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阐述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内容、方法及设计原则。针对教学过程中阻碍学生发展因素的分析,提出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寻找结合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体育教学肩负着教育学生和培养其能力的任务,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体力、思想道德及意志品德的综合教育和全面培养的过程。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面向的就业岗位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高职毕业生成为社会生产一线,各个行业中管理、服务、生产的主力军。但目前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有所下降,在日常的体育课、军训或实习实训中因体力不支晕厥,甚至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及多年来升学的重压,使大学生容易忽视体育锻炼,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身体素质甚至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因此,体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必须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项目,把提高身体素质与提高专业认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相融合,探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目的
高职体育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旧的高职教学体系对人们的影响还存在,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严重阻碍了高职体育的发展,并形成了“四统一”的教育格局和“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从培养目标看,只注重学生知识层面的发展和传授各种竞技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只注重暂时的效果,忽视了长久、内在的品质,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从教学内容看,片面强调考核的技术项目和达标项目,教师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是考什么练什么,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动作用受到了限制,陷入到应试教育的泥潭中;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看,学生始终围绕考试达标这根指挥棒转,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教师“注入式”“填鸭式”的教法,压抑和妨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使体育教育偏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尺度。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根据纲要的精神,可提出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
为了使研究工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广泛性,笔者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一)个案研究法
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研究笔者所在院校不同类别的专业,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岗位群,研究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过程。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摸清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抓住影响力较大的主要专业群进行企业用人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与分析,总结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个性化发展与专业素养、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根据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岗位特点。确定体育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项目改革、行动导向教学的思路,构建与专业能力、就业岗位密切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比较研究法
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实践,探索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多视角、多层面分析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脱离专业、应用性不强、教学理念落后、发展滞后等问题,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对高职院校在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创新独到之处进行深刻分析与研究,研究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和成功案例,提出具有广泛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具有本地区高职教育特色,同时又能为其他地区高职院校提供借鉴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路,形成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三)联合实验法
采用联合实验法,与本地区高职院校联合开展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通过对多种教学模式的反复研究与实践,总结提炼有效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寻求体育课程教学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提出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和建议,探索一条经济可行的高职体育课程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途径,破解因加强体育技能训练而带来的教学资源缺乏的难题,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的培养发挥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并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特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挥学生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成的格式。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就是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
1.体育课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原则。教学过程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锻炼内容,使学生学会锻炼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体育兴趣,从而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2)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展其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并使其掌握一些能使其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3)简约性原则。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高效率的认识过程的活动。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教材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4)掌握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体育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外,还要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包括坚定、勇敢、不怕困难的人格精神,使其成为有正义感、责任心的人。
2.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创新式教学。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指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环节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从而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效果。创新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去思考、理解和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技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应用,并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的一类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主导地位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授其思维的方法,引导其主动发展,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创新教育。基础教育虽不宜以提出新理论等为主要目的,但应努力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创造技法课、思维训练课等活动培养学生散发思维、集中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唐静萍.论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联性[J].体育与科学,2002,(3).
[2]吴志超.现代教学论和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7).
[3]陈碧华.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塑造新型体育人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4]陆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探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5]王新华.篮球教学过程的理论及优化结构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4).
[6]黎桂桓.论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6).
[7]李毅红.创造能力的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体育教学肩负着教育学生和培养其能力的任务,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体力、思想道德及意志品德的综合教育和全面培养的过程。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面向的就业岗位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高职毕业生成为社会生产一线,各个行业中管理、服务、生产的主力军。但目前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有所下降,在日常的体育课、军训或实习实训中因体力不支晕厥,甚至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及多年来升学的重压,使大学生容易忽视体育锻炼,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身体素质甚至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因此,体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必须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项目,把提高身体素质与提高专业认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相融合,探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目的
高职体育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旧的高职教学体系对人们的影响还存在,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严重阻碍了高职体育的发展,并形成了“四统一”的教育格局和“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从培养目标看,只注重学生知识层面的发展和传授各种竞技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只注重暂时的效果,忽视了长久、内在的品质,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从教学内容看,片面强调考核的技术项目和达标项目,教师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是考什么练什么,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动作用受到了限制,陷入到应试教育的泥潭中;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看,学生始终围绕考试达标这根指挥棒转,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教师“注入式”“填鸭式”的教法,压抑和妨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使体育教育偏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尺度。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根据纲要的精神,可提出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体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
为了使研究工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广泛性,笔者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一)个案研究法
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研究笔者所在院校不同类别的专业,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岗位群,研究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过程。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摸清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抓住影响力较大的主要专业群进行企业用人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与分析,总结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个性化发展与专业素养、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根据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岗位特点。确定体育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项目改革、行动导向教学的思路,构建与专业能力、就业岗位密切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比较研究法
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实践,探索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多视角、多层面分析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脱离专业、应用性不强、教学理念落后、发展滞后等问题,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对高职院校在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创新独到之处进行深刻分析与研究,研究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和成功案例,提出具有广泛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具有本地区高职教育特色,同时又能为其他地区高职院校提供借鉴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路,形成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三)联合实验法
采用联合实验法,与本地区高职院校联合开展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通过对多种教学模式的反复研究与实践,总结提炼有效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寻求体育课程教学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提出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和建议,探索一条经济可行的高职体育课程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途径,破解因加强体育技能训练而带来的教学资源缺乏的难题,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的培养发挥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并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特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挥学生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成的格式。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就是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
1.体育课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原则。教学过程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锻炼内容,使学生学会锻炼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体育兴趣,从而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2)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展其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并使其掌握一些能使其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3)简约性原则。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高效率的认识过程的活动。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教材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4)掌握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体育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外,还要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包括坚定、勇敢、不怕困难的人格精神,使其成为有正义感、责任心的人。
2.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创新式教学。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指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环节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从而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效果。创新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去思考、理解和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技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应用,并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的一类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主导地位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授其思维的方法,引导其主动发展,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创新教育。基础教育虽不宜以提出新理论等为主要目的,但应努力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创造技法课、思维训练课等活动培养学生散发思维、集中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唐静萍.论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联性[J].体育与科学,2002,(3).
[2]吴志超.现代教学论和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7).
[3]陈碧华.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塑造新型体育人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4]陆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探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5]王新华.篮球教学过程的理论及优化结构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4).
[6]黎桂桓.论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6).
[7]李毅红.创造能力的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