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时候。我偶然看到了一本记录中国改革开放40年影像的影集,名叫《火车上的中国人》,整部影集记录了绿皮车时代的故事。镜头里记录了火车上形形色色的人,有钻进座椅罩睡觉的乘客,有跟自己5岁的孩子道别的乘务员,有躺在同一个毯子里的情侣……作者王福春先生记录的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我在第一次看这个影集的时候,仅仅随手一翻,就过去了。
后来我在B站上看到了一部关于王福春先生的纪录片,他这样说:泛泛的记录,没有闪光点,那不叫艺术,只是生活的复制品,缺少生活味、趣味性、情绪和幽默。
他的这句话点到了我。我在高中之后开始认真地学习摄影。我经常告诉自己的一个词就是——记录,把生活中的美记录下来。但当我翻开我的相册,复盘那些生活中的“美”的时候,它们仅仅只有技术层面的美,而真实的生活则更加丰富多彩。
再次翻开《火车上的中国人》,我沉下心,静静地品味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景。那些定格在照片里的情侣,无论是躺在同一个毯子里,还是拥抱着看窗外的风景,抑或是分享耳机里的音乐,他们眼中的都是对彼此浓浓的爱意。在王福春先生的镜头下,是那么真挚、美丽、动人。我在变中感悟到了不变之美,这种不变之美又观照了今天的生活以及人的心灵。一个摄影作品不是单靠一些范式的技术美去打动人,同时也通过情感的沉淀和思想的回味表达真情实感,与观众共情。
从那时起,我开始仔细地观察我的周围。无论是在教室里嬉笑打闹的同学们,还是忙着为同学答疑的老师:无论是窗外盛开的一束玉兰花,还是在草坪上悠闲吃草的羊驼,我都会多加留意。当相机在手的时候,我会试着定格那些精彩。非常幸运的是,我的心思并没有白费,我在家长会的时候拍到了一张照片,而这个作品在校庆75周年摄影展上获得了特等奖。
家长会前的那节课,家长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挤在窗外和门口,往里看自家的娃是不是在认真听课,有没有开小差。开家长会时,我站在外面,无意间抬头看见那两个站在窗户外边的同学。我心里有一丝触动,就赶紧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学生和家长的位置互换后,学生站在窗外会想什么,会看到什么呢?估计是想看看老师有没有说自己坏话吧。这可能就是王福春先生说的趣味性,这可能就是我获得特等奖的原因吧。
“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大概每个学生看到照片中的两个学生,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于是照片便具有了多解性,也就增加了趣味性。摄影是距离生活最近的艺术,那些定格的画面不就是生活吗?
很多摄影爱好者学了太多构图和后期的技法,却忘记了摄影最需要的是敏銳的情感和思想。王福春先生为每一张作品付出了太多,每一张作品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和感动。多数人以为只有作家才敏感、细腻,即使一片落叶也能激起他们心中的层层涟漪。其实,摄影师又何尝不是呢?图片更需要观众用心去体会、共情。
我的摄影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知道现在还没有能力去记录那些感人的宏大瞬间,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实践,保持敏锐艺术之心,尽情地体会生活中那些没有被定格下来的感动,就一定会有感悟并拍摄出好的作品来。
(指导教师:程翔/编辑:于智博)
评点:莫笑君
在“实践与感悟”这样的“宏大标题”下,作者选取了一个小视角——摄影。聚焦准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但文章并非单刀直入,而采用了“托物言志”法。具体来看,文章不直接写自己的摄影爱好,而从《火车上的中国人》谈起。接着,自然过渡到自身的摄影实践,再配合前文对王福春作品的感悟,使自己的摄影感受得到进一步佐证和丰满。特别是作者详写了“特等奖”的经历。对照片中的人物、情感作了深入挖掘,最终突出了“好作品重在情感,而非技巧”的主题。全文语言冲淡平和,感悟真挚,颇为动人。
后来我在B站上看到了一部关于王福春先生的纪录片,他这样说:泛泛的记录,没有闪光点,那不叫艺术,只是生活的复制品,缺少生活味、趣味性、情绪和幽默。
他的这句话点到了我。我在高中之后开始认真地学习摄影。我经常告诉自己的一个词就是——记录,把生活中的美记录下来。但当我翻开我的相册,复盘那些生活中的“美”的时候,它们仅仅只有技术层面的美,而真实的生活则更加丰富多彩。
再次翻开《火车上的中国人》,我沉下心,静静地品味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景。那些定格在照片里的情侣,无论是躺在同一个毯子里,还是拥抱着看窗外的风景,抑或是分享耳机里的音乐,他们眼中的都是对彼此浓浓的爱意。在王福春先生的镜头下,是那么真挚、美丽、动人。我在变中感悟到了不变之美,这种不变之美又观照了今天的生活以及人的心灵。一个摄影作品不是单靠一些范式的技术美去打动人,同时也通过情感的沉淀和思想的回味表达真情实感,与观众共情。
从那时起,我开始仔细地观察我的周围。无论是在教室里嬉笑打闹的同学们,还是忙着为同学答疑的老师:无论是窗外盛开的一束玉兰花,还是在草坪上悠闲吃草的羊驼,我都会多加留意。当相机在手的时候,我会试着定格那些精彩。非常幸运的是,我的心思并没有白费,我在家长会的时候拍到了一张照片,而这个作品在校庆75周年摄影展上获得了特等奖。
家长会前的那节课,家长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挤在窗外和门口,往里看自家的娃是不是在认真听课,有没有开小差。开家长会时,我站在外面,无意间抬头看见那两个站在窗户外边的同学。我心里有一丝触动,就赶紧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学生和家长的位置互换后,学生站在窗外会想什么,会看到什么呢?估计是想看看老师有没有说自己坏话吧。这可能就是王福春先生说的趣味性,这可能就是我获得特等奖的原因吧。
“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大概每个学生看到照片中的两个学生,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于是照片便具有了多解性,也就增加了趣味性。摄影是距离生活最近的艺术,那些定格的画面不就是生活吗?
很多摄影爱好者学了太多构图和后期的技法,却忘记了摄影最需要的是敏銳的情感和思想。王福春先生为每一张作品付出了太多,每一张作品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和感动。多数人以为只有作家才敏感、细腻,即使一片落叶也能激起他们心中的层层涟漪。其实,摄影师又何尝不是呢?图片更需要观众用心去体会、共情。
我的摄影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知道现在还没有能力去记录那些感人的宏大瞬间,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实践,保持敏锐艺术之心,尽情地体会生活中那些没有被定格下来的感动,就一定会有感悟并拍摄出好的作品来。
(指导教师:程翔/编辑:于智博)
评点:莫笑君
在“实践与感悟”这样的“宏大标题”下,作者选取了一个小视角——摄影。聚焦准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但文章并非单刀直入,而采用了“托物言志”法。具体来看,文章不直接写自己的摄影爱好,而从《火车上的中国人》谈起。接着,自然过渡到自身的摄影实践,再配合前文对王福春作品的感悟,使自己的摄影感受得到进一步佐证和丰满。特别是作者详写了“特等奖”的经历。对照片中的人物、情感作了深入挖掘,最终突出了“好作品重在情感,而非技巧”的主题。全文语言冲淡平和,感悟真挚,颇为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