的花。那时候,张爱玲被父亲囚禁在阁楼上,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那年,她才17岁。日复一日,张爱玲望着窗外的院落,花园里早已荒芜了,没有一点鲜艳的色彩。玉蘭花厚实的瓷白和朴实优雅,染亮不了她的眼,也灿烂不了她的心。如果依偎在胡兰成的身边,白玉兰在她眼里应该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致了。
  对于李渔的闲情,总是有人要质疑的。汪曾祺先生在《夏天》一文中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能让汪老先生这么发脾气,可知这花香多么令人沉醉了。人说大俗大雅,有这般真性情的人,才能成就如此锦绣文章。对于这样的花,难怪朱淑真要有这样的赞叹:“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据说,栀子花苞期愈长,清芬愈久远。栀子的叶,也是经年在风霜雨雪中翠绿不凋。看似不经意的绽放,却是经历了长久的努力与坚持。所以栀子花的花语就是:一生的守候和喜悦。栀子花洁白芬芳、并蒂同心,是爱情的象征。唐代韩罖有一首《送王少府归杭州》:“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早晚重过鱼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栀子开花繁茂,摆明了就是要赠与同心人的。
  记得诗人席慕容写过: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在长久的一生,不也只是,就只是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
  又回到一首歌曲,回到另一个17岁少女享受初恋的那个晚上。“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爱你,你轻声说,我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那个永恒的夜晚,十七岁仲夏,你吻我的那个夜晚,让我往后的时光每当有感叹……”刘若英的歌声在舒缓的旋律与淡淡的忧郁里说尽怅惘,定格在那空气漫溢着栀子花香的时光里。那个唱《后来》的女歌手,后来“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初恋,芳香、醇美,也透着青涩,就如同栀子花。只是,回想的人,也只能让往事如闲在中庭的栀子花,芬芳着,寂寞着。“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一勾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赞也罢,叹也罢,毕竟曾经芳香四溢过。花如此,人亦如此,又何必在意凋落后花瓣转为泥还是转为尘呢?
  任崇喜,七十年代生于河南开封,出版《唐朝十大奇案》《文化开封·民俗开封》《节气:中国人的光阴书》《花信:中国人的浪漫季》,编著有《厚重开封》《驿路花雨》《风雅汴京》等,曾获中国报人散文奖、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责任编辑奖等奖项。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特别想“家”的人,或者是一个特别依恋故土的人,我在北平原这片母土上生活了快四十年了,也从来没动过想要离开的念头。从小到现在,对娘、家、村庄或者乡土有一种罕见的依赖。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长的矮小,内向,性子柔绵,很听娘的话,从不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疯和野,绝大部分时间就那么呆呆的站在胡同口一个角落,虚幻地看着往来的村人,或者去村后面不远的土坡上,咀嚼着一种很甜的草根,仰着头,默默的去观察那些变
期刊
如果我有足够的勇气,就应该咬破自己的食指,在墙上写个大大的“醒”字;或者猛力抓住自己的头发,狠狠地撞向一面镜子,让破碎和疼痛告诉我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梦,不是真的。  可是我没有,我只是怔怔地坐在这里,让目光把一片片空气盯得发烫。如您所知,生活中遍地都是我这样懦弱而犹豫不决的人,面对任何突如其来的事件,只会两眼发呆、浑身颤抖,在内心深处感慨命运多舛和世事无常。  您可能以为我是得了什么臆症或者歇斯底里
期刊
这一阵子,张山十分气愤,十分失望,也十分沮丧。他真想不通,像自己这样的一个大小伙,脚不跛,手不残,身体又棒,相貌又不丑陋,想找一个女朋友,咋就那么难,竟然要花那么大的代价,甚至还付出了流血的代价。  “林志刚跟我一样,也是民工,他咋那么幸运啊!难道我张山得罪老天爷了吗?怎么让我在找女朋友的路途上,吃这么大的苦,受这样的侮辱啊。这公平吗?”张山在心里叫嚷道。  说起来,张山和林志刚是老乡,又是好朋友
期刊
文 字  动物之间的交流很多,它们的肢体语言或是声音可以传达很多情绪。植物之间也有,关于阳光和水的占有争夺。甚至钟乳石和石筍,都要耽搁上一百年,去兑现相遇的约定,以水的滴答,以水的耐心。  人类用文字交流。人类的思维由文字串联而成,我们很难纯粹地使用未经定义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我们脱口而出的大多是我们最熟悉的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描述不在场的事件,以及人物。我们可以追溯到千年前,也可以交谈关于万
期刊
潮 汐  永不止息的奔波是我。是我吗——  朝向岸,朝向来时的方向。  大浪淘沙是我。低吟浅唱是我。  是我吗?不安的灵魂在不眠的海上  拒绝停息。破碎是我——  船舶是我。礁石,海岛,风,甚至一个人  沉默的姿态……是我。  我承受了我的绝望  和你目光里的刀——除了我自己  再有什么能使我受伤?  ——我喜欢这腥咸,这荒蛮的味道。  完整总是令人生厌  我习惯了体无完肤,习惯用身体里的海水  
期刊
背 影  这一次,父亲出门时带走了  一袋草籽,他是背着草籽离开的  他要让自己在这个春天  尝试着去过另外一种生活,一种  不同于种植蔬菜和粮食的新生活  我和母亲放下了手里的毛线  送他到村口,我们的眼里饱含  热泪,他却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们  背着他荒草般背影在春天  一步一步越走越远  父亲要去的地方是片山坡  多年以前他的父亲在那里修好房屋  满坡的野棉花啊  就挤满了他们下山的路  他这
期刊
在大洋的土地上行走  秀美小镇,有着大气的名字,  和山妹子的性格,率真俏媚,却不多言。  我带着雨水来。大洋用溪流,鸟鸣,石桥  和小巷迎接我。参天古树用青苔,  诉说着变迁。而我只能在雨雾中  与静默互相指认。  在大洋的土地上行走,镜头里一片葱茏,  关氏后裔的古宅,隐在仁智山水的牌坊  后面,  隐成神秘的传说。岸上人家,  一壶茶香,几位老者,  以江南方言,闲话陈年旧事,  桑麻的事,
期刊
轮 回  点燃沉香的人,不再眷顾流水  而是习惯望着空山  手指微温,弹拨脑海里的松林  风吹落 一颗颗塔状的眼睛  有时会想起一个人,一个住在月亮里的人  是月光养育的影子  春草怀恨,春草失了心  而种子,多么无知而顽强  我听到屋檐下的水滴  我听到屋檐下的水滴  时光的手指捏着一小块云翳  不小心泄露了秘密  这清澈只有我知  窗玻璃越来越迷离  细微的风声送来更多压抑  倾颓的黄昏迟疑又
期刊
月光漫过栀子花  除了月光浸透时光的白  还有庭院的栀子花  一如既往地将青春的绚烂  持续地燃烧起来  我已忘却离乡时天空的晦暗  乌云的迷茫拽住鸟儿的翅膀  那一阵风吹走的月光  在心中的花园,你依然停靠在某处  从一个冬天和春季中走来  轻盈,如不谙世事的栀子花  那一抹梦中的白  总带来一些迟到的花香  沿着花香涌入,一路向南  每一个潜伏在异乡的人  只有在花开的季节  才能慰藉一些经年
期刊
枯坐  以微弱,以清薄  以有限之思沉坐  以无限之情愫游弋  将有生之年的经验翻来覆去  将肉体与灵魂剥离  用时光之水盛满杯盏  用杯盏映照清晰  无虞间一切皆成空白  空白处拾得放空的自己  朝露未  清晨,我又走上了这条路  这条我曾日日散步走过的路  朝露未晞,阳光一点点往上  结了种子的草,与野花颔首相望  脚步一点点迈下去,回忆就会涌上来  曾经这里没有这么多树,连野草都没有  如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