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效益成为规模的代名词,大型企业发展成为经济的运转的核心时,中小企业不仅没有失去经济活力,反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势如破竹。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企业集聚的形成原因、作用机制以及经济意义的经济学探讨,并对其存在的发展障碍寻求解决路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产业集聚 规模经济
在效益成为规模的代名词,大型企业发展成为经济的运转的核心时,中小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群也迅速发展起来,其具有的经济活力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低估的力量。本文就该现象展开经济学分析。
保罗·索尔曼的“生态空间”理论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索尔曼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恰如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一样,弱者和强者有着不完全冲突的生存空间,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某些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到以小胜大。
马歇尔最先提出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为中小企业聚集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规模经济又称为内部经济,指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的收益递增的现象。聚集经济学又称为外部经济,“往往能因为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额地方——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这种聚集能通过信息的迅速扩散,促进竞争和合作,能使整个产业及其相关的厂商、劳动者、技术人员实行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集聚经济理论是由近代区位理论奠基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区位纯粹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的。集聚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的组合, 以及这些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与分散的经济合理性问题。中小企业集聚就是指中小企业在一定空间上的集中,这些中小企业既在产业经济活动链条上相互关联, 又在产权关系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中小企业集群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以及激活市场经济等方面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集聚经济效益引导企业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区域中生产、运作, 其结果导致了企业集聚, 这是中小企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加快了中小企业聚集的步伐。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外部企业内部化,市场内部化,可以相对有效地排除外部交易的不确定性。而当企业超出了其合理规模,交易成本就会提高,企业就不会再把异体企业内部化,而是将某些企业外部化通过各种纽带和它们保持密切联系,这样企业既节约了交易费用,同时又仍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体化组织规模、范围和分散风险的经济性,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小企业集群化。
非均衡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的存在,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经济活动倾向于集中在某些地域。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力理论的核心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区域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技术的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速度极快,并且能对周围区域产生辐射推动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的地区的先增长,可以带动周围区域的共同发展。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一国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得到空间上的均衡分布。产品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尤其是上游阶段产品的生产)、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纤细成本的节约,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尽可能聚集在一起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中小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柱。
首先,提高了区域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在某一区域的集聚,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群,强化了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持续创新能力、降低企业的进入风险等。其次,增强区域经济的外部经济效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共享公共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带来更多的外部经济。再次,提高了区域资源整合的能力。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生产要素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要求考虑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聚集,就必须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最后,提高了区域的创新优势。佩鲁指出,在经济的不均衡增长过程中,创新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聚集势必会带来一定的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产业集群内部的研发外溢效应能够导致范围经济,使技术与研究互相促进,推动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发展。
中小企业聚集的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1)产业集聚的不明显,分工不明确;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聚集没有突出的特色,区域内各个行业健全,却没有突出的特色,分工冗杂。(2)企业集群内部的过度竞争;各个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可能会信用缺失进而导致过度竞争,甚至于不正当竞争。(3)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较少,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制约着企业的发展。(4)智力支持机制不健全。有利于生产的人才、技术等因素不能充分的涌流。
为了充分激活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解决限制性因素的制约,我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路径:(1)推动中小企业产业群向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的丰度决定劳动分工和生产格局,进而形成劳动的区际分工,区际分工又决定贸易格局,在区际分工纵深发展的同时。可以促进专业化形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2)加强政府引导,强化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加强交易市场的监管,建立委托代理机制,以防止信息不对称下的恶意、无序竞争。(3)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重要的是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导致融资的“囚徒困境”以及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其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征的直接融资体系。(4)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道香,孙旖旎.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2,(01).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279-280.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产业集聚 规模经济
在效益成为规模的代名词,大型企业发展成为经济的运转的核心时,中小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群也迅速发展起来,其具有的经济活力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低估的力量。本文就该现象展开经济学分析。
保罗·索尔曼的“生态空间”理论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索尔曼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恰如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一样,弱者和强者有着不完全冲突的生存空间,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某些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到以小胜大。
马歇尔最先提出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为中小企业聚集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规模经济又称为内部经济,指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的收益递增的现象。聚集经济学又称为外部经济,“往往能因为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额地方——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这种聚集能通过信息的迅速扩散,促进竞争和合作,能使整个产业及其相关的厂商、劳动者、技术人员实行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集聚经济理论是由近代区位理论奠基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区位纯粹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的。集聚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的组合, 以及这些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与分散的经济合理性问题。中小企业集聚就是指中小企业在一定空间上的集中,这些中小企业既在产业经济活动链条上相互关联, 又在产权关系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中小企业集群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以及激活市场经济等方面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集聚经济效益引导企业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区域中生产、运作, 其结果导致了企业集聚, 这是中小企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加快了中小企业聚集的步伐。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外部企业内部化,市场内部化,可以相对有效地排除外部交易的不确定性。而当企业超出了其合理规模,交易成本就会提高,企业就不会再把异体企业内部化,而是将某些企业外部化通过各种纽带和它们保持密切联系,这样企业既节约了交易费用,同时又仍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体化组织规模、范围和分散风险的经济性,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小企业集群化。
非均衡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的存在,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经济活动倾向于集中在某些地域。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力理论的核心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区域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技术的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速度极快,并且能对周围区域产生辐射推动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的地区的先增长,可以带动周围区域的共同发展。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一国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得到空间上的均衡分布。产品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尤其是上游阶段产品的生产)、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纤细成本的节约,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尽可能聚集在一起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中小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柱。
首先,提高了区域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在某一区域的集聚,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群,强化了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持续创新能力、降低企业的进入风险等。其次,增强区域经济的外部经济效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共享公共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带来更多的外部经济。再次,提高了区域资源整合的能力。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生产要素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要求考虑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聚集,就必须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最后,提高了区域的创新优势。佩鲁指出,在经济的不均衡增长过程中,创新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聚集势必会带来一定的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产业集群内部的研发外溢效应能够导致范围经济,使技术与研究互相促进,推动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发展。
中小企业聚集的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1)产业集聚的不明显,分工不明确;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聚集没有突出的特色,区域内各个行业健全,却没有突出的特色,分工冗杂。(2)企业集群内部的过度竞争;各个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可能会信用缺失进而导致过度竞争,甚至于不正当竞争。(3)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较少,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制约着企业的发展。(4)智力支持机制不健全。有利于生产的人才、技术等因素不能充分的涌流。
为了充分激活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解决限制性因素的制约,我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路径:(1)推动中小企业产业群向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的丰度决定劳动分工和生产格局,进而形成劳动的区际分工,区际分工又决定贸易格局,在区际分工纵深发展的同时。可以促进专业化形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2)加强政府引导,强化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加强交易市场的监管,建立委托代理机制,以防止信息不对称下的恶意、无序竞争。(3)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重要的是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导致融资的“囚徒困境”以及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其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征的直接融资体系。(4)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道香,孙旖旎.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2,(01).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279-280.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