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9月16日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揭晓一年一度的美国40岁及40岁以下的富豪排行榜,以组装销售PC而闻名全球的戴尔公司的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高居榜首,他的个人资产为164.9亿。这已是他自1999年以来第三次问鼎该项宝座。
小小年纪展露商业奇才
迈克尔·戴尔1965年2月23日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里。自小天资聪慧,人称“神童”。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小戴尔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则广告:“只需通过一次简单测试,即可获得高中文凭。”如此捷径,着实让小戴尔心动不已,他准备申请考试,希望一举获得高中文凭。
一天晚上,测试公司一位女雇员找到了戴尔家说明来意,令他的母亲惊愕不已。测试公司的人一看戴尔还是个玩童,也是始料不及:小小年纪竟能如此富有心计。
父亲亚历山大·戴尔是个牙医,他一心想让迈克尔继承父业,也走从医的道路。但是性格倔强的小戴尔的兴趣压根儿就不在治病救人上。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展露出惊人的销售能力和灵敏的商业嗅觉。有一年暑假,戴尔想打工挣钱。他找了一份工作:在当地的市报《休斯敦邮报》从事订报工作。刚开始,他挨家挨户打电话询问,后来发现潜在的订户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刚刚结婚的;一类是刚刚搬家的。而新婚夫妇都要到附近法院登记领证,于是他雇了中学生在休斯敦地区的16个郡的法院搜集新近或即将结婚的人的名单和地址;同时他到搬家公司,从那里寻找最有可能搬迁的人。这样,戴尔就轻松地发现了一大批订户的资料。于是他给每对新人发了一封私人信函,提出可以向他们免费赠阅两周邮报作为他们的新婚礼物。就这样戴尔挣了1.8万美元,给自己买了一辆“宝马”车,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当这个17岁的毛头小伙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钞票时,汽车商一下子瞠目结舌,惊讶不已。
“个体关怀”是他制胜的法宝
如果说因特尔和微软公司在计算机技术上引领IT产业的潮流,那么戴尔则以最深切的“个体关怀”创造了电脑销售业绩的辉煌。他想尽一切办法给顾客提供最实惠的产品,顾客回馈给他的则是滚滚而至的财富。
早在德克萨斯大学上一年级的时候,戴尔就发现:学生们很想拥有一台电脑(当时电脑也是青年人时髦和新潮的重要标志),可是对其昂贵的价格望而却步。戴尔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买进廉价的电脑原件进行组装,然后以低于品牌机数倍的价格卖出。这一销售办法使戴尔挣得了“第一桶金”,尝到甜头的戴尔第一学年结束后,便不顾家庭的极力反对,辍学创业,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戴尔的在线商店于1996年7月开业,他直接从用户手中收取订单,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做”,根据他们的要求组装计算机。“顾客至上”——戴尔公司时时刻刻将客户的需求摆在首位,每周在全公司范围内举办“关心客户会”,戴尔说:“每周五我们都开这种会。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你在星期五步入戴尔的某个公司,毫无例外,你都会看到这种会议。它们的名称可能会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戴尔每星期都要和任意选出来的25名员工一起吃一次盒饭,他借聚餐的机会向他们强调客户至上的准则,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戴尔说:“我们永远是一家与客户保持直接联系的个人计算机制造商”,“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维持这种联系,始终把倾听客户的声音并及时作出反映作为公司的立足之本。”
他的爱心与羞涩
戴尔的身体比您想象的要壮硕得多。他有6英尺多高,精力充沛,容光焕发,是个成熟、帅气的商海精英。难怪该公司女职员都大呼嫁不出去了:“谁能比我们老板年轻?谁能比我们老板有钱?谁能比我们老板帅?认识了他还能看得上谁?”
戴尔有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妻子苏珊是奥斯汀一家时装店的老板,四个孩子从5岁至9岁不等。他爱事业,也爱自己的家庭,他在接受《企业家》杂志专访时说:“我才36岁,我不想马上就成为被人回忆的对象。但是我希望,人们回忆起我时,他们会这样想:这家伙曾创立过一家公司,为顾客、雇员和股东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或许他们还会这样想,是这个家伙有帮助人们认识计算机和因特网的非凡力量。还有一点就是,这家伙曾是个伟大的父亲和丈夫。”
在生活上,戴尔是个循规蹈距、恪守时间的人。他早上5点45到6点钟起床,跑步、举重或者游泳。在7点15左右,送孩子们去学校,然后去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下午6点半下班回家,和孩子呆在一起吃晚饭,享受天伦之乐。戴尔还在孩子们睡觉前给他们讲一些催眠的小故事。
在把小宝贝们送入梦乡后,戴尔坐下来收发一些电子邮件。这是他一天中工作的最佳时间,周围非常的安静,思绪自由地飞翔。一般在10点半之前,戴尔已经就寝了。
如果你约定时间采访迈克尔·戴尔,他的手下会提醒你:“迈克尔不喜欢别人问及私人问题。”戴尔对自己的私人生活缄口不提,对风趣幽默著称的美国人来说,戴尔的谈吐只能用“寡趣”二字形容。他是个“害羞”又非常敏感的谈话者,一个小小的玩笑;一个略显唐突的问题常常使得他面红耳赤。而这种害羞和敏感,可能也正是戴尔在商界制胜的法宝,使得他能探究到顾客的内心世界,感受到顾客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