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大米:落寞过后,辉煌可期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阳,哦,原阳大米!”提到原阳,许多人不知原阳,但知原阳大米。20世纪90年代,原阳大米开始风靡全国。时至今日,原阳大米虽有波折,但始终是原阳的一张闪光名片,依然被人称道。
   2010年2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新乡平原新区成立(2013年更名为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简称平原示范区)。从此,原阳县的原武镇、师寨镇、祝楼乡、桥北乡、韩董庄镇、农牧场等6个乡镇场隶属平原示范区,其中原武镇被公认为原阳大米的发源地。虽然区域有所变化,但是两个区域所产的大米,仍统称原阳大米。
   滔滔黄河水,悠悠稻花香。对于如今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原阳和平原示范区人民来说,原阳大米绝对是一个骄傲的存在,它有着令人神往的悠久历史,有着筋软香甜的美妙口感,有着曾被称为“中国第一米”的高贵赞誉。
   时光荏苒,在物阜民丰的当下,喜爱原阳大米的人们突然发现,原阳大米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市场上却踪迹难觅。原阳大米去了哪里?是开始走向落寞,还是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发展境况?
   发展印记
   循着时光,我们还是先看一下原阳大米的发展印记。
   原阳大米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朝,东汉时期已成为宫廷专用大米。宋朝名臣包拯在原阳巧断大米案的传说妇孺皆知,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原阳县明代的墓葬中发现了炭化的稻谷谷粒。
   世代依黄河而生的原阳人,在受到黄河水滋养的同时,也遭受着黄河水的肆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修了黄河大堤,首先解除了原阳的水患之忧。
   1958年开始,原阳县开始引黄稻改。
   1968年,依据“以排定灌、排灌结合”的原则,原阳县原武镇试种水稻成功,“万亩碱区变良田,黄水引来稻花香”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197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引来黄河水 碱区稻花香》为题,对原阳县引黄除盐碱种水稻的事迹进行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对原阳县干部群众科学种田和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进行了深入报道,原阳大米由此不胫而走。
   1990年,原阳大米被指定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专供食品。
   1991年5月,原阳县为打开大米市场,借助107国道穿越境内的交通优势,建起了原阳大米市场。同年11月15日,原阳县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首届“大米节”。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田纪云为“大米节”题词。
   而后,原阳大米以“米中珍品”的身份在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频频亮相,原阳大米一时名声大噪,原阳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米之乡。
   1992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原阳大米夺取金牌,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1994年,原阳大米市场以6.6万吨的交易量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米市”。
   从此,原阳大米以华丽的姿态迅速走向全国。原阳稻区的农民,内心更是满满的自豪感与优越感。每年稻收过后,他们只需将碾好的大米摆放在绕村而过的马路边,就能换回大把的钞票。顾客大都开着轿车,有钱有身份,一口城市腔:“听说原阳大米晶莹透亮、筋软香甜。价钱好说,可得是真米啊。”
   盛极而衰
   据了解,原阳大米种植高峰期为40万亩,主产区为原武镇、祝楼乡、太平镇等几个乡镇。按水稻亩产600公斤算,这样的产量放置于全国,显得非常稀缺。
   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因为珍贵,便有人不惜弄虚作假从中谋利。
   在许多人看来,发生在2000年的“毒大米事件”,是原阳大米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据公开报道显示,当年年底,广州地区有部分居民食用一种大米后,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当地卫生部门检测确认,该大米含白蜡油等有毒成分。广州警方立即传讯经销商得知,大米从河南原阳大米市场购入。
   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持续发酵,国务院派出联合工作组连夜奔赴河南,调查真相则是:假冒的原阳大米在山东掺入白蜡油后,又运到原阳,再贩卖到广东。调查结果为原阳大米正了名,但使人们对原阳大米品牌的议论持续至今。
   那么在当时,“毒大米事件”对原阳大米到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原阳大米市场,这个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米市”一下子信誉尽失、荣光不再,很快从门庭若市变得门可罗雀,直至后来被拆除不留任何痕迹。
   刚刚起步的原阳大米产业,自然遭受重创。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与推动,而面对来自各方的贬损和非议,政府和企业形象一落千丈,一时自顾不暇。刚刚构架起的发展平台,光芒初现,便轰然崩塌。
   自然,此事件的罪魁禍首——那些投机取巧、蝇营狗苟的小商小贩,他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发财之路也就此断送。
   还好,对于当地的农户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在当时,原阳大米已经名声在外,且品质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他们手中真正的原阳大米除自己吃外,亲戚朋友分点,剩下的并不愁销路,种植大米的积极性也不曾因此而降低。
   “毒大米事件”的发生,在当地看来绝非偶然。当时,人们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大米作坊随处可见,大米品质良莠不齐。不可否认,市场管理的不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的缺失也是事件发生的根源所在。
   擦亮招牌
   许多时候,跌落是为了更好的腾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毒大米事件”的发生,也并非全是坏事。从此以后,原阳大米市场很大程度上得以整肃,管理更加规范,监管更加严格,诸多不法行为得以有效遏制。而真正扛起原阳大米招牌的企业,也在纷乱和喧嚣过后,开始破土新生,建华米厂显然是其中的表率。
   赵建华出身农家,“毒大米事件”发生时,他年仅27岁。从小吃原阳大米长大的他,心里最清楚原阳大米的品质,便暗下决心,不能让原阳大米这个金字招牌就此倒下。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挺身而出,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放弃了原本好好的工作,挨家挨户地零利润推销原阳大米,从此走上了为原阳大米正名的道路。
其他文献
王玉森被任命为津湾村党支部书记,正好是1995年该村被列为后进村整顿的时候。南阳市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是白河沿岸的传统农耕村落,耕地3236亩,人口3028人,12个村民小组,76名党员。   那时候的津湾村,只能用一穷二白来形容。25年前,一说到津湾,群众就说:“南津湾,荒沙滩,遇水淹,没吃穿,有女不嫁南津湾。”   “南津湾难啊!”王玉森说,回想25年前刚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面对穷困潦倒的集
期刊
京西稻,属优质粳米,米粒椭圆、晶莹透明,煮熟后清香有弹性,口感黏而不糯,产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其中,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已于2015年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溯源   京西地区水稻种植可上溯至先秦时期,到东汉已有明确记载。辽、金时期,已是“粳稻之利,几如江南”。明朝迁都北京后,周边稻作生产开始供应宫廷。到清朝时,京西水稻得到多位皇帝的推广,康熙皇帝亲自耕种;雍正皇帝下设
期刊
编者按:秋硕太行,香飘共城。11月7日至8日,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主办的河南产业扶贫之辉县路径研讨会在辉县市百泉宾馆召开。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三农”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相聚共城,热议辉县市产业扶贫路径,意义深远。会议聚焦辉县市产业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深入研讨产业扶贫在稳定巩固脱贫成效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大意义,为辉县市“十四五”产业
期刊
10月的伏牛山依然满目苍翠,生机盎然。   走进群山脚下的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东大麦沟村,一层层梯田从山脚盘绕而上,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连接着村庄和山间农田,文化广场上不时传来村民的欢声笑语,一幅和谐温馨的乡村画卷尽现眼前。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两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修公路、引资金、上项目,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这个昔日集体年收入为零的山村,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还成为十里八乡的“明星村”
期刊
油茶花洁白如玉,小康路欢声笑语。10月29日,大别山(商城县)首届油茶花节在“中原油茶第一乡”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举行。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深入信阳时指出,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
期刊
河南省灵宝市城管局派驻梁家洼村第一书记袁克甲,驻村工作4年来,坚持致富靠项目、发展靠产业的脱贫致富思路,始终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实项目、做优产业、做强链条,切实解决贫困村无主导产业、农民致富无路的问题。   2017年5月,时任河南省灵宝市城管局机关党支部书记的袁克甲主动请缨,来到灵宝市五亩乡梁家洼村,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同年12月,根据工作安排,袁克甲转
期刊
有钱难买天明觉。可是天不明,就常常有敲门声把张永刚的觉搅黄。   “张书记、张书记……”   山里人睡得早起得早。大清早来敲张永刚的门,不是咨询贫困户政策,就是请求帮忙,或者送新馍、送蔬菜。这让张永刚哭笑不得的同时,也深深感到庆幸,乡亲们真把他当自己人了。张永刚是河南省卢氏县文峪乡香子坪村驻村第一书记,住在香子坪村村部的一间旧房子里。   听到敲门声,虽然极不情愿,张永刚还是快速地穿好衣服。来人是
期刊
洛阳龙凤山景区项目是2020年河南省重点项目,项目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城西部,距洛栾高速伊川西出口约1公里,是伊川县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系统谋划的三条沟域经济生态带中龙凤山沟域经济带的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30亿元,坚持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水系为韵,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为根本,着力打造洛阳南部重要的游客休闲驿站。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宋韵古镇、
期刊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厅的一角,有一块形状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奇异的丝织品,它出土于青海西宁,是南北朝时期的真丝织锦马面罩(以下简称真丝马面罩)。这件长得有点像外星人面具的物品在当时有什么重要作用,它的织绣纹样又有什么时代特征呢?   马面罩溯源   马面罩,又称“马面帘”,是马的面部护具。从制作材料上讲,马面罩最早是金属材质,是用大片的铁板制作并缀以小型铁甲片。后又出现了皮质、丝织、纸质等不同材料的马面
期刊
河南省南召县作为“宛艾”的主产地,艾草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壮大,已经成为最具特色的朝阳产业和最有活力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南召县坚持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路子,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成立协会、规范管理,全县艾草种植面积1.2万亩,规模以上艾草加工企业年生产艾产品2万吨,产值1.8亿元。   “冰台取火”解开奥秘 艾草文化薪火相传   南召古人类从石崖上的凹槽中取冰,利用冰块球面凸透镜的原理聚光,举冰引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