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在哪里?——教学理念的颠覆
传统的教学有这样的特点:关注学科教学,它的重心在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我们把它叫做学科本位论。
学科本位论的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在学校时,学科知识没学好,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可是学好了学科知识而没有修养好个性和精神,很可能是一个悲剧的人。这点一再地被证明。如:前几年的马加爵,近来的药加鑫,这不都是我们的高材生吗?不都是教育的结果吗?有些学生勤奋学习,能考上好大学,可是他们的人格就一定健全吗?一定会对社会有用吗?敢保证不成为社会的一个祸害吗?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我们把它叫做学生本位,它不仅重视理性、智能、技术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重视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培训,如: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保证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二、谁是课堂的主角?——课堂角色的颠覆
传统教学是学科本位、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无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眼里,教学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负责接受,充当知识的存储器,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定位“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呢?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學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各种能力的获取过程,是学生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既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必须从课堂中的主角角色位置上走下来,教师要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大胆充分地演绎自己,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我的课堂我做主”,这句话很时尚,但不准确。
个人的学习可以个人做主,课堂还不能完全做主,还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把这个舞台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是比较准确的表达。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成为一堂课的导演,也客串课堂的配角,这个定位是合适的。这就是课堂角色的颠覆。
三、上课教什么?——颠覆我们的知识观
如果你问一个教师上课教什么,当然是教知识了,知识包含了哪些内容?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都在教科书上写着吗?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考试也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
而现在,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我们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提出,意味着知识观的根本变革。
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种,它们分别对应我们通常所讲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三类:①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关于世界的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②程序性知识,指用于具体情境的方法或一套步骤,是用于回答“怎么做”的知识;③策略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原来,我们每天讲来讲去的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大多数是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颠覆我们的知识观,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说出来,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些陈述性知识,告诉学生是什么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读书学会。我们可以少教或不教。我们还要教给孩子们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也就是说不光教书本知识,还要教方法,不仅重结论,还要有过程。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一个最有名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用?”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一个共同的声音,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是最有用的知识。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浩如烟,且在不断更新,我们十几年学生生涯是学不完的,人也是有遗忘的,书本上的知识仅是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死记硬背,跟不上知识发展的潮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才是最有用的知识。
所以,我们要将传授性的课堂转向智慧性的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质疑,激发其学习的好奇心,启迪智慧和思想,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上课怎么教?——颠覆传统教学的模式
新课改已实行了几年,老师们一边说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边抱着“我要讲”的教学思想不放。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热衷于设计教师上课的框框,并没有直面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虽说‘上课’的目标被标榜为引导学生的‘学习’,骨子里却根本没有学生。教师所关心的仅仅停留于‘教师上课’本身,并没有聚焦学生的实际需求。”
学科与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从前的教学是以学科逻辑组织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新课改则要求以学生的学来组织教学,因此我们要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先学,通过学生感知教材,独立思考,产生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因此在先学的环节上,教师要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进行思维引领。教师通过深入地理解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好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好的问题,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好的问题,也会使学生偏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还要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许多老师已接受了先学后教的理念,但是后教教什么?是不是把刚才学生学的再讲一遍呢?我们所说的“精讲”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老师备课确定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一定不会,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才能真正地以学定教。
精讲并不是指时间上少讲,而是要言不繁地讲。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认识,“讲授法”并不代表“满堂灌”。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延续至今,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准确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方面,仍然有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对教材提纲挈领地掌握;也要求教师能真正深入了解学情,同时教师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熟练运用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
总之,没有打碎就没有重建,颠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每一个教育都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浴火重生!让我们的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真谛。
传统的教学有这样的特点:关注学科教学,它的重心在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我们把它叫做学科本位论。
学科本位论的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在学校时,学科知识没学好,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可是学好了学科知识而没有修养好个性和精神,很可能是一个悲剧的人。这点一再地被证明。如:前几年的马加爵,近来的药加鑫,这不都是我们的高材生吗?不都是教育的结果吗?有些学生勤奋学习,能考上好大学,可是他们的人格就一定健全吗?一定会对社会有用吗?敢保证不成为社会的一个祸害吗?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我们把它叫做学生本位,它不仅重视理性、智能、技术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重视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培训,如: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保证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二、谁是课堂的主角?——课堂角色的颠覆
传统教学是学科本位、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无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眼里,教学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负责接受,充当知识的存储器,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定位“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呢?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學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各种能力的获取过程,是学生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既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必须从课堂中的主角角色位置上走下来,教师要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大胆充分地演绎自己,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我的课堂我做主”,这句话很时尚,但不准确。
个人的学习可以个人做主,课堂还不能完全做主,还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把这个舞台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是比较准确的表达。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成为一堂课的导演,也客串课堂的配角,这个定位是合适的。这就是课堂角色的颠覆。
三、上课教什么?——颠覆我们的知识观
如果你问一个教师上课教什么,当然是教知识了,知识包含了哪些内容?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都在教科书上写着吗?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考试也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
而现在,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我们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提出,意味着知识观的根本变革。
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种,它们分别对应我们通常所讲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三类:①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关于世界的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②程序性知识,指用于具体情境的方法或一套步骤,是用于回答“怎么做”的知识;③策略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原来,我们每天讲来讲去的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大多数是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颠覆我们的知识观,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说出来,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些陈述性知识,告诉学生是什么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读书学会。我们可以少教或不教。我们还要教给孩子们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也就是说不光教书本知识,还要教方法,不仅重结论,还要有过程。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一个最有名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用?”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一个共同的声音,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是最有用的知识。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浩如烟,且在不断更新,我们十几年学生生涯是学不完的,人也是有遗忘的,书本上的知识仅是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死记硬背,跟不上知识发展的潮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才是最有用的知识。
所以,我们要将传授性的课堂转向智慧性的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质疑,激发其学习的好奇心,启迪智慧和思想,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上课怎么教?——颠覆传统教学的模式
新课改已实行了几年,老师们一边说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边抱着“我要讲”的教学思想不放。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热衷于设计教师上课的框框,并没有直面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虽说‘上课’的目标被标榜为引导学生的‘学习’,骨子里却根本没有学生。教师所关心的仅仅停留于‘教师上课’本身,并没有聚焦学生的实际需求。”
学科与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从前的教学是以学科逻辑组织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新课改则要求以学生的学来组织教学,因此我们要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先学,通过学生感知教材,独立思考,产生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因此在先学的环节上,教师要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进行思维引领。教师通过深入地理解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好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好的问题,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好的问题,也会使学生偏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还要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许多老师已接受了先学后教的理念,但是后教教什么?是不是把刚才学生学的再讲一遍呢?我们所说的“精讲”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老师备课确定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一定不会,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才能真正地以学定教。
精讲并不是指时间上少讲,而是要言不繁地讲。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认识,“讲授法”并不代表“满堂灌”。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延续至今,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准确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方面,仍然有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对教材提纲挈领地掌握;也要求教师能真正深入了解学情,同时教师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熟练运用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
总之,没有打碎就没有重建,颠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每一个教育都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浴火重生!让我们的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