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音乐是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然而,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力量的高师,对弘扬民族音乐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针对民族音乐在高师日渐式微的现状,弘扬民族音乐,对其现有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强化高师中的民族音乐教学,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适应成为必然选择。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
近些年来,中国高师音乐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音乐教育事业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但是从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整体上看,普遍存在对民族音乐比较忽视的问题。民族音乐是中国各民族文化思想、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通过民族音乐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弘扬民族文化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在高师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民族音乐意义重大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感受音乐就是感受一种文化。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查尔斯·西格说:“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基础是那个国家的民间音乐”。毛泽东在《对文艺工作者的谈话》中也曾经说过:“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行的,人家会说是卖国。”鲁迅先生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 民族音乐概述。在我国,音乐主要分为: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民族音乐三大类,其中,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曲艺、戏曲、民族器乐和歌舞音乐,而传统音乐则包括了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民族音乐则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创作、改编的所有音乐。具体来说,我国民族音乐包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和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等方面。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剧种,特别是民间音乐极富地域性,如广东是欣赏广东音乐、粤剧的最佳场所,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最熟悉的是江南丝竹,西北地区如陕西省就有秦腔、眉户戏等,甘肃省如兰州的兰州鼓子,河西地区的裕固族民歌等都是本地独有的民间音乐。如此众多的民族音乐各具特色,如自然流畅的朝鲜族民歌;新疆民歌风趣、欢快、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自由;藏族民歌曲调清脆、流畅;甘肃、宁夏有高昂、粗犷的花儿情歌;清丽婉转的江南民歌小调等。这些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微缩景观,中国民族音乐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包含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思想。因此,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情感和声音的文化形式,是培养人们民族审美观的极好素材。
2 弘扬民族音乐的意义。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所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如此有力地捕捉了我们文化的色彩、活力和生活特点”,“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通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而加以了解;反之,透过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地体验一个民族的音乐并从整体上来认识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民族音乐教育不是培养民族音乐方面的演唱、演奏以及研究人才,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活动。给学生一个发现、了解、认识和喜爱民族音乐的平台,有利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弘扬华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思想。为此,我国《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课的教学中。《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弘扬民族音乐是继承传统文化,张扬民族个性的最佳体现。
二、高师音乐教育比较忽视民族音乐教学
在高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很少甚至很陌生,因此在观念及理论上产生一些模糊观念,认为中国的音乐落后,戏曲难听,科学性少。玄妙性多,学习民族器乐没什么出路等现象,这直接制约了高师培养出来的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政治素质和音乐素质。
从目前来看,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在观念上忽视民族音乐。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侵蚀非常严重,表现在音乐市场上,流行音乐占据了社会的音乐市场;表现在音乐教学上,“欧洲音乐中心论”成为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主流观念;表现在音乐理论和技能上,西方音乐理论和键盘类技能技巧成为时髦的追求。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很多民族音乐的内容无法进入高师的音乐课堂,即使能够进入课堂,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小,而且得不到重视,这严重阻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不利于民族音乐传播者的培养。这容易使学生感到民族音乐就是“下里巴人”,使他们在政治上出现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在专业上,他们会歌唱民族歌曲,但不了解民族音乐史,会弹奏民族乐器,但对民族器乐的发展却知之甚少。如果高师培养出的学生不了解、不热爱民族音乐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也能培养出不了解、不热爱民族音乐的学生,如此下去,我们祖先留下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将要受到遗忘、失传和破坏,甚至后继无人。即使涉及到民族音乐,也很难实现与西方音乐的有机的结合。
2 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严重缺乏。从高师的具体情况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技术课、史论课,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到教材的建设等方面都非常少。就全国高师音乐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来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和声、歌曲写作、合唱指挥、作品分析、复调等二十多门专业课,除了个别如《中国音乐史》及《民族音乐概论》这些公共课外,与民族音乐有联系的授课内容几乎没有了。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除观念上不重视外,一个瓶颈因素是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严重缺乏,从而就没有人去推动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进步。也正因为人才缺乏,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和教材编写等事务就无法进行,例如,“大多数师专无法进行《民音》课的正常教学。在《民音》课任课教师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原来所学专业为音乐学或音乐教育学,其余大部分人所学专业为声乐、器乐或作曲技术理论,且这些教师以40岁以下的居多,接受的主要是西方音乐教育,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民族音乐素质普遍不高,很多教师发声练得很好,演奏民族乐器韵指法也很地道, 但就是唱不出味道、奏不出风格,更谈不上指导学生。任课教师普遍缺乏民族音乐学理论方面的科研成果,著书立说者更是寥寥无几。
3 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问题突出。就民族音乐的学科和课程建设而言,课程设置的时间比较晚,直到1980年,民族民间音乐课才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而出现在《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中。然而,随着外来音乐的冲击,民族民间音乐课从一再减少。由于观念忽视和人才缺乏,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课教育很不规范,比如课程和教材名称都不统一,开课的年级和学期不能体现专业基础课的基本要求(有些学校甚至将民族民间音乐课设置在三、四年级)。另外,与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课相关的课程也比较缺乏,导致学科的联系性不够紧密。同时,民族民间音乐课内容丰富,历史跨越度大,对师资的要求相对较高,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在高师,许多担任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课也不是十分在行,因此,在理论教学时采用的都是照本宣科的“灌输法”,还有些是以唱为主,理论上的讲解却十分缺乏,将民族民间音乐课变为“民歌试唱”课程。具体来说,民族民间音乐课教授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第一种,侧重理论讲解,不教唱,只让学生粗略听听;第二种,教师除了讲授理论部分,还能进行教唱并指导,同时还适当地插入一些听、看的内容作为欣赏;第三种,教师不讲理论,只对学生进行民族器乐的教学,单纯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或简单听赏一些民族器乐曲。调查发现,采用第一、三种教学方法的教师不在少数,既能唱又能讲的教师却很少,而唱得好、讲得好的教师就更少了。”
4 崇尚民族音乐的社会氛围比较缺乏。导致民族音乐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很多,并不仅仅是高师内部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气势磅礴的民乐《将军令》、《金蛇狂舞》和《长城随想》等给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欧美的多场演出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足以说明,中国民族音乐是大有作为的。此后,中国民族音乐逐渐出现分化,民族音乐只是少数人的个人爱好,甚至已经“退隐”到民间。据民乐学会统计,目前全国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已有数百万,仅仅由民乐学会组织的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举办近10年只有30多万孩子参加。特别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流行音乐的冲击,民族音乐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小,民族音乐缺少民众认同,缺少专业人才,更缺乏市场热情。观众少、票房差、新作缺、演奏家青黄不接等现象也使民族音乐面临尴尬,社会需求的减少导致高师在民族音乐教育上也日渐式微。特别是,“大部分高师教师因受传统的欧式教育模式的影响,也无心研习民族音乐理论,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戏曲艺术等民族艺术,而在民族音乐的理论教学及艺术实践中误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概念、理论常识,缺乏了解。”
三、高师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基本对策
既然民族音乐这么重要,对大学生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叉如此的现实,那么高校如何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呢?
1 在观念上要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重现辉煌,必须首先在观念上重视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院校担负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如果他们不具有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本领,等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必然也不能培养出传承、发展、丰富和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学生,更不可能对民族音乐优秀遗产进行革新和创造。从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来看,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性、基础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决定了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功能,具有普及全民音乐文化和涵养民族本性的功能。这就要求高师要放弃在专业上与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错误思想,转而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发挥普及全民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为主要价值追求,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浓郁兴趣。为此,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艺术实践等各个环节做一些大的调整,扭转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重西轻中或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学习现状,加强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课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比较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基层音乐教师。”因此,我们要从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出发,重新审视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以促进观念的转变。
2 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师民族音乐人才。民族音乐教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关键在师资,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有关决策部门把方针政策、计划、大纲制定好后。那就看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建设,基础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然而,在高师的民族音乐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和民族音乐理论人才。就现有高师音乐专业队伍的结构看,中老年教师少,青年教师多,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民族音乐技能、技巧及基础理论非常欠缺。培养一批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和提高承担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造就一批热爱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也是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要求。因此,高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使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具备较高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要不断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 要合理调整高师民族音乐课程设置。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勇于创新,勇于突破,高师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意识的培养,民族音乐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来实现。从目前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高师培养合格音乐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由于高师对民族音乐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民族音乐教学的份量严重不足。笔者以为,首先,必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结构,适当加大民族音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份量,特别是在乐理教学中要加大民族调式理论和民族音阶理论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增添优秀民歌曲目,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吸收民族音乐中合理的发声技巧,在器乐教学中设置民族器乐的演奏教学,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演奏技能,又能弘扬、传承民族音乐,并且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储备人才基础。其次,应以经典民族音乐为高师民族音乐教学重要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在民族音乐课程的开设中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以此形成高师本身的优势。再次,在根据教学计划中要设置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比如,可以考虑开设“民族声乐艺术研究”、“民族器乐曲欣赏”、“民族乐器研究”和“民乐合奏理论基础”等课程,甚至可以适当开设“地方戏曲音乐选修课”。
4 要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由于民族音乐点多面广,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音乐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民族音乐的特点,例如,有些学生的民族器乐演奏水平很高,有些学生的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也不错,老师甚至都不如学生,如果让这样的老师教学生,效果肯定不好,但学生在理论上却远不如老师,因此,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民族音乐,必须进行改革。笔者以为,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民族音乐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让学生自己动脑子去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选取一些简单一点的民乐精品,让学生演奏起来得心应手,熟悉其技巧并能够很好地完成演奏。同时,要采取自我编配乐曲的方法,通过演奏这些自我编配的乐曲,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当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之后,学生就能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在教学艺术上,要十分重视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要采取理论课与实践课交替进行的方法,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上了解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乐器演奏技术的学习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情和鉴赏水平,并初步使学生通过对音乐形象和音乐表现手段的理解来发展自己的音乐想象力。同时,要加强民族音乐精品的欣赏,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师生共同谈感受和体会,逐渐养成一种研究式的教学模式,这对学生从事民族音乐的创新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
近些年来,中国高师音乐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音乐教育事业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但是从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整体上看,普遍存在对民族音乐比较忽视的问题。民族音乐是中国各民族文化思想、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通过民族音乐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弘扬民族文化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在高师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民族音乐意义重大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感受音乐就是感受一种文化。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查尔斯·西格说:“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基础是那个国家的民间音乐”。毛泽东在《对文艺工作者的谈话》中也曾经说过:“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行的,人家会说是卖国。”鲁迅先生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 民族音乐概述。在我国,音乐主要分为: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民族音乐三大类,其中,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曲艺、戏曲、民族器乐和歌舞音乐,而传统音乐则包括了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民族音乐则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创作、改编的所有音乐。具体来说,我国民族音乐包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和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等方面。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剧种,特别是民间音乐极富地域性,如广东是欣赏广东音乐、粤剧的最佳场所,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最熟悉的是江南丝竹,西北地区如陕西省就有秦腔、眉户戏等,甘肃省如兰州的兰州鼓子,河西地区的裕固族民歌等都是本地独有的民间音乐。如此众多的民族音乐各具特色,如自然流畅的朝鲜族民歌;新疆民歌风趣、欢快、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自由;藏族民歌曲调清脆、流畅;甘肃、宁夏有高昂、粗犷的花儿情歌;清丽婉转的江南民歌小调等。这些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微缩景观,中国民族音乐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包含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思想。因此,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情感和声音的文化形式,是培养人们民族审美观的极好素材。
2 弘扬民族音乐的意义。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所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如此有力地捕捉了我们文化的色彩、活力和生活特点”,“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通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而加以了解;反之,透过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地体验一个民族的音乐并从整体上来认识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民族音乐教育不是培养民族音乐方面的演唱、演奏以及研究人才,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活动。给学生一个发现、了解、认识和喜爱民族音乐的平台,有利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弘扬华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思想。为此,我国《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课的教学中。《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弘扬民族音乐是继承传统文化,张扬民族个性的最佳体现。
二、高师音乐教育比较忽视民族音乐教学
在高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很少甚至很陌生,因此在观念及理论上产生一些模糊观念,认为中国的音乐落后,戏曲难听,科学性少。玄妙性多,学习民族器乐没什么出路等现象,这直接制约了高师培养出来的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政治素质和音乐素质。
从目前来看,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在观念上忽视民族音乐。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侵蚀非常严重,表现在音乐市场上,流行音乐占据了社会的音乐市场;表现在音乐教学上,“欧洲音乐中心论”成为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主流观念;表现在音乐理论和技能上,西方音乐理论和键盘类技能技巧成为时髦的追求。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很多民族音乐的内容无法进入高师的音乐课堂,即使能够进入课堂,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小,而且得不到重视,这严重阻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不利于民族音乐传播者的培养。这容易使学生感到民族音乐就是“下里巴人”,使他们在政治上出现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在专业上,他们会歌唱民族歌曲,但不了解民族音乐史,会弹奏民族乐器,但对民族器乐的发展却知之甚少。如果高师培养出的学生不了解、不热爱民族音乐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也能培养出不了解、不热爱民族音乐的学生,如此下去,我们祖先留下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将要受到遗忘、失传和破坏,甚至后继无人。即使涉及到民族音乐,也很难实现与西方音乐的有机的结合。
2 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严重缺乏。从高师的具体情况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技术课、史论课,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到教材的建设等方面都非常少。就全国高师音乐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来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和声、歌曲写作、合唱指挥、作品分析、复调等二十多门专业课,除了个别如《中国音乐史》及《民族音乐概论》这些公共课外,与民族音乐有联系的授课内容几乎没有了。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除观念上不重视外,一个瓶颈因素是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严重缺乏,从而就没有人去推动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进步。也正因为人才缺乏,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和教材编写等事务就无法进行,例如,“大多数师专无法进行《民音》课的正常教学。在《民音》课任课教师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原来所学专业为音乐学或音乐教育学,其余大部分人所学专业为声乐、器乐或作曲技术理论,且这些教师以40岁以下的居多,接受的主要是西方音乐教育,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民族音乐素质普遍不高,很多教师发声练得很好,演奏民族乐器韵指法也很地道, 但就是唱不出味道、奏不出风格,更谈不上指导学生。任课教师普遍缺乏民族音乐学理论方面的科研成果,著书立说者更是寥寥无几。
3 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问题突出。就民族音乐的学科和课程建设而言,课程设置的时间比较晚,直到1980年,民族民间音乐课才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而出现在《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中。然而,随着外来音乐的冲击,民族民间音乐课从一再减少。由于观念忽视和人才缺乏,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课教育很不规范,比如课程和教材名称都不统一,开课的年级和学期不能体现专业基础课的基本要求(有些学校甚至将民族民间音乐课设置在三、四年级)。另外,与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课相关的课程也比较缺乏,导致学科的联系性不够紧密。同时,民族民间音乐课内容丰富,历史跨越度大,对师资的要求相对较高,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在高师,许多担任民族民间音乐课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课也不是十分在行,因此,在理论教学时采用的都是照本宣科的“灌输法”,还有些是以唱为主,理论上的讲解却十分缺乏,将民族民间音乐课变为“民歌试唱”课程。具体来说,民族民间音乐课教授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第一种,侧重理论讲解,不教唱,只让学生粗略听听;第二种,教师除了讲授理论部分,还能进行教唱并指导,同时还适当地插入一些听、看的内容作为欣赏;第三种,教师不讲理论,只对学生进行民族器乐的教学,单纯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或简单听赏一些民族器乐曲。调查发现,采用第一、三种教学方法的教师不在少数,既能唱又能讲的教师却很少,而唱得好、讲得好的教师就更少了。”
4 崇尚民族音乐的社会氛围比较缺乏。导致民族音乐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很多,并不仅仅是高师内部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气势磅礴的民乐《将军令》、《金蛇狂舞》和《长城随想》等给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欧美的多场演出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足以说明,中国民族音乐是大有作为的。此后,中国民族音乐逐渐出现分化,民族音乐只是少数人的个人爱好,甚至已经“退隐”到民间。据民乐学会统计,目前全国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已有数百万,仅仅由民乐学会组织的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举办近10年只有30多万孩子参加。特别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流行音乐的冲击,民族音乐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小,民族音乐缺少民众认同,缺少专业人才,更缺乏市场热情。观众少、票房差、新作缺、演奏家青黄不接等现象也使民族音乐面临尴尬,社会需求的减少导致高师在民族音乐教育上也日渐式微。特别是,“大部分高师教师因受传统的欧式教育模式的影响,也无心研习民族音乐理论,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戏曲艺术等民族艺术,而在民族音乐的理论教学及艺术实践中误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概念、理论常识,缺乏了解。”
三、高师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基本对策
既然民族音乐这么重要,对大学生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叉如此的现实,那么高校如何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呢?
1 在观念上要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重现辉煌,必须首先在观念上重视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院校担负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如果他们不具有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本领,等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必然也不能培养出传承、发展、丰富和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学生,更不可能对民族音乐优秀遗产进行革新和创造。从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来看,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性、基础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决定了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功能,具有普及全民音乐文化和涵养民族本性的功能。这就要求高师要放弃在专业上与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错误思想,转而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发挥普及全民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为主要价值追求,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浓郁兴趣。为此,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艺术实践等各个环节做一些大的调整,扭转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重西轻中或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学习现状,加强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课程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比较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基层音乐教师。”因此,我们要从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出发,重新审视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以促进观念的转变。
2 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师民族音乐人才。民族音乐教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关键在师资,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有关决策部门把方针政策、计划、大纲制定好后。那就看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建设,基础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然而,在高师的民族音乐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和民族音乐理论人才。就现有高师音乐专业队伍的结构看,中老年教师少,青年教师多,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民族音乐技能、技巧及基础理论非常欠缺。培养一批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和提高承担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造就一批热爱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也是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要求。因此,高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使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具备较高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要不断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 要合理调整高师民族音乐课程设置。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勇于创新,勇于突破,高师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意识的培养,民族音乐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来实现。从目前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高师培养合格音乐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由于高师对民族音乐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民族音乐教学的份量严重不足。笔者以为,首先,必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结构,适当加大民族音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份量,特别是在乐理教学中要加大民族调式理论和民族音阶理论教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增添优秀民歌曲目,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吸收民族音乐中合理的发声技巧,在器乐教学中设置民族器乐的演奏教学,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演奏技能,又能弘扬、传承民族音乐,并且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储备人才基础。其次,应以经典民族音乐为高师民族音乐教学重要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在民族音乐课程的开设中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以此形成高师本身的优势。再次,在根据教学计划中要设置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比如,可以考虑开设“民族声乐艺术研究”、“民族器乐曲欣赏”、“民族乐器研究”和“民乐合奏理论基础”等课程,甚至可以适当开设“地方戏曲音乐选修课”。
4 要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由于民族音乐点多面广,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音乐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民族音乐的特点,例如,有些学生的民族器乐演奏水平很高,有些学生的民族音乐演唱水平也不错,老师甚至都不如学生,如果让这样的老师教学生,效果肯定不好,但学生在理论上却远不如老师,因此,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民族音乐,必须进行改革。笔者以为,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民族音乐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让学生自己动脑子去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选取一些简单一点的民乐精品,让学生演奏起来得心应手,熟悉其技巧并能够很好地完成演奏。同时,要采取自我编配乐曲的方法,通过演奏这些自我编配的乐曲,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当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之后,学生就能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在教学艺术上,要十分重视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要采取理论课与实践课交替进行的方法,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上了解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乐器演奏技术的学习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情和鉴赏水平,并初步使学生通过对音乐形象和音乐表现手段的理解来发展自己的音乐想象力。同时,要加强民族音乐精品的欣赏,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师生共同谈感受和体会,逐渐养成一种研究式的教学模式,这对学生从事民族音乐的创新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