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绵阳市涪江流域两岸城市滨江风光带是绵阳市“三江六岸”城市總体规划的重心,同时也是绵阳市市区经济、文化、生态等建设的重点。文章在城市双修理论的指导基础上,对绵阳市涪江两岸的滨江景观带等进行分析,归纳其滨水空间特点,最后总结出其滨江景观带现状问题及整改、改造相关规划建议。
关键词:城市双修;滨江空间规划;三江景观带
四川省绵阳市,自古以来水系发达,并有三江汇流之称。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作为城市建设的黄金地段、城市中心独特空间的滨水地带,其承载了太多责任与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而本文立足于“城市双修”理论,不断挖掘绵阳市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并以其为先导,遵循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规划思路,在原有景观带的基础上提出改造建议,营造属于绵阳市的独特的滨江景观带的城市名片,以及集休闲、娱乐、商业等为一体的滨江空间。
一、概况
(一)区域位置
绵阳市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中国科技城”之称。绵阳市境内地理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且涪江流域内地势平缓,经济潜力大,区位条件突出。涪江流经的主城区住宅密集,人口众多;东方红大桥、涪江三桥、涪江二桥等多条干线经过,交通密集且便利。这就为滨江景观带提供了良好的人流量基础,这样一来,涪江景观带就的建设就更有必要了。从城市发展范畴来讲,涪江沿岸的建设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可以成为城市重要的滨水地标。
(二)自然条件
绵阳市区的大部分气候特点为:热量丰富,光照条件好,雨量充沛,夏季东部易旱,西部易涝; 绵阳市降水年均量826~1417mm,导致涪江水位四季变化明显,且汛期每年都有洪水期,洪水泛滥。因此,建设应更加注重防洪功能,真正从景观美感度、基础设施、社会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全面综合进行考虑。
二、“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涪江两岸现状剖析
(一)城市双修理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因发展而藏匿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后遗症”也随之出现。“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 ”,“生态修复”即利用再生态的理念,修护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不断破坏的自然环境(土地、地形地貌、生物链等)。
(二)绵阳市“三江六岸”的总体规划布局
绵阳市以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条河流为骨架的滨水空间资源的利用成为制约城市整体形态打造的核心因素,将“三江六岸”地区打造为绵阳市的城市精品区域,留住城市的山水情怀是目前绵阳市发展规划的迫切需求。其总体规划以水为核心,整合两岸,融合商业、文化、交通、生态多方面的元素,串联多个居民集中点,交杂铁牛街、顺河街、小北街等多条街道,以安全、共享、公共三要素连接空间,形成一块以生态景观为基础,多方位构建的公共滨水系统,且结合城市地域特征,打造城市名片,提升滨水空间品质。
(三)涪江滨江两岸生态修复
城市景观评价体制的依据是美国生态学家Forman所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三要素模式,而在此处,斑块则是滨江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以其不同的姿态构成了绵阳市涪江滨江景观的不同原生态外貌;廊道则是指带状、线性分布景观要素,在滨江景观中占很大一部分;基质则是指一块景观绿地中面积最大的部分。而当这三块比例趋向完善的时候,景观评价的指标以及带给城市的生态修复功能则越好[1]。
涪江滨江绿地在一定形式上丰富了斑块、廊道的形式,有常见的绿地廊道,也有湿地系统,且两岸都有一定的物理防洪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洪水期城市内涝,逐步完成了涪江两岸AAAA景区的打造,形成独有的绵阳段涪江生态系统。
(四)城市功能修补
涪江滨江两岸景观带覆盖面广,但缺乏块状、交叉公共区域。景观带的设计以不同区域为不同功能分区,如:铁牛广场以休闲为主,缺乏大型公共设施,如座椅等;三江区域以商业经营为主,力图打造江边娱乐圈。这些滨水空间划分为大型滨水公共空间(如高密度公共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商业游乐空间等)、滨水生态空间(如大型滨江景观廊道、湿地公园等)、滨水景观廊道。滨水景观廊道可以用来展示城市发展历史,具有历史文化展示功能。这些不同空间类别的组成形式,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完善了不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激发滨江空间的活力。
在交通上,涪江流域景区贯穿城市核心地带,多条街道可与其相连,但相连街道存在拥堵且道路窄小等问题。绵阳市无轨道出行系统,来往景观带容易堵车,且在河流汛期多条道路面临城市内涝严重等问题,城市慢行系统有待完善。
三、滨水景观空间优化建议
(一)滨水空间界面的完善及生态管理
首先,滨水空间总体上分为两大类:连续性空间与渗透性空间。以铁牛广场到三江半岛段为连续性空间,上部穿插滨江广场,下部多为景观廊道,自行车绿道,连接小型草滩,由城市空间景色逐步过渡到滨江景观带自然风景;以三江半岛为主为渗透性空间,多为景观休闲娱乐场所(如咖啡厅、酒吧、观景平台等)。
其次,滨江广场为典型的多层次滨水空间,为了防汛,在多条连接广场的街道处做了阶梯抬升平台,形成了滨江广场,亦形成了城市用地与滨水用地的缓冲地带。该处与城市道路有3m高差,下部为交通道路,汛期有道路漏水、积水,内涝严重、环境恶劣,上部广场则多用来散步、活动、观景等。广场另一侧的下端则为观景步道,与滨江自然风景带没有明显的界限,空间流动性强,多草滩,无明显的规划,环境杂乱,在生态区域管控、活动空间可达性、趣味性等方面仍有不足。
最后,现有的绿地驳岸多为自然形成,人为增加了一些近水、亲水平台。由于开春季节,红嘴鸥等多种鸟类在此江域栖息繁衍,多有游客投食喂养,且轮船游览允许游客游行中投喂,影响水域环境,应加强管制,及时清理河道,清扫人行绿道以及观景平台。应适当调整无归类的驳岸,采用嵌入式驳岸,尽量选择防洪、保持水土的植被,在原本固土的作用下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景观效应,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在这个基础上丰富动植物群落[2]。 (二)完善空间导视、引导功能,增添城市特色
1.豐富廊道空间层次
原有景观廊道及人行绿道等功能、种类单一,缺乏层次。如景观廊道、绿道等处于同一平面且相互交错,引导性不足。应利用原有坡地、草滩,可设置不同高低栈道,增加空间层次感(对亲水区域与观景廊道做高差处理)。丰富和增设多条景观廊道,联通景观带周围几座大桥(东方红大桥、涪江三桥、桃花岛大桥等),建设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增加引导性及趣味性。
2.统一装饰元素,增大空间利用率
其一,原有景观带缺乏连贯性,且段落间区别较大。可增设统一的装饰性元素或装置,如在东西岸一侧增加红色带状装饰LED灯带,统一花坛的基底元素、沿岸灯具的配置,或者利用城市特色元素作为呼应,则更具协调性。
其二,大面积的荒废草滩。每逢开春季节,游客多自带垫子开展野炊等娱乐活动,场面混乱,缺乏规范性。应增大空间的利用效率,可沿草滩布设娱乐、休闲等装置。如符合城市特点的大型半封闭装置,可抬高观景角度,亦可增加游客游览散步趣味。
其三,原滨江广场可利用活动面积广,但由于无规划使用,各个地段皆有方队跳广场舞,或有孩童滑冰等,导致人流拥挤,道路狭窄。可划分区域使用,固定娱乐活动地段,使活动有效进行,并对共享单车的停放地点进行重新规划,加大人为管理力度,提升慢行系统与滨江景观带的活动体验。
其四,增设路标导视系统,如划船区、观赏区、鸟类监测地点、游览路线等,重新维修以及引导新的路径,增加空间引导作用,提升游览体验。
(三)丰富空间使用业态,完善公共设施搭建
1.丰富教育走廊
滨江景观带的规划业态较为单一,以散步、骑行、观景为主。如朝滨江广场一侧的廊道,有大幅未完成或损坏的城市景观壁画,应对其进行完善和美化,并考虑使用防潮、防水等材料覆盖。三江半岛内有多个鸟类监测点,且空地较多,可做科普长廊,放置科普知识牌等,以此来打造教育走廊、科普知识区,丰富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城市特色的认识[3]。
2.规范娱乐餐饮场所
位于三江半岛内侧的娱乐场所皆为酒吧、烧烤店,种类单一,营业至很晚,影响周围居民休息,并且排出大量废水及污染物,缺乏规范。应加强监管,丰富其经营种类,可设置纪念品手作店铺、阅读室、画室、休闲咖啡厅等多种类经营,避免营业过晚造成噪音污染,以及餐饮类店铺造成的水域污染[4]。
开春时期,应单独设置售卖鸟食或投喂处,由环卫工人统一清洁打扫。草滩处也统一设置租卖零售摊位,规范其售卖以及垃圾清扫。
3.公共空间打造
滨江区域更应该注重无障碍设施的搭建,公共卫生间的设置。原有卫生间的设置间隔过大,且间数少,合理间隔设置应在300~800m,同时还应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路,使人车分流。
四、结语
基于绵阳市“三江六岸”的总体规划,以“城市双修”理论的视角审视涪江区域的滨水建设,有利于全面、科学地分析涪江区域的滨水空间特点,从多维度重新设计与思考城市滨水空间,挖掘滨水空间的生态、经济、交通、景观、历史文化以及交互方面的更多可能性。在响应“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与改造是生态与经济共同协调、共同发展的一个体现,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共发展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翟辉.“斑块·边界·基质·廊道”与城市的断想[J].华中建筑,2001(3):59-60.
[2]郭力宇,陈周翔,谢鹰,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的改造设计分析[J].大众文艺,2019(18):82-83.
[3]李伟强,高黑,郭弘智.“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提升型”绿道设计方法研究:以桐庐富春绿道为例[J].华中建筑,2020(9):72-76.
[4]刘莹,刘兆熙.“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混凝土街道家具设计表现与实践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12-14.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城市双修;滨江空间规划;三江景观带
四川省绵阳市,自古以来水系发达,并有三江汇流之称。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作为城市建设的黄金地段、城市中心独特空间的滨水地带,其承载了太多责任与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而本文立足于“城市双修”理论,不断挖掘绵阳市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并以其为先导,遵循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规划思路,在原有景观带的基础上提出改造建议,营造属于绵阳市的独特的滨江景观带的城市名片,以及集休闲、娱乐、商业等为一体的滨江空间。
一、概况
(一)区域位置
绵阳市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中国科技城”之称。绵阳市境内地理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且涪江流域内地势平缓,经济潜力大,区位条件突出。涪江流经的主城区住宅密集,人口众多;东方红大桥、涪江三桥、涪江二桥等多条干线经过,交通密集且便利。这就为滨江景观带提供了良好的人流量基础,这样一来,涪江景观带就的建设就更有必要了。从城市发展范畴来讲,涪江沿岸的建设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可以成为城市重要的滨水地标。
(二)自然条件
绵阳市区的大部分气候特点为:热量丰富,光照条件好,雨量充沛,夏季东部易旱,西部易涝; 绵阳市降水年均量826~1417mm,导致涪江水位四季变化明显,且汛期每年都有洪水期,洪水泛滥。因此,建设应更加注重防洪功能,真正从景观美感度、基础设施、社会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全面综合进行考虑。
二、“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涪江两岸现状剖析
(一)城市双修理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因发展而藏匿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后遗症”也随之出现。“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 ”,“生态修复”即利用再生态的理念,修护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不断破坏的自然环境(土地、地形地貌、生物链等)。
(二)绵阳市“三江六岸”的总体规划布局
绵阳市以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条河流为骨架的滨水空间资源的利用成为制约城市整体形态打造的核心因素,将“三江六岸”地区打造为绵阳市的城市精品区域,留住城市的山水情怀是目前绵阳市发展规划的迫切需求。其总体规划以水为核心,整合两岸,融合商业、文化、交通、生态多方面的元素,串联多个居民集中点,交杂铁牛街、顺河街、小北街等多条街道,以安全、共享、公共三要素连接空间,形成一块以生态景观为基础,多方位构建的公共滨水系统,且结合城市地域特征,打造城市名片,提升滨水空间品质。
(三)涪江滨江两岸生态修复
城市景观评价体制的依据是美国生态学家Forman所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三要素模式,而在此处,斑块则是滨江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以其不同的姿态构成了绵阳市涪江滨江景观的不同原生态外貌;廊道则是指带状、线性分布景观要素,在滨江景观中占很大一部分;基质则是指一块景观绿地中面积最大的部分。而当这三块比例趋向完善的时候,景观评价的指标以及带给城市的生态修复功能则越好[1]。
涪江滨江绿地在一定形式上丰富了斑块、廊道的形式,有常见的绿地廊道,也有湿地系统,且两岸都有一定的物理防洪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洪水期城市内涝,逐步完成了涪江两岸AAAA景区的打造,形成独有的绵阳段涪江生态系统。
(四)城市功能修补
涪江滨江两岸景观带覆盖面广,但缺乏块状、交叉公共区域。景观带的设计以不同区域为不同功能分区,如:铁牛广场以休闲为主,缺乏大型公共设施,如座椅等;三江区域以商业经营为主,力图打造江边娱乐圈。这些滨水空间划分为大型滨水公共空间(如高密度公共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商业游乐空间等)、滨水生态空间(如大型滨江景观廊道、湿地公园等)、滨水景观廊道。滨水景观廊道可以用来展示城市发展历史,具有历史文化展示功能。这些不同空间类别的组成形式,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完善了不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激发滨江空间的活力。
在交通上,涪江流域景区贯穿城市核心地带,多条街道可与其相连,但相连街道存在拥堵且道路窄小等问题。绵阳市无轨道出行系统,来往景观带容易堵车,且在河流汛期多条道路面临城市内涝严重等问题,城市慢行系统有待完善。
三、滨水景观空间优化建议
(一)滨水空间界面的完善及生态管理
首先,滨水空间总体上分为两大类:连续性空间与渗透性空间。以铁牛广场到三江半岛段为连续性空间,上部穿插滨江广场,下部多为景观廊道,自行车绿道,连接小型草滩,由城市空间景色逐步过渡到滨江景观带自然风景;以三江半岛为主为渗透性空间,多为景观休闲娱乐场所(如咖啡厅、酒吧、观景平台等)。
其次,滨江广场为典型的多层次滨水空间,为了防汛,在多条连接广场的街道处做了阶梯抬升平台,形成了滨江广场,亦形成了城市用地与滨水用地的缓冲地带。该处与城市道路有3m高差,下部为交通道路,汛期有道路漏水、积水,内涝严重、环境恶劣,上部广场则多用来散步、活动、观景等。广场另一侧的下端则为观景步道,与滨江自然风景带没有明显的界限,空间流动性强,多草滩,无明显的规划,环境杂乱,在生态区域管控、活动空间可达性、趣味性等方面仍有不足。
最后,现有的绿地驳岸多为自然形成,人为增加了一些近水、亲水平台。由于开春季节,红嘴鸥等多种鸟类在此江域栖息繁衍,多有游客投食喂养,且轮船游览允许游客游行中投喂,影响水域环境,应加强管制,及时清理河道,清扫人行绿道以及观景平台。应适当调整无归类的驳岸,采用嵌入式驳岸,尽量选择防洪、保持水土的植被,在原本固土的作用下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景观效应,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在这个基础上丰富动植物群落[2]。 (二)完善空间导视、引导功能,增添城市特色
1.豐富廊道空间层次
原有景观廊道及人行绿道等功能、种类单一,缺乏层次。如景观廊道、绿道等处于同一平面且相互交错,引导性不足。应利用原有坡地、草滩,可设置不同高低栈道,增加空间层次感(对亲水区域与观景廊道做高差处理)。丰富和增设多条景观廊道,联通景观带周围几座大桥(东方红大桥、涪江三桥、桃花岛大桥等),建设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增加引导性及趣味性。
2.统一装饰元素,增大空间利用率
其一,原有景观带缺乏连贯性,且段落间区别较大。可增设统一的装饰性元素或装置,如在东西岸一侧增加红色带状装饰LED灯带,统一花坛的基底元素、沿岸灯具的配置,或者利用城市特色元素作为呼应,则更具协调性。
其二,大面积的荒废草滩。每逢开春季节,游客多自带垫子开展野炊等娱乐活动,场面混乱,缺乏规范性。应增大空间的利用效率,可沿草滩布设娱乐、休闲等装置。如符合城市特点的大型半封闭装置,可抬高观景角度,亦可增加游客游览散步趣味。
其三,原滨江广场可利用活动面积广,但由于无规划使用,各个地段皆有方队跳广场舞,或有孩童滑冰等,导致人流拥挤,道路狭窄。可划分区域使用,固定娱乐活动地段,使活动有效进行,并对共享单车的停放地点进行重新规划,加大人为管理力度,提升慢行系统与滨江景观带的活动体验。
其四,增设路标导视系统,如划船区、观赏区、鸟类监测地点、游览路线等,重新维修以及引导新的路径,增加空间引导作用,提升游览体验。
(三)丰富空间使用业态,完善公共设施搭建
1.丰富教育走廊
滨江景观带的规划业态较为单一,以散步、骑行、观景为主。如朝滨江广场一侧的廊道,有大幅未完成或损坏的城市景观壁画,应对其进行完善和美化,并考虑使用防潮、防水等材料覆盖。三江半岛内有多个鸟类监测点,且空地较多,可做科普长廊,放置科普知识牌等,以此来打造教育走廊、科普知识区,丰富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城市特色的认识[3]。
2.规范娱乐餐饮场所
位于三江半岛内侧的娱乐场所皆为酒吧、烧烤店,种类单一,营业至很晚,影响周围居民休息,并且排出大量废水及污染物,缺乏规范。应加强监管,丰富其经营种类,可设置纪念品手作店铺、阅读室、画室、休闲咖啡厅等多种类经营,避免营业过晚造成噪音污染,以及餐饮类店铺造成的水域污染[4]。
开春时期,应单独设置售卖鸟食或投喂处,由环卫工人统一清洁打扫。草滩处也统一设置租卖零售摊位,规范其售卖以及垃圾清扫。
3.公共空间打造
滨江区域更应该注重无障碍设施的搭建,公共卫生间的设置。原有卫生间的设置间隔过大,且间数少,合理间隔设置应在300~800m,同时还应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路,使人车分流。
四、结语
基于绵阳市“三江六岸”的总体规划,以“城市双修”理论的视角审视涪江区域的滨水建设,有利于全面、科学地分析涪江区域的滨水空间特点,从多维度重新设计与思考城市滨水空间,挖掘滨水空间的生态、经济、交通、景观、历史文化以及交互方面的更多可能性。在响应“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与改造是生态与经济共同协调、共同发展的一个体现,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共发展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翟辉.“斑块·边界·基质·廊道”与城市的断想[J].华中建筑,2001(3):59-60.
[2]郭力宇,陈周翔,谢鹰,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的改造设计分析[J].大众文艺,2019(18):82-83.
[3]李伟强,高黑,郭弘智.“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提升型”绿道设计方法研究:以桐庐富春绿道为例[J].华中建筑,2020(9):72-76.
[4]刘莹,刘兆熙.“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混凝土街道家具设计表现与实践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12-14.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