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海:
“国歌”立法刻不容缓
今年全国“两会”会议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将原来的军乐团“奏国歌”改成了在军乐团的伴奏下,全体代表、委员“唱国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奏”改“唱”,不是简单的演绎形式的变化,而是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在带头宣传推广国歌、激励人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等诸多方面带有导向性的举措,可谓意义深远。
国歌被世界各国尊为“第一歌”,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充满战斗精神,最能凝聚民心士气,振奋民族精神的歌。为此近年来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指出,像全国“两会”这样的标志性政治事件,只“奏”不“唱”,不利于国歌的传唱和普及。
90年代面对国歌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针对使用国歌不准确、不规范甚至不严肃的情况,我曾撰文《使用正确的统一的国歌版本刻不容缓》,受到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近年解放军军乐团的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一个节目就是《国歌介绍》,通过中外国歌知识的讲解、欣赏,宣传爱国主义情怀。
“两会”代表和委员带头唱国歌,这必将影响全社会对国歌的态度,引导各行各业以集体高唱国歌的形式进一步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徐沛东:
文化发展环境应该引起关注
我们现在对生存环境和经济环境特别重视,但作为音乐工作者,我最关注文化发展环境。现在的文化要么是口号化的作品,要么是完全的娱乐化,这个很可怕。完全的娱乐化,看起来很市场、很商品,带来的恶果是低层次、浅层次的文化消费。艺术家担负着传承文化、提升境界的职责,所以作品需要有一定的深度。以中国唱片业的萎缩为例:老百姓说近些年的歌很多,好歌不多。这是事实。唱片业过分强调了娱乐化,迎合听众,这不是出路,要研究更有品位、更能流传的音乐作品。但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创新作品不能是克隆或者COPY而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宣部有15项大的庆祝活动,文艺工作者应以责任感和使命感多创作出一些好作品。另外,媒体也要努力配合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大环境,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职业水准!
赵季平:
艺术专业评价体系应提上日程
长期以来,艺术专业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尤其是艺术表演专业,用“一杆称”衡量所有人、所有学科。
(1)混淆艺术表演、创作与艺术学研究的差异。在我国艺术事业单位,往往无论什么专业,都是用论文来评价专业水平以晋升职称。表演和创作专业,往往不是看其实际艺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常常是一纸论文挡住了艺术人才,造成的恶果是专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2)混淆艺术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的差异。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艺术学科研究与一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研究的评价标准混同,这样使艺术研究者手足无措,艺术研究学科意识模糊,艺术研究成果难以评价。
(3)混淆艺术教育专业特点与其他教育的差异。评价一个音乐家,究竟是听他的音乐,还是看他的文字?艺术教育与其他文科教育所以根本不同的强烈艺术感性、艺术审美的模糊性,艺术创造的极端复杂性等要不要获得承认?
建议:将艺术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从根本上解决与其他学科的混淆问题;分别建立艺术表演、艺术创作学科的独立评价体系,从根本上科学解决评价适应问题;分别建立艺术学科的人才评价标准;组织有关评审出合格院校,实行艺术院校独立招生,评价标准相对统一。
林文增:
高端艺术产品需要“国家队”
在很多外国百姓眼中,中国文化大多就是“舞狮”、就是“龙灯”、就是清朝的马褂、长辫子、就是快餐式的娱乐节目……这些就是13亿中国人的文化形象吗?不是!看看国外带给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等真正的文化产品。我们为什么拿不出这类产品?在我看来,文艺团体的差额拨款模式,阻碍了艺术的发展。每年国家给文艺团体的拨款一般只够各单位正常运转的1/3,剩下的2/3都要靠自己去创收。在这种情形下,大家只能先到市场上赚钱、找寻出路,达到最基本的“保住队伍,人才不流失”的目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建议国家能够像抓航天事业那样,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各个方面调配资源优势,创作出真正符合中华五千年文化水准、让世界惊叹的文化艺术精品!
席强:
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
当网络游戏、流行音乐、娱乐文化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而民族的、传统的高雅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真空地带。很多同学只知道成龙、周杰伦等明星,而对我们祖国的民族音乐和音乐家十分陌生、就连很多经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等,很多同学都是通过网络游戏形式认识和了解的现状。“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该在全国各个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进行展开。用我们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资源和富有代表性的表演水平,从宣传、弘扬民族高雅艺术的价值观入手,使他们懂得民族音乐也是体现人生价值、反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全方位的动员各级力量、有计划、有组织的将这一活动面向全国深入开展下去。
张国勇:
艺术教育亟待规范化、常态化
规范有序的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当我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的时候,全面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就成了当务之急!在俄罗斯,小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堂音乐课听的就是巴赫,在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中,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就此埋下了古典音乐的种子。于是,俄罗斯人对音乐的热爱、对美的感悟、对艺术的向往就在这点点滴滴不经意的活动中培养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无论何种政治制度、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国力强盛或衰败,俄罗斯的剧场都会爆满,而标志俄罗斯文化传承的博物馆中永远都是川流不息的参观者。因为他们建立了真正长效的文化市场。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也束缚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俄罗斯,小学1-4年级是不允许给学生留家庭作业和考试的。
建议国家的教育部门将大中小学艺术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撰写、师资的配备等等方面都要规范有序,使得艺术教育逐步走上正轨、走向常态。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文化和教育部门要联合起来,使广大的文艺团体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作出有效的贡献,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
王次炤:
“艺术学”应提升为学科门类
1992年11月1日,国家监督局发布了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表码》,把学科划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中,“艺术学”与“文学”并列为一级学科。然而,1997年,国家教委与国务院学位办进行学科目录调整,在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学科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十二个门类,而“艺术学”仅仅作为一级学科设在“文学”门类之下。
由于学科目录的限制,我国学习艺术的学生最终只能取得“文学学位”。这与国际规范完全不符,造成艺术学学位无法与国际接轨。目前这种学科分类法将一方面造成高校学科点布局严重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严重地影响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学位授予的管理。例如,一所音乐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后,根据现行学科分类的话,它有权招收吹、拉、弹、唱所有专业的博士,这样必然造成教育管理部门无法控制博士学位的规模和质量。再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说,这种分类法,对单学科的艺术院校来说非常不公平。比如对重点学科的建設,教育部一般都按学科数量来投入建设,单学科的艺术院校尽管涵盖的专业非常多,也只能得到一个学科的支持。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1337所高校设立艺术专业,在校生达到1125928人。应该说高等艺术教育从规模上看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从教育质量上看,却存在不少问题。将“艺术家”提升到学科门类,尽快消除因学科分类造成的弊病,保证艺术教育健康地发展,以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迫切解决的问题。
田青:
传统文化“传习所”纳入教育体系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仿照西方逐渐建立起来的。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也显露了弊端。那就是,放弃了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传习方式,只有一种机械现代教育制度。于是,传统文化的独特传承割裂了。
经典文化丧失了延续的基础;传统工艺、艺术,民间文化丧失了延续的手段。
建议: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区,建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这种传习所,要和全日制国家教育体系享受一样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理所当然地担任教师,享受教师享受的一切待遇,不管他是牧民,还是农民,只要被评为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就应该被纳入“教习”资格,享受国家正式教师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