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阳,哦,原阳大米!”提到原阳,许多人不知原阳,但知原阳大米。20世纪90年代,原阳大米开始风靡全国。时至今日,原阳大米虽有波折,但始终是原阳的一张闪光名片,依然被人称道。
2010年2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新乡平原新区成立(2013年更名为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简称平原示范区)。从此,原阳县的原武镇、师寨镇、祝楼乡、桥北乡、韩董庄镇、农牧场等6个乡镇场隶属平原示范区,其中原武镇被公认为原阳大米的发源地。虽然区域有所变化,但是两个区域所产的大米,仍统称原阳大米。
滔滔黄河水,悠悠稻花香。对于如今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原阳和平原示范区人民来说,原阳大米绝对是一个骄傲的存在,它有着令人神往的悠久历史,有着筋软香甜的美妙口感,有着曾被称为“中国第一米”的高贵赞誉。
时光荏苒,在物阜民丰的当下,喜爱原阳大米的人们突然发现,原阳大米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市场上却踪迹难觅。原阳大米去了哪里?是开始走向落寞,还是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发展境况?
发展印记
循着时光,我们还是先看一下原阳大米的发展印记。
原阳大米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朝,东汉时期已成为宫廷专用大米。宋朝名臣包拯在原阳巧断大米案的传说妇孺皆知,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原阳县明代的墓葬中发现了炭化的稻谷谷粒。
世代依黄河而生的原阳人,在受到黄河水滋养的同时,也遭受着黄河水的肆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修了黄河大堤,首先解除了原阳的水患之忧。
1958年开始,原阳县开始引黄稻改。
1968年,依据“以排定灌、排灌结合”的原则,原阳县原武镇试种水稻成功,“万亩碱区变良田,黄水引来稻花香”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197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引来黄河水 碱区稻花香》为题,对原阳县引黄除盐碱种水稻的事迹进行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对原阳县干部群众科学种田和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进行了深入报道,原阳大米由此不胫而走。
1990年,原阳大米被指定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专供食品。
1991年5月,原阳县为打开大米市场,借助107国道穿越境内的交通优势,建起了原阳大米市场。同年11月15日,原阳县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首届“大米节”。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田纪云为“大米节”题词。
而后,原阳大米以“米中珍品”的身份在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频频亮相,原阳大米一时名声大噪,原阳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米之乡。
1992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原阳大米夺取金牌,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1994年,原阳大米市场以6.6万吨的交易量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米市”。
从此,原阳大米以华丽的姿态迅速走向全国。原阳稻区的农民,内心更是满满的自豪感与优越感。每年稻收过后,他们只需将碾好的大米摆放在绕村而过的马路边,就能换回大把的钞票。顾客大都开着轿车,有钱有身份,一口城市腔:“听说原阳大米晶莹透亮、筋软香甜。价钱好说,可得是真米啊。”
盛极而衰
据了解,原阳大米种植高峰期为40万亩,主产区为原武镇、祝楼乡、太平镇等几个乡镇。按水稻亩产600公斤算,这样的产量放置于全国,显得非常稀缺。
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因为珍贵,便有人不惜弄虚作假从中谋利。
在许多人看来,发生在2000年的“毒大米事件”,是原阳大米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据公开报道显示,当年年底,广州地区有部分居民食用一种大米后,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当地卫生部门检测确认,该大米含白蜡油等有毒成分。广州警方立即传讯经销商得知,大米从河南原阳大米市场购入。
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持续发酵,国务院派出联合工作组连夜奔赴河南,调查真相则是:假冒的原阳大米在山东掺入白蜡油后,又运到原阳,再贩卖到广东。调查结果为原阳大米正了名,但使人们对原阳大米品牌的议论持续至今。
那么在当时,“毒大米事件”对原阳大米到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原阳大米市场,这个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米市”一下子信誉尽失、荣光不再,很快从门庭若市变得门可罗雀,直至后来被拆除不留任何痕迹。
刚刚起步的原阳大米产业,自然遭受重创。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与推动,而面对来自各方的贬损和非议,政府和企业形象一落千丈,一时自顾不暇。刚刚构架起的发展平台,光芒初现,便轰然崩塌。
自然,此事件的罪魁禍首——那些投机取巧、蝇营狗苟的小商小贩,他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发财之路也就此断送。
还好,对于当地的农户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在当时,原阳大米已经名声在外,且品质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他们手中真正的原阳大米除自己吃外,亲戚朋友分点,剩下的并不愁销路,种植大米的积极性也不曾因此而降低。
“毒大米事件”的发生,在当地看来绝非偶然。当时,人们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大米作坊随处可见,大米品质良莠不齐。不可否认,市场管理的不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的缺失也是事件发生的根源所在。
擦亮招牌
许多时候,跌落是为了更好的腾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毒大米事件”的发生,也并非全是坏事。从此以后,原阳大米市场很大程度上得以整肃,管理更加规范,监管更加严格,诸多不法行为得以有效遏制。而真正扛起原阳大米招牌的企业,也在纷乱和喧嚣过后,开始破土新生,建华米厂显然是其中的表率。
赵建华出身农家,“毒大米事件”发生时,他年仅27岁。从小吃原阳大米长大的他,心里最清楚原阳大米的品质,便暗下决心,不能让原阳大米这个金字招牌就此倒下。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挺身而出,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放弃了原本好好的工作,挨家挨户地零利润推销原阳大米,从此走上了为原阳大米正名的道路。
2010年2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新乡平原新区成立(2013年更名为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简称平原示范区)。从此,原阳县的原武镇、师寨镇、祝楼乡、桥北乡、韩董庄镇、农牧场等6个乡镇场隶属平原示范区,其中原武镇被公认为原阳大米的发源地。虽然区域有所变化,但是两个区域所产的大米,仍统称原阳大米。
滔滔黄河水,悠悠稻花香。对于如今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原阳和平原示范区人民来说,原阳大米绝对是一个骄傲的存在,它有着令人神往的悠久历史,有着筋软香甜的美妙口感,有着曾被称为“中国第一米”的高贵赞誉。
时光荏苒,在物阜民丰的当下,喜爱原阳大米的人们突然发现,原阳大米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市场上却踪迹难觅。原阳大米去了哪里?是开始走向落寞,还是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发展境况?
发展印记
循着时光,我们还是先看一下原阳大米的发展印记。
原阳大米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朝,东汉时期已成为宫廷专用大米。宋朝名臣包拯在原阳巧断大米案的传说妇孺皆知,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原阳县明代的墓葬中发现了炭化的稻谷谷粒。
世代依黄河而生的原阳人,在受到黄河水滋养的同时,也遭受着黄河水的肆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修了黄河大堤,首先解除了原阳的水患之忧。
1958年开始,原阳县开始引黄稻改。
1968年,依据“以排定灌、排灌结合”的原则,原阳县原武镇试种水稻成功,“万亩碱区变良田,黄水引来稻花香”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197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引来黄河水 碱区稻花香》为题,对原阳县引黄除盐碱种水稻的事迹进行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对原阳县干部群众科学种田和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进行了深入报道,原阳大米由此不胫而走。
1990年,原阳大米被指定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专供食品。
1991年5月,原阳县为打开大米市场,借助107国道穿越境内的交通优势,建起了原阳大米市场。同年11月15日,原阳县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首届“大米节”。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田纪云为“大米节”题词。
而后,原阳大米以“米中珍品”的身份在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频频亮相,原阳大米一时名声大噪,原阳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米之乡。
1992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原阳大米夺取金牌,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1994年,原阳大米市场以6.6万吨的交易量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米市”。
从此,原阳大米以华丽的姿态迅速走向全国。原阳稻区的农民,内心更是满满的自豪感与优越感。每年稻收过后,他们只需将碾好的大米摆放在绕村而过的马路边,就能换回大把的钞票。顾客大都开着轿车,有钱有身份,一口城市腔:“听说原阳大米晶莹透亮、筋软香甜。价钱好说,可得是真米啊。”
盛极而衰
据了解,原阳大米种植高峰期为40万亩,主产区为原武镇、祝楼乡、太平镇等几个乡镇。按水稻亩产600公斤算,这样的产量放置于全国,显得非常稀缺。
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因为珍贵,便有人不惜弄虚作假从中谋利。
在许多人看来,发生在2000年的“毒大米事件”,是原阳大米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据公开报道显示,当年年底,广州地区有部分居民食用一种大米后,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当地卫生部门检测确认,该大米含白蜡油等有毒成分。广州警方立即传讯经销商得知,大米从河南原阳大米市场购入。
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持续发酵,国务院派出联合工作组连夜奔赴河南,调查真相则是:假冒的原阳大米在山东掺入白蜡油后,又运到原阳,再贩卖到广东。调查结果为原阳大米正了名,但使人们对原阳大米品牌的议论持续至今。
那么在当时,“毒大米事件”对原阳大米到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原阳大米市场,这个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米市”一下子信誉尽失、荣光不再,很快从门庭若市变得门可罗雀,直至后来被拆除不留任何痕迹。
刚刚起步的原阳大米产业,自然遭受重创。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与推动,而面对来自各方的贬损和非议,政府和企业形象一落千丈,一时自顾不暇。刚刚构架起的发展平台,光芒初现,便轰然崩塌。
自然,此事件的罪魁禍首——那些投机取巧、蝇营狗苟的小商小贩,他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发财之路也就此断送。
还好,对于当地的农户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在当时,原阳大米已经名声在外,且品质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他们手中真正的原阳大米除自己吃外,亲戚朋友分点,剩下的并不愁销路,种植大米的积极性也不曾因此而降低。
“毒大米事件”的发生,在当地看来绝非偶然。当时,人们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大米作坊随处可见,大米品质良莠不齐。不可否认,市场管理的不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的缺失也是事件发生的根源所在。
擦亮招牌
许多时候,跌落是为了更好的腾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毒大米事件”的发生,也并非全是坏事。从此以后,原阳大米市场很大程度上得以整肃,管理更加规范,监管更加严格,诸多不法行为得以有效遏制。而真正扛起原阳大米招牌的企业,也在纷乱和喧嚣过后,开始破土新生,建华米厂显然是其中的表率。
赵建华出身农家,“毒大米事件”发生时,他年仅27岁。从小吃原阳大米长大的他,心里最清楚原阳大米的品质,便暗下决心,不能让原阳大米这个金字招牌就此倒下。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挺身而出,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放弃了原本好好的工作,挨家挨户地零利润推销原阳大米,从此走上了为原阳大米正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