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校企合作的成功需要多方的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因此,应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障碍以及走出困境、开创新局面的途径加以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建议
一、为何在职业教育中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刚刚结束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发挥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协调作用,学校更要积极主动地适应企业需要,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提到了新的高度。为什么在职业教育中要特别提出和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主要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职业教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殊属性。职业教育正在为完善我国的工业化体系,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服务,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着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职业教育的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与行业 、企业建立最紧密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二、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就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学生顶岗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的一种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因此,可以说工学交替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进行交互。让企业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学生在学校习得基本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然后参与企业实践,将在校学习的成果放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去进行检验,同时,也通过企业锻炼培养学生一些更高的技能。
2、“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3、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指的是企业在学校设立“校中厂(场)”,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零距离的接触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进入學校有严格的规定,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要按照规定执行。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零距离认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了解行业、企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也可通过这种模式更直接的获得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对学校实训场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改革都十分有利。
4、校企互动培养模式。指的是学校和企业进行交互培养,学校为企业进行员工股培训、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企业接受学校师生实践、学习的合作模式。
这四种模式,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上存在递进关系,就目前我系的具体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工学结合及订单培养层次上。
三、我系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系自2011年开始,在部分专业中推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践我认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今后的顶岗实习、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实践更好的掌握技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学校推行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于企业来讲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在市场如何生存,如何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能更关注的是学生能为企业提供几个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更多关注的是企业能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能否为校方在实训场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协助、能否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提供建议。因此,从参与校企合作的初衷和目标上,学校和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也就造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是学校的“一厢情愿”。
因此对于校方来讲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难度很大。参与工学交替等校企活动的学生大都是在校生,在校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处在初级阶段,到企业无法胜任专业技术岗位,因此大部分企业能够提供的工学交替岗位大都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基层岗位,这样一来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就大打折扣,但同时也有不少工学交替企业反映,很多学生都存在眼高手的的思想,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都认为,我是学会计专业的,我到实习单位最次也要在出纳岗位进行实习,而企业则认为,会计岗位是企业的核心岗位,一般会计专业实习生都需要经过其他岗位的实践,熟悉企业方方面面的运作流程后,才能逐步胜任会计工作岗位,这样学生的心理预期和企业的安排就出现了冲突,导致一些企业反映实习生不打招呼就离职,甚至集体离职的情况产生。这都是造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内在动力不足的原因。
2、校方校企合作管理难度大。教育部职教所调查表明18%的被调查企业对职业院校对实习生缺乏管理意见较大。实习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没有归属感,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校方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学生在生活、工作和心理方面都很容易出现问题。现实情况的确如此,但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专职班主任及专业教师队伍数量来看,要实现按照专业或班级指定专人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的确很困难,实习指导教师的力量亟待加强。
3、缺乏相关权利部门对企业校企合作行为的规范及管理。在我系的部分校企合作企业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比较随意,管理制度不规范。在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实习期间内,不安排实习生进行轮岗实习,工作强度比较大,有些企业出现连续加班的现象,有的企业实习补贴过低,学生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都会引起学生、校方和家长的不满,这也是校企合作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四、几点建议
1、动员可以动员的力量寻找尽可能多的合作企业,合作的企业越多,学生的工作安排越分散就越可能顶岗(而我们目前的情况是,一群学生去见习不可能都能顶岗,缺乏实际价值)。不过这样一来,学校的管理难度会加大,但这正好是对学校管理改革,尤其是对“全员管理”改革的促进,也是“以他方为中心”办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学生出去实习,教师应该参与管理,理论上讲,教师的课时没有减少,只是上课方式不同而已,而且还可以解决实习教师力量不足及教师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而学校更可顺势制定新的制度规定,改革管理。
2、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1)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相关管理办法,对学校和企业双方进行约束。管理办法应明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办法应具备可操作性。
(2)加强对合作企业的考察、审核力度,保证参与合作企业的正规、合法性,同时,需要签订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协议,协议中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相关协议应在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3)学校应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人数较多的实习企业应派教师随队实习管理,协调学生、企业和校方可能出现的问题,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拥贤.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9).
[2] 王文槿.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教育部职教所职教研究动态[G].2008,(11).
[3] 霍晓光.校企合作 产学互动 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06,(2).
[4] 彭新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原则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5] 徐洪波.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6] 丁金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建议
一、为何在职业教育中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刚刚结束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发挥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协调作用,学校更要积极主动地适应企业需要,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提到了新的高度。为什么在职业教育中要特别提出和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主要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职业教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殊属性。职业教育正在为完善我国的工业化体系,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服务,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着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职业教育的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与行业 、企业建立最紧密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二、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就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学生顶岗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的一种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因此,可以说工学交替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进行交互。让企业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学生在学校习得基本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然后参与企业实践,将在校学习的成果放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去进行检验,同时,也通过企业锻炼培养学生一些更高的技能。
2、“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3、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指的是企业在学校设立“校中厂(场)”,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零距离的接触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进入學校有严格的规定,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要按照规定执行。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零距离认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了解行业、企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也可通过这种模式更直接的获得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对学校实训场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改革都十分有利。
4、校企互动培养模式。指的是学校和企业进行交互培养,学校为企业进行员工股培训、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企业接受学校师生实践、学习的合作模式。
这四种模式,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上存在递进关系,就目前我系的具体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工学结合及订单培养层次上。
三、我系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系自2011年开始,在部分专业中推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践我认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今后的顶岗实习、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实践更好的掌握技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学校推行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于企业来讲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在市场如何生存,如何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能更关注的是学生能为企业提供几个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更多关注的是企业能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能否为校方在实训场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协助、能否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提供建议。因此,从参与校企合作的初衷和目标上,学校和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也就造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是学校的“一厢情愿”。
因此对于校方来讲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难度很大。参与工学交替等校企活动的学生大都是在校生,在校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处在初级阶段,到企业无法胜任专业技术岗位,因此大部分企业能够提供的工学交替岗位大都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基层岗位,这样一来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就大打折扣,但同时也有不少工学交替企业反映,很多学生都存在眼高手的的思想,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都认为,我是学会计专业的,我到实习单位最次也要在出纳岗位进行实习,而企业则认为,会计岗位是企业的核心岗位,一般会计专业实习生都需要经过其他岗位的实践,熟悉企业方方面面的运作流程后,才能逐步胜任会计工作岗位,这样学生的心理预期和企业的安排就出现了冲突,导致一些企业反映实习生不打招呼就离职,甚至集体离职的情况产生。这都是造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内在动力不足的原因。
2、校方校企合作管理难度大。教育部职教所调查表明18%的被调查企业对职业院校对实习生缺乏管理意见较大。实习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没有归属感,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校方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学生在生活、工作和心理方面都很容易出现问题。现实情况的确如此,但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专职班主任及专业教师队伍数量来看,要实现按照专业或班级指定专人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的确很困难,实习指导教师的力量亟待加强。
3、缺乏相关权利部门对企业校企合作行为的规范及管理。在我系的部分校企合作企业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比较随意,管理制度不规范。在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实习期间内,不安排实习生进行轮岗实习,工作强度比较大,有些企业出现连续加班的现象,有的企业实习补贴过低,学生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都会引起学生、校方和家长的不满,这也是校企合作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四、几点建议
1、动员可以动员的力量寻找尽可能多的合作企业,合作的企业越多,学生的工作安排越分散就越可能顶岗(而我们目前的情况是,一群学生去见习不可能都能顶岗,缺乏实际价值)。不过这样一来,学校的管理难度会加大,但这正好是对学校管理改革,尤其是对“全员管理”改革的促进,也是“以他方为中心”办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学生出去实习,教师应该参与管理,理论上讲,教师的课时没有减少,只是上课方式不同而已,而且还可以解决实习教师力量不足及教师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而学校更可顺势制定新的制度规定,改革管理。
2、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1)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相关管理办法,对学校和企业双方进行约束。管理办法应明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办法应具备可操作性。
(2)加强对合作企业的考察、审核力度,保证参与合作企业的正规、合法性,同时,需要签订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协议,协议中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相关协议应在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3)学校应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人数较多的实习企业应派教师随队实习管理,协调学生、企业和校方可能出现的问题,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拥贤.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9).
[2] 王文槿.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教育部职教所职教研究动态[G].2008,(11).
[3] 霍晓光.校企合作 产学互动 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06,(2).
[4] 彭新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原则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5] 徐洪波.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6] 丁金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