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青春的路上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lau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从小受到父母在外闯荡的影响,7岁那年,他便有了自己的理想:“我要远离父母,到陌生的城市去读书、去闯荡。”然而,直到16岁,他的这一理想并没能真正实现。
  初中毕业后,他成了首钢铸造车间的一名工人,虽然对这个职业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不过,他的“不安分”却开始显现出来。或许是喜好,抑或是为了改变命运吧,那段时间,只要和文艺沾上边的,他逮到什么就学什么。比如什么指挥班、朗诵班、诗歌班等等他都会去报名,有时也参加合唱团、话剧团、舞蹈队的排练,甚至在工闲期间,还自学一些钢琴、笛子、二胡等乐器。在系统地学习音乐之后,他开始报考众多文艺团体,遗憾的是他一次也没被录取过。
  18岁那年的一个夏天,他再次失败后,母亲生气了:“工人当得不是挺好的吗?干吗天天瞎折腾自己,不务正业,你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啊。”
  这时,他的倔强劲上来了,他说:“我就要撞南墙,我非把南墙撞塌了不可,哪怕头破血流也值。”
  终于在他19岁时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不过,还没等他高兴过来,工厂造反派却以“不热爱本职工作”为由,强行扣下了他的录取通知书。
  N多次的失败并没让他灰心,22岁那年,他再次参加艺术院校大考,虽然文化课和三试都过了,可仍然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
  后来,电影学院业余表演培训班开始招生,当弟弟将这一消息告诉他时,他兴奋得一夜都没睡好觉,可是第二天在厂里却开不出证明。幸亏他耍了一个小聪明,拿着弟弟的介绍信去报考,结果考上了,从此开始边念书边演戏的生涯。
  由于他的悟性极好,一个朋友推荐他去见《四世同堂》的导演林汝为。林导演问他:“看过原著没有?”他回答:“看过。”“老二能演吗?”能演,放心吧,我什么都能演。“
  他的自信无疑在导演眼里成了“口出狂言”,林导演最后撂下了这样一句话:“这角色那么难演,连陈宝国都说太难演了,怕演不了,你一个业余演员却那么不谦虚……行了,留个电话回去吧。”
  他将电话号码留下后,忐忑不安地走出了林导的办公室。随后,开始在焦急不安中等待。一天,两天,十天……就在他从希望快要变成绝望的时候,剧组派人来找他,将祁家老二这一角色给了他。后来,他凭借在《四世同堂》中“老二”的出色表演一举成名。那年,他28岁。
  不过,成名归成名,他当时的身份仍然是个工人,后来,在林导的帮助下,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同意调他过来,但前提是“不能演戏,因为单位没有演员编制。”他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一口答应了下来。
  在干剧务的六年里,他边向导演们学习着各种经验,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难道就当一辈子剧务了吗?不,不能。”他否定了自己。
  人生中,有些机会往往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在干剧务沉寂的六年里,他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在拉了一笔赞助,找了一部剧本后,他成为了电视剧《怯懦的誓言》的导演。这无疑成了他以后导演路上的敲门砖。
  在《渴望》大获成功后,艺术中心破例把他正式调到导演组当副导演。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让他成名,终于成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导演。这一年,他37岁。
  之后,他开始与王朔合作《过把瘾》,然后是《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像雾像雨又像风》《永不瞑目》,之后,他突然想“毁掉”自己,因为他不想再作茧自缚地重复言情戏了,他要寻求新的突破。
  “知天命”后,他将自己的视角开始转向青春、爱情、励志三要素上,后来,才有了他的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和《北京青年》。
  如今的赵宝刚已近花甲之年了,可他仍始终保持着一股与年龄不相称的激情,而且还保养得那么好。每当有人问他这个问题时,他都会很坦然着回答:“因为我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我一直就走在青春的路上。”
  是的,他每天都会坚持看几个小时的电视,专门看一些年轻人喜欢看的节目,了解他们的心态和想法,然后再和他们一起交流。当然有时间也和年轻人一同出去游玩,始终将自己置身在一群年轻人当中。
  这或许就是他永葆青春不老的秘诀吧。
  (摘自《现代妇女·爱尚》)
其他文献
大三时,默默无闻的王卯卯因为一只兔子火爆网络。接下来的时间里,她以“兔斯基之母”的身份生活着,爆红之中,她开始感受到一夜成名的痛楚。将兔斯基所有事宜交给时代华纳公司打理时,王卯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在中国传媒大学读大一时,老师播放了CalArts(加州艺术学院)学生的作品,给出的评语是“你们看看人家”。  在新书《最好的你,在路上》的序言中,王卯卯说自己从那时起就很想成为老师口中的那个“人家”。
期刊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对“中国梦”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中国梦与人民的梦完全一致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党执政兴国的重点。
期刊
那年,那月,那个李达新  1960年,我在泸州一中上高中,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千村薜苈,万户萧疏,粮食奇缺,大家都处于一种饥饿状态。同学见面说得最多的是“焦耳(能量)不足”。当时,我们班上有个小同学叫李达新。李达新的个子又瘦又小,但人有股机灵劲儿。他出身贫寒,穿的衣服是家里织的家机布,用柴灰染黑,连缝都是自己母亲缝的,是一种没有领的和尚服,很像“囚衣”。  那个时候粮食定量很少,加之几个月才能吃
期刊
1  儿子从学校回来,问我:“妈妈,你最希望我爱你的方式是什么?”  “什么?”他说得太一本正经,我一时有些愕然。  “就是最爱你的方式。”他不满地重复。  “你要乖一点,听妈妈的话。”我明显敷衍他,但其实也是实话。  他从小就调皮捣蛋,整天搞得家里鸡飞狗跳的,没少让我头痛。我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吼他,每次吼完了又后悔,只好自我开脱,指着他做恨铁不成钢状:“你看看你,谁家的孩子像你一样,这么不听
期刊
静夜里,一缕灯光是幸福;夕阳下,携手相伴是幸福;受挫时,母亲的鼓励是幸福;疲惫时,一杯清茶也是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都愿意用“幸福”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教育的幸福。  我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个性十足的孩子。我因为他们的崇拜、爱戴而幸福着。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孩子们的顽皮、教学技巧的生涩曾让我困顿,让我迷茫,是
期刊
我说过,我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被流放,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但在我们现代社会,即使每个人都待在自己的故乡,过去生活的世界也完全不见了。  我们重建了一个新的中国,但是当我们生活在现代化之中的时候,我们感到空虚失落,我们发现自己依然割舍不掉对故乡的怀念,我们发现自己非常需要过去那种能够使我们的生命感到充实的经验。  “汉语是我最后的故乡,朋友是我最后的故乡”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写诗
期刊
有位在深圳工作的朋友讲了一个离奇而真实的故事。他同事家在昆明,春节前两日才能返乡。他订不到2300元的直飞机票,也买不到传说中可以网购的火车票,毅然选择曲线返乡,订了深圳飞曼谷的特价机票,以及曼谷到昆明的8折票,加起来2200元。  返乡的念头根植于春节合家团圆的传统习俗之中,根植于人们最珍贵的回忆与情感之中。无论如何艰难,外出的人们还是要踏上回家之路。  为了生存,我们早早成人,离开家乡,来到大
期刊
很多人觉得我是花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力。  我有自己的底子,而这些底子长久以来被大多数人忽略了。我凭借自己的实力考进中戏导演系,刚入学就做了职业模特;大学期间,还学了表演、播音、美术,获得了羽毛球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我演过电视剧、话剧,做过话剧编导;我拿过很多奖,虽然不是什么国际大奖,但这些奖项印证着我一步步的脚印。  《色戒》在成就我的同时,也轻易将我此前的成绩轻轻抹去。我的过往无人提及,仿佛
期刊
“逃离北上广”“退居二线”“回老家去”开始成为不少历经千辛万苦“挤”进大都市的年轻人热议的焦点话题。在网民评出的10个最想逃离城市榜单中,上海、北京、广州毫无争议地排名前三。人满为患、房子太贵、娶不到老婆、压力太大、焦虑失眠、漂泊感……各种逃离理由勾勒出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再不走,我要一辈子打光棍了。”网友的吐槽流露出对大都市的迷茫和失望。  然而,真要退守到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则会在发
期刊
上午9点开门,用餐高峰期后才能顾得上吃饭,回到他在北京租的“家”,常常要晚上11点以后了。  上午9点,这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上的云南米线店照例开门迎客了。10平方米左右的厨房里,刘硕和厨师小马正忙着洗菜、择菜,为中午用餐高峰期做准备。  11点多,来店里吃饭的人多了起来,6张桌子几乎全部客满。外卖电话也接连响起,刘硕要忙着招呼顾客点餐、收银,还要抽空去附近办公楼里送外卖,每分钟都过得像打仗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