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该阶段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借助道德与法治学科适当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教会学生一定的文明礼仪与规则,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结合教材文本渗透规则意识、结合生活认知解读规则认知、围绕规则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及走进生活体验规则的运用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方法探究
规则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对个体行为约束一种制度,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接触最多的就是规则,规则也会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表明了规则也是支持集体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甚至可以说规则是社会基本意识形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积极因素,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规则意识,提升自身品德。
一、结合教材文本渗透规则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着大量与规则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形成一定的整合意识,深入地对教材文本进行分析,收集、整理、优化与规则有关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教材中与规则相关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时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有效地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教師在引导学生学习《班级生活有规则》时,就可以设计下列导语:自从进入学校后,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随自己的心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遵守相应的规则制度,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呢?这时候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进而能够回答道:如果没有规则,整个集体就乱套了,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就会使得集体一团糟。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那你认为我们班级中需不需要规则呢?如果你觉得需要,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我们需要制定哪些规则呢?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展开思考,从而回答教师的问题:班级中的规则就更加多了,如我们上学不能迟到,要遵守相应的考勤制度;上课也不能说话,不能乱跑也不能乱吃东西,要遵守课堂纪律;见到老师时要主动向老师问好等。这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补充,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中。
借助这样的方式,以生活为基础,结合教材文本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凸显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二、结合生活认知解读规则认知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相应的经验,其对生活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来展开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案例进行解剖,并从案例中吸取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采取展示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展示出来,让学生亲眼看到规则是如何落实的,从而有效地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首先就可以利用案例给学生解读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规则:我的家乡有一条大河,它清澈见底,还能看见很多小鱼小虾在里面游动,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但现在河水变样了,它不仅浑浊不堪,连鱼虾都没有了,你知道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吗?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候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河流的污染情况,在学生加深对其了解之后紧接着讲解:河流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沿岸的企业将污水排放到河流中,甚至还有农药、化肥使用过量的现象,那这是谁的责任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明确:环保是全民的责任,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将其破坏。因此,想要彻底地整治这条河,就必须给排污的企业立规矩,不达标的废水就不得随意排放,且需要经常监督检查,确保污水排放达到应有的要求,使得河道重新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1]。
借助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中引入河道污染的案例,学生就可以更加顺畅地接受,将环保规则意识深入到内心当中,巩固学生对规则的认知。
三、围绕规则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明确: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渗透,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监督学生将规则落实到位,使之逐步形成自觉主动的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以规则为主题进行相应的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落实规则意识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爱整洁》这一章节时,由于其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课堂思辨活动。教师要提前制作一个小视频展示乱扔东西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后果。等到课堂教学正式开始时,教师播放视频:有位小学生一点也不爱整洁,东西都是乱丢,他回到家把书包随意地扔到沙发上,衣服脱下后也是随意地丢在床上,甚至鞋子脱下来之后也不放在鞋柜里,就七零八落地散在地上。这时候妈妈出场了,严肃地对孩子讲解乱扔东西的危害,但孩子并没有听进妈妈的说教。紧接着,爸爸就出现了:爸爸急忙地催着乱扔东西的孩子出门,告诉孩子非常赶时间。这时候乱扔东西的孩子就会急忙地找自己的鞋子,但由于他把东西乱扔,导致他穿错了鞋子,也找不到袜子,就这样狼狈地下楼了[2]。视频播放完后,教师再提问:你觉得自己与视频中的小学生像吗?你爱整洁吗?这样的课堂氛围十分融洽,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知识,可以深刻地明白整洁的重要性。
借助课堂提问这一环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学生在生动的展示中感受到规则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牢记,提升规则意识的渗透效果。
四、走进生活体验规则的运用 规则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要回归到学生实际生活中,而所谓的回归就是指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将规则有效地进行运用,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而如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将规则落实到位,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时可以由教师进行监督,但当学生离开学校后,教师就无法及时管理学生的行为,这就需要家长的协助,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完善监管措施,发动科任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到学生规则意识的落实行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思维。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钻山洞”的游戏:由两名学生手拉手扮演一扇拱门,共设置三个连续的拱门,让学生自由地穿越拱门,一个也不能漏掉。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部分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一拥而上,结果反而出现了碰撞的现象,不仅不能快速地穿过拱门,还有很多学生撞在了一起。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讨论得出答案: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地排队,秩序比较混乱,所以我们不能快速地穿过山洞。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排好队,一个一个地穿过山洞,通过效率非常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想一想,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与规则相關?学生很快就能列举一些排队的现象,如进电影院、体育场、商场等都需要排队等待,甚至每天放学后学生也需要排队走出校门[3]。
借助这样“钻山洞”的游戏,学生就能有一个直观感受知识的机会,从具体的操作中感知规则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让学生列举与规则有关的现象,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规则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总而言之,规则意识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考虑多种变化的因素,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升级。同时,小学是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规则意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宏清.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规则意识构建的策略研究[J].新教师,2019,92(08):70-71.
[2]屈丽霞.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1):75-76.
[3]王合善.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规则意识[J].科普童话,2019(48):119.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方法探究
规则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对个体行为约束一种制度,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接触最多的就是规则,规则也会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表明了规则也是支持集体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甚至可以说规则是社会基本意识形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积极因素,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规则意识,提升自身品德。
一、结合教材文本渗透规则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着大量与规则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形成一定的整合意识,深入地对教材文本进行分析,收集、整理、优化与规则有关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教材中与规则相关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时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有效地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教師在引导学生学习《班级生活有规则》时,就可以设计下列导语:自从进入学校后,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随自己的心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遵守相应的规则制度,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呢?这时候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进而能够回答道:如果没有规则,整个集体就乱套了,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就会使得集体一团糟。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那你认为我们班级中需不需要规则呢?如果你觉得需要,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我们需要制定哪些规则呢?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展开思考,从而回答教师的问题:班级中的规则就更加多了,如我们上学不能迟到,要遵守相应的考勤制度;上课也不能说话,不能乱跑也不能乱吃东西,要遵守课堂纪律;见到老师时要主动向老师问好等。这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补充,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中。
借助这样的方式,以生活为基础,结合教材文本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凸显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二、结合生活认知解读规则认知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相应的经验,其对生活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来展开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案例进行解剖,并从案例中吸取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采取展示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展示出来,让学生亲眼看到规则是如何落实的,从而有效地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首先就可以利用案例给学生解读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规则:我的家乡有一条大河,它清澈见底,还能看见很多小鱼小虾在里面游动,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但现在河水变样了,它不仅浑浊不堪,连鱼虾都没有了,你知道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吗?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候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河流的污染情况,在学生加深对其了解之后紧接着讲解:河流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沿岸的企业将污水排放到河流中,甚至还有农药、化肥使用过量的现象,那这是谁的责任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明确:环保是全民的责任,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将其破坏。因此,想要彻底地整治这条河,就必须给排污的企业立规矩,不达标的废水就不得随意排放,且需要经常监督检查,确保污水排放达到应有的要求,使得河道重新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1]。
借助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中引入河道污染的案例,学生就可以更加顺畅地接受,将环保规则意识深入到内心当中,巩固学生对规则的认知。
三、围绕规则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明确: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渗透,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监督学生将规则落实到位,使之逐步形成自觉主动的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以规则为主题进行相应的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落实规则意识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爱整洁》这一章节时,由于其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课堂思辨活动。教师要提前制作一个小视频展示乱扔东西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后果。等到课堂教学正式开始时,教师播放视频:有位小学生一点也不爱整洁,东西都是乱丢,他回到家把书包随意地扔到沙发上,衣服脱下后也是随意地丢在床上,甚至鞋子脱下来之后也不放在鞋柜里,就七零八落地散在地上。这时候妈妈出场了,严肃地对孩子讲解乱扔东西的危害,但孩子并没有听进妈妈的说教。紧接着,爸爸就出现了:爸爸急忙地催着乱扔东西的孩子出门,告诉孩子非常赶时间。这时候乱扔东西的孩子就会急忙地找自己的鞋子,但由于他把东西乱扔,导致他穿错了鞋子,也找不到袜子,就这样狼狈地下楼了[2]。视频播放完后,教师再提问:你觉得自己与视频中的小学生像吗?你爱整洁吗?这样的课堂氛围十分融洽,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知识,可以深刻地明白整洁的重要性。
借助课堂提问这一环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学生在生动的展示中感受到规则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牢记,提升规则意识的渗透效果。
四、走进生活体验规则的运用 规则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要回归到学生实际生活中,而所谓的回归就是指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将规则有效地进行运用,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而如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将规则落实到位,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时可以由教师进行监督,但当学生离开学校后,教师就无法及时管理学生的行为,这就需要家长的协助,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完善监管措施,发动科任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到学生规则意识的落实行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思维。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钻山洞”的游戏:由两名学生手拉手扮演一扇拱门,共设置三个连续的拱门,让学生自由地穿越拱门,一个也不能漏掉。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部分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一拥而上,结果反而出现了碰撞的现象,不仅不能快速地穿过拱门,还有很多学生撞在了一起。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讨论得出答案: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地排队,秩序比较混乱,所以我们不能快速地穿过山洞。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排好队,一个一个地穿过山洞,通过效率非常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想一想,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与规则相關?学生很快就能列举一些排队的现象,如进电影院、体育场、商场等都需要排队等待,甚至每天放学后学生也需要排队走出校门[3]。
借助这样“钻山洞”的游戏,学生就能有一个直观感受知识的机会,从具体的操作中感知规则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让学生列举与规则有关的现象,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规则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总而言之,规则意识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考虑多种变化的因素,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升级。同时,小学是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规则意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宏清.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规则意识构建的策略研究[J].新教师,2019,92(08):70-71.
[2]屈丽霞.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1):75-76.
[3]王合善.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规则意识[J].科普童话,2019(4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