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布莱克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造就了其诗歌经久不衰的魅力。“想象”是布莱克诗歌创作的源泉,也是构建其神话体系的基础;“对立观”是其诗歌体现的哲学观点;“象征”是他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使其诗歌具有神秘性和意义不确定性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 布莱克 想象 哲学观 象征主义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卓越的诗人和画家,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大的神秘家。几乎对布莱克每一首诗的理解都有多个版本,专家及读者一直在研究和猜测诗人诗歌的真实含义,但均无定论。但也正是其诗歌含义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性成为其诗歌魅力永存关键。因此,要正确理解诗人诗歌的真实含义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意义,探究其诗歌写作风格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想象”是布莱克诗歌创作的源泉
1、布莱克的想象世界
“一沙一个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1]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中的这句诗是他自身的一个真实写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哲学素养以及其人生高度。可谓是“一粒粟中见一个大千世界”。
在《一切宗教皆为一体》(All Religions Are One)中,他说:“想象即是‘真正的人’”[2];而在《耶路撒冷》(Jerusalem)中,他说:“万物皆存在于人的思想中”[3];布莱克的想象世界里,从奇妙的天堂景象、闪耀着光辉的上帝和天使、神奇瑰丽的大自然、天真烂漫的孩童,到神奇的梦境、场面、神话世界等,无奇不有。
布莱克认为,人的感知要远远超过感官所及,他要探索一种超出感官感知的能力,即想象的能力。他全身心地投入,用强烈的感情与愿望去审视世间万物,把想象力投入到感知里面去,因此他所看见的和那些只关注外部现象的人所看到的有天壤之别。他说:“想象是神赐的灵视,不属于这个世界,而仅仅属于超尘脱俗的人。”[4]想象在他那里是强烈的感情、生动的意象、丰富的象征和深刻的宗教内涵。
2、通过想象摆脱理性的桎梏
布莱克的诗行都在反复吟唱一个主题:恢复人类的想象与激情,做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
早在其《诗的素描》(Poetical Sketches)中,布莱克就毫不掩饰自己对当时雄据诗坛、以德莱顿和薄朴为代表的古典诗歌的不满。这种不满在《致缪斯女神》(To the Muses)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那东方的殿堂/ 古代的诗韵今已绝响。如今琴弦无力,不再感人/曲词贫乏,又缺少真情。”[4]在这首诗歌里,布莱克大胆地指出当时的诗歌内容空洞,恪守形式而缺少感情,缺乏美与真实。
在《没有一种自然宗教》(There is No Natural Religion)和《所有宗教同出一源》(All Religions are One)中,他对牛顿、洛克的机械认识论展开了批评,指出感观和理性的局限,力图恢复想象和激情的崇高地位。他指出:“人不能仅仅通过他的自然的或肉体的器官来理解事物”[5],“理性或概括我们已经了解的一切的能力并不等同于我们获取更多知识的那种能力”[6]。同时指出:“谁能在万物中看出无限,他就看到了上帝;谁只在万物中看出分类图解,他就只能看到他自己”[7]。
3、创造自己的神话体系
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和灵感,诗人创造了一套自己的神话体系。这个体系是围绕着“由理生”(Urizen)[8]来展开的。由理生就是抽象理性和机械论的具体化身。为了彻底解放人的感情,恢复人的完整性,布莱克在他的神话体系中创造了一个与由理生对立的形象—奥克(Orc)。在与由理生的斗争中,奥克暂时失败了,可他们之间的冲突并未就此结束,奥克的“四肢仍然向四面八方投掷出火焰”,“他在愤怒中嚎叫着”,企图“使愤怒增加十倍来撕裂由理生的锁链”[9]。在布莱克看来,奥克与由理生之间这种永无休止的冲突就是激情与理性,“魔鬼”与“上帝”之间的冲突。能够缓解这冲突的只能是罗斯(Los)。他是布莱克神话体系中的“铁匠”,是艺术家,是“永恒的先知”,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化身。他努力在由理生统治一切的社会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升华奥克,以恢复人性的完整与和谐。在《耶路撒冷》(Jerusalem)中,罗斯呐喊着:“我必须创造一个体系,否则就会成为别人体系的奴隶;我将不进行推理和比较,我的工作是创造。”[10]这就是罗斯宣言,也是布莱克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诗歌,来唤醒人类长期以来被抽象理性所束缚的想象与激情。罗斯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布莱克,是人类打破由理生的统治,恢复理性与激情,精神与感官,灵与肉的平衡、和谐的希望之所在。
二、布莱克诗歌的哲学观点“对立观”
他认为上帝创造这个世界候就赋予了这个世界一个“威严的均称”。[11]他创造“羔羊”的同时也创造了“老虎”;造就“生产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吞食者”。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老虎就是恶,羔羊就是善;同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天真”是善“,经验”是恶。它们都是相对立的力量,是生存的必需,进步的条件。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布莱克所说的对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他的对立双方不应相克,而是相对立而存在,相互作用而创造,而进步,不应存在什么谁胜谁负的问题。他的这种思想马克思的辩证法有某些相近之处。
他批评传统教义把这两对矛盾的一方变成了压抑另一方的否定力量,反对以上帝压人,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说:“人是想象的全部。上帝是人,我中有上帝,上帝中有我,所有的上帝都在人的胸中,要说上帝是神圣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神圣的。”[12]布莱克在这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来源于人的想象力,反对“真知为天赋的”理性主义。他要推倒人与上帝之间的令人生畏的古老的隔墙,从而解放人的创造力,也就是要打碎理性主义的枷锁,还人和社会以生命力。
综合以上探讨可以看出,布莱克确有先人之见,他的辩证思想脉络清晰可辨。从理论上看,布莱克不讲对立面的转化、分离,不讲旧统一体的破裂,新统一体的产生,只讲调和。但从他的创作实践来看,他的“调和”里渗透着强烈的斗争精神。
三、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象征”,
1、布莱克诗中象征意象的来源
布莱克诗中象征意象主要有两个来源: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正如叶芝所说:他是一个自己臆造象征的象征主义者,创造了大量的来源于想象的意象,如由理生、奥克、罗斯等形象。而布莱克同样是一个热爱自然、关心社会、关注人民疾苦的充满热情的艺术家,现实世界的黑暗(社会)和美好(自然)为他提供了无穷的意象。似乎现实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诗中的意象。想象世界的意象为布莱克的诗歌插上了超越古典主义,开创浪漫主义文学的翅膀,现实世界的意象则让他的诗歌有了毁灭丑恶的力量,有了积极的革命性。可以说想象和现实造就了布莱克诗歌中的意象。
2、布莱克诗中意象的特点
1)矛盾性和對比性
布莱克诗中的意象和布莱克矛盾的性格相似,他的诗作中的意象带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对比意味。应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其思想,衬托其感情。这一特点在它的诗集和许多诗歌中得以体现。《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羔羊和老虎,这种对比不单单是文字表面的,它们的思想内容也是对立的。如《天真之歌》的基本内容是偏于幻想,多是乐观;《经验之歌》则重于现实, 以悲为主。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其内在的“意”也有对比。新生儿有欢乐和悲哀的对比,扫烟囱的孩子也有温暖和寒冷的反差。
2)歧义性和复杂性
许多诗歌中的意象都有约定俗成的含义。比如玫瑰象征爱情,白鸽象征和平。然而在布莱克的诗歌中,意象中的“意”并非一成不变,不能用通常的象征意义来理解。他打破了古典主义诗人浅显的比喻和象征,多用不定向的象征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他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的深远含义。如对布莱克著名诗作“The Tyger”中“老虎”这一意象就有着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象征上帝的伟大,但也有人认为是代表一种革命力量,还有的认为是人类社会。但老虎究竟象征着什么,学术界却一直没有定论。布莱克诗中意象的复杂性可见一斑。这种复杂性一方面是布莱克诗作本身的深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诗给了读者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不同的读者被允许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意象做出自己的理解。
参 考 文 献
[1] Stevenson W.H.,Selected Poetry,(Penguin Books,London, 1988).P27,P40
[2] He Congjie, Selected Teadings in English Poetry (Hefei: Anhui Education Press, 1998),P246.
[3] Bernard D.N. Grebanier.English Literature(vol.2)(New York:Baaron’s Educational),P47
[4] 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A],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99
[5] [6][7][10][12]天堂与地狱的婚姻[M],布莱克诗选,张德明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P6,P7,P8,P1,P26
[8][9]Martin K.N, Blake’s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A Critical Study, (Haskell House Publishers Ltd., New York, 1972).P15,P19
[11] William Blake,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译林出版社, “The Tyger”plate.46.■
[关键词] 布莱克 想象 哲学观 象征主义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卓越的诗人和画家,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大的神秘家。几乎对布莱克每一首诗的理解都有多个版本,专家及读者一直在研究和猜测诗人诗歌的真实含义,但均无定论。但也正是其诗歌含义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性成为其诗歌魅力永存关键。因此,要正确理解诗人诗歌的真实含义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意义,探究其诗歌写作风格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想象”是布莱克诗歌创作的源泉
1、布莱克的想象世界
“一沙一个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1]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中的这句诗是他自身的一个真实写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哲学素养以及其人生高度。可谓是“一粒粟中见一个大千世界”。
在《一切宗教皆为一体》(All Religions Are One)中,他说:“想象即是‘真正的人’”[2];而在《耶路撒冷》(Jerusalem)中,他说:“万物皆存在于人的思想中”[3];布莱克的想象世界里,从奇妙的天堂景象、闪耀着光辉的上帝和天使、神奇瑰丽的大自然、天真烂漫的孩童,到神奇的梦境、场面、神话世界等,无奇不有。
布莱克认为,人的感知要远远超过感官所及,他要探索一种超出感官感知的能力,即想象的能力。他全身心地投入,用强烈的感情与愿望去审视世间万物,把想象力投入到感知里面去,因此他所看见的和那些只关注外部现象的人所看到的有天壤之别。他说:“想象是神赐的灵视,不属于这个世界,而仅仅属于超尘脱俗的人。”[4]想象在他那里是强烈的感情、生动的意象、丰富的象征和深刻的宗教内涵。
2、通过想象摆脱理性的桎梏
布莱克的诗行都在反复吟唱一个主题:恢复人类的想象与激情,做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
早在其《诗的素描》(Poetical Sketches)中,布莱克就毫不掩饰自己对当时雄据诗坛、以德莱顿和薄朴为代表的古典诗歌的不满。这种不满在《致缪斯女神》(To the Muses)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那东方的殿堂/ 古代的诗韵今已绝响。如今琴弦无力,不再感人/曲词贫乏,又缺少真情。”[4]在这首诗歌里,布莱克大胆地指出当时的诗歌内容空洞,恪守形式而缺少感情,缺乏美与真实。
在《没有一种自然宗教》(There is No Natural Religion)和《所有宗教同出一源》(All Religions are One)中,他对牛顿、洛克的机械认识论展开了批评,指出感观和理性的局限,力图恢复想象和激情的崇高地位。他指出:“人不能仅仅通过他的自然的或肉体的器官来理解事物”[5],“理性或概括我们已经了解的一切的能力并不等同于我们获取更多知识的那种能力”[6]。同时指出:“谁能在万物中看出无限,他就看到了上帝;谁只在万物中看出分类图解,他就只能看到他自己”[7]。
3、创造自己的神话体系
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和灵感,诗人创造了一套自己的神话体系。这个体系是围绕着“由理生”(Urizen)[8]来展开的。由理生就是抽象理性和机械论的具体化身。为了彻底解放人的感情,恢复人的完整性,布莱克在他的神话体系中创造了一个与由理生对立的形象—奥克(Orc)。在与由理生的斗争中,奥克暂时失败了,可他们之间的冲突并未就此结束,奥克的“四肢仍然向四面八方投掷出火焰”,“他在愤怒中嚎叫着”,企图“使愤怒增加十倍来撕裂由理生的锁链”[9]。在布莱克看来,奥克与由理生之间这种永无休止的冲突就是激情与理性,“魔鬼”与“上帝”之间的冲突。能够缓解这冲突的只能是罗斯(Los)。他是布莱克神话体系中的“铁匠”,是艺术家,是“永恒的先知”,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化身。他努力在由理生统治一切的社会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升华奥克,以恢复人性的完整与和谐。在《耶路撒冷》(Jerusalem)中,罗斯呐喊着:“我必须创造一个体系,否则就会成为别人体系的奴隶;我将不进行推理和比较,我的工作是创造。”[10]这就是罗斯宣言,也是布莱克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诗歌,来唤醒人类长期以来被抽象理性所束缚的想象与激情。罗斯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布莱克,是人类打破由理生的统治,恢复理性与激情,精神与感官,灵与肉的平衡、和谐的希望之所在。
二、布莱克诗歌的哲学观点“对立观”
他认为上帝创造这个世界候就赋予了这个世界一个“威严的均称”。[11]他创造“羔羊”的同时也创造了“老虎”;造就“生产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吞食者”。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老虎就是恶,羔羊就是善;同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天真”是善“,经验”是恶。它们都是相对立的力量,是生存的必需,进步的条件。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布莱克所说的对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他的对立双方不应相克,而是相对立而存在,相互作用而创造,而进步,不应存在什么谁胜谁负的问题。他的这种思想马克思的辩证法有某些相近之处。
他批评传统教义把这两对矛盾的一方变成了压抑另一方的否定力量,反对以上帝压人,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说:“人是想象的全部。上帝是人,我中有上帝,上帝中有我,所有的上帝都在人的胸中,要说上帝是神圣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神圣的。”[12]布莱克在这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来源于人的想象力,反对“真知为天赋的”理性主义。他要推倒人与上帝之间的令人生畏的古老的隔墙,从而解放人的创造力,也就是要打碎理性主义的枷锁,还人和社会以生命力。
综合以上探讨可以看出,布莱克确有先人之见,他的辩证思想脉络清晰可辨。从理论上看,布莱克不讲对立面的转化、分离,不讲旧统一体的破裂,新统一体的产生,只讲调和。但从他的创作实践来看,他的“调和”里渗透着强烈的斗争精神。
三、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象征”,
1、布莱克诗中象征意象的来源
布莱克诗中象征意象主要有两个来源: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正如叶芝所说:他是一个自己臆造象征的象征主义者,创造了大量的来源于想象的意象,如由理生、奥克、罗斯等形象。而布莱克同样是一个热爱自然、关心社会、关注人民疾苦的充满热情的艺术家,现实世界的黑暗(社会)和美好(自然)为他提供了无穷的意象。似乎现实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诗中的意象。想象世界的意象为布莱克的诗歌插上了超越古典主义,开创浪漫主义文学的翅膀,现实世界的意象则让他的诗歌有了毁灭丑恶的力量,有了积极的革命性。可以说想象和现实造就了布莱克诗歌中的意象。
2、布莱克诗中意象的特点
1)矛盾性和對比性
布莱克诗中的意象和布莱克矛盾的性格相似,他的诗作中的意象带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对比意味。应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其思想,衬托其感情。这一特点在它的诗集和许多诗歌中得以体现。《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羔羊和老虎,这种对比不单单是文字表面的,它们的思想内容也是对立的。如《天真之歌》的基本内容是偏于幻想,多是乐观;《经验之歌》则重于现实, 以悲为主。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其内在的“意”也有对比。新生儿有欢乐和悲哀的对比,扫烟囱的孩子也有温暖和寒冷的反差。
2)歧义性和复杂性
许多诗歌中的意象都有约定俗成的含义。比如玫瑰象征爱情,白鸽象征和平。然而在布莱克的诗歌中,意象中的“意”并非一成不变,不能用通常的象征意义来理解。他打破了古典主义诗人浅显的比喻和象征,多用不定向的象征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他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的深远含义。如对布莱克著名诗作“The Tyger”中“老虎”这一意象就有着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象征上帝的伟大,但也有人认为是代表一种革命力量,还有的认为是人类社会。但老虎究竟象征着什么,学术界却一直没有定论。布莱克诗中意象的复杂性可见一斑。这种复杂性一方面是布莱克诗作本身的深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诗给了读者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不同的读者被允许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意象做出自己的理解。
参 考 文 献
[1] Stevenson W.H.,Selected Poetry,(Penguin Books,London, 1988).P27,P40
[2] He Congjie, Selected Teadings in English Poetry (Hefei: Anhui Education Press, 1998),P246.
[3] Bernard D.N. Grebanier.English Literature(vol.2)(New York:Baaron’s Educational),P47
[4] 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A],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99
[5] [6][7][10][12]天堂与地狱的婚姻[M],布莱克诗选,张德明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P6,P7,P8,P1,P26
[8][9]Martin K.N, Blake’s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A Critical Study, (Haskell House Publishers Ltd., New York, 1972).P15,P19
[11] William Blake,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译林出版社, “The Tyger”plate.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