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思想游记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下午忽然天降大雪,舷窗外雪片又大又密,整整一冬也不见如此大的雪;我喜欢有声的大雨和无声的大雪,不多时一些停在停机坪上的飞机全包着厚厚的白雪,像白糖做的。因之起飞延时,花了至少一个小时才用热蒸汽融掉了机翼机身上的雪被,否则上了天就会结成可怕的冰壳。这大雪叫我嘀咕起来:今春以来依然盘踞大地上的严寒要来伴我此行?
  拉丁区
  早春的天气特别脆弱,像得了感冒,说热就像发烧一样烧起来,说冷就冷得发抖。但这次巴黎的早春只发冷不发烧。至今大地还看不到春天的绿,天上却能见到春天的蓝。如雪的云团在这鲜蓝天空的映衬下又白又亮。北京已经很多年看不到这种天这种云了。据说其缘故是北京人眼睛全盯在地面上,顾不上看天、顾天和管天。
  这次落脚一家小店,距离上次的住所只有“一步之遥”,撂下箱子拉着伙伴跑到那条街上怀一怀旧。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一切如故。那所犹太学校,那家土耳其烤肉店,还有书店、药店、杂货店、地铁站口、道边的铁栅栏、古色古香的广告亭,甚至那家守在街口的海鲜店和卖中餐的“小香港”饭店,全都依然如故;连小街上那些老墙老门老窗也还是那样古老斑驳,但好像也不会再老了,永远一百岁或二百岁。熟悉巴黎的人知道,巴黎的老街每十二年修一次。房主掏钱,政府主营;之所以“整旧如旧”,是因为政府没拿这种事当政绩,更没拿“破旧立新”显示政绩,反而当作了“命”——巴黎人拿历史当命根子,意大利和英国人更是如此。
  这座城市不仅风光依旧,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气质没变。在那个自古就是情人约会地的圣米歇尔广场,天天仍然聚着不少年轻人。黑色柏油地上白花花的,都是嚼得没味吐出来而踩进地面的口香糖,那都是为了见到情人后香甜而忘情的一吻。一位健壮的琴手头戴厚帽,把一架钢琴搬到广场中央,即兴而激情地弹奏,着了魔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旁若无人,却有不少人被他打动而围观四周;连音乐之都维也纳也看不见这种场面。
  法国人的浪漫是敢浪漫,真正的浪漫是美的挥霍,真正的艺术都是挥霍美。
  这一带只有一处发生改变引我注目。临街两三座房屋的山墙,用深浅两种灰色画了一些树影,宛似阳光照耀上去的。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此时四边的树光秃秃还没发芽生叶——原来它是画上去的。
  记得一九九九年我来巴黎,也住在这种用老房子改建的酒店中。紧靠着卢森堡公园,一座四层小楼,总共只有十几间客房,房间都不大,电梯是后来装上去的,—次只能上一个人。家具门窗都是“古物”,陈设的瓷器竟是晚清中国的出口瓷。这样的旅店并不老旧,卫生间里的设备相当现代。住在其中可以同时享受传统和现代两种文明。
  这次被安排的仍是这种酒店,既紧靠塞纳河,又身处历史人文浓得化不开的拉丁区的漩涡里。酒店只有五层,从顶层阁楼斜坡的小窗望去,参差错落的全是黑色的铁皮屋顶,淡黄色的墙面,高高低低全是灰色的烟突,我好似在巴尔扎克笔下的那座伏盖公寓里远眺四方。拉丁区绝没有高楼,也很少见新楼,不仅来自世界的游客喜欢这样,巴黎人自己更喜欢这样。他们连莫奈、毕加索或莫泊桑曾经坐在哪个咖啡馆里哪个座位面朝哪个方向喝咖啡都知道。洋洋得意地说这些事的并不是知识分子,而是普普通通的巴黎人。
  吉美博物馆的西域神女
  吉美博物馆对我有一种特殊吸引力,那是因为在中国尚没有自我文化保护的年代,这个博物馆就开始动手大规模收藏中国的古文物了。
  前两次来巴黎时,不巧都趕上吉美博物馆内部维修。这次得知博物馆正常开门,我便迎门进去。使我震惊的是吉美博物馆关于中国古物的收藏不亚于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单说石造像,从北魏、北齐到宋元,非但代不空缺,而且中国所有名山名窟的造像应有尽有,如天龙山、巩县、云冈、龙门、麦积山、大足等。一尊近两米高青石雕造的盛唐的“天王立像”在国内绝见不到。而伯希和从丝路与敦煌搬来的绢画与雕塑更是超一流的杰作。特别是那些由新疆龟兹石窟揭取的壁画,以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丝路发掘的雕塑,应是我们古代雕塑收藏与研究的空白。
  龟兹石窟是西域样式的代表,莫高窟是敦煌样式的代表,龙门石窟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我们对敦煌样式和中原样式的造像雕塑研究较为充分,但对西域模式基本没有研究,因为大批经典性实物都被搬到海外。比如吉美博物馆所藏一尊神女的头像,造型之美不亚于维纳斯。宁静清雅的面孔中带着新疆一些民族特有的气质与神韵;佛的纯净使其超凡绝俗,美到极致。但这些雕塑在我国不仅从无人研究,国人也从未见过。我为她惊叹,称她为——西域神女。
  这批伯希和搬到吉美博物馆的西域雕塑,与另一批斯坦因搬到大英博物馆的西域雕塑,是我们敦煌学界研究视野之外的空白。站在吉美博物馆里,隔着玻璃面对着这些搬不回去的中华瑰宝,我真是惭愧万分。我们真是愧对历史,有负我们的文化。
  教堂是精神的
  久闻日耳曼大街相当古老,街旁有一堆生满野草的红砖的废墟,乃是古罗马遗址,据说里边还有罗马人的浴池。一些咖啡馆曾经是莫泊桑、毕加索和印象派画家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所坐的椅子是原物,摆放在原先的地方;一座斑驳的石头造的教堂是巴黎最早的教堂,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我从未进去过,这次经过必须进去看个明白。
  教堂的穹顶不高,哥特式的石头建筑,历史过程太长,每个时代都留下痕迹,比如罗马式券洞、古典主义的木雕神龛、巴洛克式的壁画,叫你感到时间在这空间里一直赖着不走;教堂残破,伤痕累累,光线昏暗,到处是阴影,但我喜欢这里边时间久远和沉静无声的气息。我发现教堂给信徒准备的蜡烛很便宜,有块小纸片上写着“自取”,价钱一欧元一只。不像我们的庙宇,只要香火一盛,香烛价钱翻番,就开始宰客了。
  西方的教堂全是纯精神的,我们的庙宇大都商业化了,甚至有的庙宇还要搞文化产业。佛爷要钱,谁还信它?
   (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西欧思想游记》一书)
其他文献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蒲宁在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的直接影响下,以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对俄国处于历史大变革前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作了真实而深刻的反映,蕴涵着许多对祖国对人民的理性思考,对贫苦农民寄予了很大的同情。1933年,他凭借作品《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作家。  清晨是寒意料峭的,宁静的。只有停在果园深处珊瑚
期刊
阎连科(1958- ),出生于河南洛阳,中国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受活》是他的著名代表作,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第二届“鼎钧双年文学奖”,小说日文版在日本备受追捧,获日本“twitter文学奖”。2014年,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为获该奖的首位中国作家。  第一章 天热了,下雪了,时光有病了  你看哟,炎炎热热的酷夏里,人本就不受活①,却又落了一场雪。是场大热雪③。  一夜间,冬
期刊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他的《人间喜剧》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巴尔扎克对现实主义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他对当差的说:“我是为了她马上要死的父亲来的。”  
期刊
圣诞赴美前大雪夜同沈公昌文诸友在京城大取灯胡同格格府小聚。沈公点了野山菌火锅,火锅香气开始蒸腾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大仲马。不是文学的大仲马,是美食家大仲马,而且是辞书编纂家的大仲马,是被《文学的美食家》的作者沃尔夫称之为“杰出的传奇作家,杰出的食客”的大仲马。  诗意的烹饪巨编  大多数研究大仲马的文学批评家都有意或无意地漏过了作者生前写就的最后一部著作——《烹饪大辞典》。这一出版于作者辞世后三年
期刊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公共文化》编辑。他以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探索了单身社会的崛起以及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以自己的方式热忱地投身于社会与社交生活中。  通常在长大成人之前,鲜少有人会有独自生活的经验。所以无论多么兴奋激动,独居生活依然充满挑战,独居
期刊
话说“相思”  我在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硕土学位时,论文的题目是《李清照词英译》。导师是研究院教授L夫人。我们约定每星期五下午到她家吃茶。事前我把《漱玉词》一首译成英文散文,然后她和我推敲着译成诗句。我们一边吃着茶点,一边谈笑,都觉得这种讨论是个享受。  有一次——时间大约是一九二五年岁暮吧——在谈诗中间,她忽然问我:“你写过情诗没有?”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刚写了一首,题目叫作《相思》”:
期刊
11月17日下午,南京图书馆图书设施赠送仪式在泰州市姜堰区图书馆举行,南京图书馆向姜堰分馆、姜堰二中赠送了涵盖文化、科技、历史、人文等方面图书2000册,电子阅读机1台。“这次赠送活动,对姜堰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对我们全民阅读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姜堰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薛金林表示。冬者岁之余,正是读书时,姜堰区将努力以高质量閱读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
期刊
我们似乎处在“读”者不“读”的时代。除在小学或者初中尚能找到“读”童外,在其他地方,大概只能找到“看”书者了。单纯的“看”使我们不必追问文字的读音,也不必细究字同音不同的字的含义变化,更不必考虑语气之强弱、声韵之和美,因此,与“读”相关的文字功能便在单纯的“看”中喪失了。看书者多有“得意忘形”“得意忘音”的习惯,文字成了单纯的消费品,字形的美观和读音的乐感被抛在一边,字义成了读书人追求的唯一目标。
期刊
终于到南长街,抬头望见运河古邑四个字,很兴奋地走了进去,这是无锡很有名的酒吧一条街。以前总是好奇小说里的酒吧是什么样子,住在南长街后,清晨、午后、傍晚、深夜,不知走了多少次,多是低头掠过,看着也眼晕。天微亮时,这是最脏的一条街,人们昨夜的疲惫都落在了这里。除了住的书吧,最喜欢的是墨脱印象,店里的员工很好,随意让我拍照,第二次去都记着我了。当时遇到其中一位老板,算是无锡最早玩户外的一批人中的一位。闲
期刊
汤楚军,南京书友。在孔夫子旧书网开店12年,店铺名称“唯楚书店”。  书店起源  店主汤楚军说自己是湖南农村人,没读多少书,1998年家乡发大水,房屋、土地都被淹后,便一直在外求生计。他在长沙开过餐馆,去广州打过工。他的兄长是读书人,现在北京。2003年,兄长在南京读硕后曾留在南京工作,看他生计一般,为了帮他,就叫他来南京做点小生意。兄长学书法的,也懂点书,便教他开了个小书店。因家乡湖南,兄长特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