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中学教师站在讲台上循循善诱看似也很正常,我却感觉这里边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是它给学生和老师之间画上了一条无形的界限,高高在上的感觉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二是淘气的学生由于和老师的距离过远,经常有偏离学习环境的行为,老师一句话的提醒会分散全班学生学习注意力。因此,我主张,老师课堂上应尽可能在影行上接近学生,走近学生身边。
一、发现学生的优点。自己很小时候,有了优点,父母都会表扬,而每次惹
祸,也总逃不过父母的眼睛,即使是儿童认为极隐秘的事,也会被发现,这种疑虑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淡忘。如今也为人父,孩子的一言一行自己也能做出比较准确地判断,又回忆起儿时的那个疑虑,其实原因再简单不过了,我们生活在父母的身边,儿女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一个共同的特点——太熟悉了。熟悉能把握一个人的性格,熟悉能了解一个人的特点。教师面对教育对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条件就是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有了较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而我们了解学生主要渠道就是课堂。在实施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在语言上学生,而且要尽可能把身体走近学生,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了解学生。我的每节语文课前几分钟都是学生推荐自己作品、同学互相评价的时间,一次,我发现一个女生在听同学读作文时总在纸上断断续续写,我若无其事地溜达到其身后,看到的是这个学生记录1.2.3.……其内容是听同学作品的优缺点——难怪这个同学评价别人的作品头头是道,原来她有这么一招!我在评价即将结束时说出了这个秘密,随即说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过更无花。”然后又说道:“但老师却希望‘此花开过还有花’。”只要走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能发现学生的长处,同时也能为班级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达到双重激励的目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77页)。我们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多地挖掘身边的教育材料,给学生直接的影响。
二、给分神的学生提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敬师长”,从
古至今,对老师尊重的警言和教导,在一代又一代众多的学生中潜滋暗长,既提高了教师的人格地位,也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威严感。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存在个别的现象,好动的学生禁不住几十分钟的静坐、淘气的学生间歇搞一些小动作,即使是再生动的课堂,也免不了个别学生“开小差儿”,连成就文学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曾在课堂,“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因为“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这样的先生怎能在课堂上提高效率,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教育特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利用课堂给学生最大的收获。教师走近学生,在淘气的学生课桌上轻轻点一下,在“开小差儿”学生的肩头轻轻拍打一下,都能及时把学生引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既解决了语言提醒影响他人的弊端,也给淘气的学生最大限度的留足了面子——学生也是有自尊的。有的学生,当老师走到他的身边时,他会不由自主地看看老师,老师微微点头或是微微摇头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引起他神经反应,立刻坐正,很快又参与到学习思考情境中。走近学生,充分利用除语言之外的感官——动作和视觉,对学生中极个别的现象给予提醒,及时转变学生状况,最大程度提高每一个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6页)
三、给胆小的学生鼓励。现在的中学生,虽然较之以前的中学生胆大、不易
管教,但还是存在为数不少的部分学生有畏惧老师的心理,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同在一个空间学习,由于害怕老师,又顾虑自己说错招致学生的嘲笑,总是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是被老师叫起来,想好的语言也不能流利表达,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同样会引起个别学生的笑话,日积月累,胆子越来越小,成了被课堂遗忘的角落。我在和家长的交谈中,不少的家长也谈到这个现象,说自己的孩子胆小,不敢向老师问题,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在我的教学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一个比较高大的男生站起来读课文,不长的一段文字,读起来结结巴巴,好似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仅如此,还满脸通红,额头渗出了虚汗,凭经验判断,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一个很少站起来说话的学生——胆儿太小。我走到这个学生的身边,轻声说了一句“读得慢一点,你会读好的。”这个学生果然镇静了许多,不仅能明显听出语言连贯的进步,还能感觉到他的声音也比刚才大了。拉近师生距离的最好办法就是走近学生。想了解一个朋友,就要和朋友交往,交往产生亲近,交往产生友情;想了解一个学生,同样要走进学生,学生的生活。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大声说一句“你能行!”不如走到学生身边轻轻告诉他“你能行。”因为你成了他的朋友,是在关键时候给予帮助的朋友。朋友的交往经常是说悄悄话而不是喊叫。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轻声鼓励的学生是很多的。
四、 直接解决问题。“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师生地位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基于这个要求,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走近学生,和学生融为一个整体。另外,就教学的目的要求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其能力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是求知者,是问题的探究者,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讨论,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问题会五花八门,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会参差不齐,教师在学生讨论巡视的过程中,对个别学生较简单的问题可以随时解答,对集中的问题或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达到心中有数;就差生来讲,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分析讨论新问题所需铺垫的旧知识进行复习指导,帮助其巩固一下旧知识,关注后进生。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是教学的设计者,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是为了完成预期的目的而进行操作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学效果如何,需要进行那些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安排等等一系列的情况都学要掌握,这些情况的把握,只有走近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才会了解到更加真实、更加准确的资料。
这里谈到走近学生身边,并不是否定三尺讲台教育教学的作用,讲台仍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思想和行为引导的主要位置,它的传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我所谈的走进学生身边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特殊问题的解决,个别学生的指导,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全体学生的同时,针对需要解决的对象直接面对面辅导、教育,以免分散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影响解决问题的重点,随时弥补三尺讲台教育教学的不足,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一、发现学生的优点。自己很小时候,有了优点,父母都会表扬,而每次惹
祸,也总逃不过父母的眼睛,即使是儿童认为极隐秘的事,也会被发现,这种疑虑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淡忘。如今也为人父,孩子的一言一行自己也能做出比较准确地判断,又回忆起儿时的那个疑虑,其实原因再简单不过了,我们生活在父母的身边,儿女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一个共同的特点——太熟悉了。熟悉能把握一个人的性格,熟悉能了解一个人的特点。教师面对教育对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条件就是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有了较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而我们了解学生主要渠道就是课堂。在实施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在语言上学生,而且要尽可能把身体走近学生,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了解学生。我的每节语文课前几分钟都是学生推荐自己作品、同学互相评价的时间,一次,我发现一个女生在听同学读作文时总在纸上断断续续写,我若无其事地溜达到其身后,看到的是这个学生记录1.2.3.……其内容是听同学作品的优缺点——难怪这个同学评价别人的作品头头是道,原来她有这么一招!我在评价即将结束时说出了这个秘密,随即说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过更无花。”然后又说道:“但老师却希望‘此花开过还有花’。”只要走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能发现学生的长处,同时也能为班级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达到双重激励的目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77页)。我们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多地挖掘身边的教育材料,给学生直接的影响。
二、给分神的学生提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敬师长”,从
古至今,对老师尊重的警言和教导,在一代又一代众多的学生中潜滋暗长,既提高了教师的人格地位,也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威严感。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存在个别的现象,好动的学生禁不住几十分钟的静坐、淘气的学生间歇搞一些小动作,即使是再生动的课堂,也免不了个别学生“开小差儿”,连成就文学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曾在课堂,“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因为“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这样的先生怎能在课堂上提高效率,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教育特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利用课堂给学生最大的收获。教师走近学生,在淘气的学生课桌上轻轻点一下,在“开小差儿”学生的肩头轻轻拍打一下,都能及时把学生引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既解决了语言提醒影响他人的弊端,也给淘气的学生最大限度的留足了面子——学生也是有自尊的。有的学生,当老师走到他的身边时,他会不由自主地看看老师,老师微微点头或是微微摇头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引起他神经反应,立刻坐正,很快又参与到学习思考情境中。走近学生,充分利用除语言之外的感官——动作和视觉,对学生中极个别的现象给予提醒,及时转变学生状况,最大程度提高每一个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6页)
三、给胆小的学生鼓励。现在的中学生,虽然较之以前的中学生胆大、不易
管教,但还是存在为数不少的部分学生有畏惧老师的心理,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同在一个空间学习,由于害怕老师,又顾虑自己说错招致学生的嘲笑,总是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是被老师叫起来,想好的语言也不能流利表达,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同样会引起个别学生的笑话,日积月累,胆子越来越小,成了被课堂遗忘的角落。我在和家长的交谈中,不少的家长也谈到这个现象,说自己的孩子胆小,不敢向老师问题,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在我的教学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一个比较高大的男生站起来读课文,不长的一段文字,读起来结结巴巴,好似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仅如此,还满脸通红,额头渗出了虚汗,凭经验判断,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一个很少站起来说话的学生——胆儿太小。我走到这个学生的身边,轻声说了一句“读得慢一点,你会读好的。”这个学生果然镇静了许多,不仅能明显听出语言连贯的进步,还能感觉到他的声音也比刚才大了。拉近师生距离的最好办法就是走近学生。想了解一个朋友,就要和朋友交往,交往产生亲近,交往产生友情;想了解一个学生,同样要走进学生,学生的生活。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大声说一句“你能行!”不如走到学生身边轻轻告诉他“你能行。”因为你成了他的朋友,是在关键时候给予帮助的朋友。朋友的交往经常是说悄悄话而不是喊叫。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轻声鼓励的学生是很多的。
四、 直接解决问题。“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师生地位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基于这个要求,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走近学生,和学生融为一个整体。另外,就教学的目的要求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其能力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是求知者,是问题的探究者,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讨论,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问题会五花八门,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会参差不齐,教师在学生讨论巡视的过程中,对个别学生较简单的问题可以随时解答,对集中的问题或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达到心中有数;就差生来讲,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分析讨论新问题所需铺垫的旧知识进行复习指导,帮助其巩固一下旧知识,关注后进生。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是教学的设计者,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是为了完成预期的目的而进行操作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学效果如何,需要进行那些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安排等等一系列的情况都学要掌握,这些情况的把握,只有走近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才会了解到更加真实、更加准确的资料。
这里谈到走近学生身边,并不是否定三尺讲台教育教学的作用,讲台仍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思想和行为引导的主要位置,它的传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我所谈的走进学生身边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特殊问题的解决,个别学生的指导,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全体学生的同时,针对需要解决的对象直接面对面辅导、教育,以免分散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影响解决问题的重点,随时弥补三尺讲台教育教学的不足,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