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思想政治课是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主要目的,在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当今中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存在显著问题,应通过以学生为本、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改进评价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切实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地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主要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属性是德育课程。但是德育功能往往被单纯的传授社会科学知识所代替,存在着与实际相脱离、与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分割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受不良网络文化影响较为严重;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常常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发挥。
一、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提出来的。"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承担者。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对社会风气的全面改观具有指导性影响。[1]
1、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能够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和外在的精神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会产生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和小集体利益而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人民的利益的可能,因而,必须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课,所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尤为必要。
2、是加强公民公德意识,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三聚氰胺……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在拷问着中国人的心灵。国人的公德意识去哪里了?我们为何会变得如此冷漠?企业的诚信经营意识去哪里了?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中国是个人口大国,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发展进步算的上是中国奇迹,但是,我们欠缺的还很多,我们的国民素质还有待全面提高,我们的公民道德意识还有待加强。
3、是实施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政治课程的性质与学科定位"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2]因而,作为德育课程为本质的思想政治课,必须超越系统科学知识的灌输,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中学生德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升学应试的压力导致教学的德育功能弱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次是能力的培养,最后是知识的培养。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够正确处理好我与集体、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做,如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然而,出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知识要求的降低,在学校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又被挤到了边缘地位,不得不为语、数、外让路。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课程标准虽然把知识目标摆在了第一位,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我们学习的商品、货币,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消费,其宗旨还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是,不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货币、商品等知识讲解的过于深入,不仅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违背了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教育目的。
在仍旧以升学为主要评价方式、以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过程、以应试教育要求评价结果的今天,老师、学生、家长们都将目光投射在了升学考试这份答卷上,仅仅注重科学的知识、原理、概念,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品行、以及内在素养在生活中、行动上的外化。从而导致许多孩子合作能力差、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际关系不和谐、不懂得谦让等行为的出现,进而影响到孩子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缺乏独立生活的困难,应聘时,面对激烈的竞争而无所是从。
2、德育要求过高导致德育实效降低
中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也存在共同的内容: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与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重视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合格公民教育、强调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和国际竞争精神的培养,等等。[3]只是在表现方式、具体要求方面有所不同。
我们先看一组关于中国和美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对比:
我国最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共有五个部分,共计40个条款;而美国的中学生守则只有12条。很明显,中国的中学生行为规范较曾经的版本具体了很多,但是条款依然拔高了对学生的行为要求;而美国的行为准则对中学生的要求就详细了很多,而且执行起来简洁明了。美国行为准则在做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亲切的用第二人称:"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我国的行为规范读起来就感觉更生硬,学生自然而然会从内心深处去排斥。
3、青少年易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这种不良价值观就是社会潜意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潜意识作为一种具有隐秘性、叛逆性、自发性的精神现象,正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学校德育教育。 一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冲突,家庭文化的陈规陋习对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家庭文化中残余的惰性力量及其保守因素,例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具有禁锢人们思想,束缚人们行动,控制人们情感抒发,左右人们审美情趣,规定人们价值取向的负面作用。在家庭不良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的人生态度、生活习惯、社会规范等不仅会不同程度的带有家庭的痕迹,并伴随其一生,而且容易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增大。社会信息媒体的发展日趋多元化,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差,潜隐的不良社会信息的传播将会歪曲丑化社会现实而误导青少年。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形式日渐丰富多样,但是思想政治课依然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历经多次改革,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域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4]那么,我们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呢?
1、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环境对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来说影响很大,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接受水平,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地位,然后将习得的知识吸收内化,并且适时地运用到生活中。
2、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
在社会世俗灰暗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跑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方面,我们添加了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其目的就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要对已有的课程资源加以整合,有效运用,从生活中挖掘资源,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践行。
时事政治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当学生的思维能力日渐增强,当他们渐渐地会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这个社会的时候,会发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会产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错误认识。教师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插入时事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信任度,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改进评价方式,注入情感教育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局面,忽略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道德教育的主旨,要与学生时刻保持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时时刻刻赋予德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4、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品德)课不是人人都能教的,在基础教育中,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政教育团队。首先,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改革创新,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教师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和水平,形成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第三,教师要努力培养多元广博的文化知识,开拓视野,积极投身于各类教师培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
四、结语
总之,在全社会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在不断地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时俱进、转换观念、更新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天飞.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5.
[2]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3]苏振芳.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30.
[4]高文亭.论思想政治教学加强德育功能的意义和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傅侠,袁勤,成玉贤,孙菊如.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失效的探析[J].科教文汇,2011,(3).
[6]赫清.纳德育教育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之中[J].价值工程,2012,(1).
[7]刘巧丽,李敏.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
[8]周翌.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德育美育,2012,(1).
[9]任桂荣.浅议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J].科技信息,2011,(1).
作者简介:郭晓婷(1988.11-),女,山西代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2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地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主要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属性是德育课程。但是德育功能往往被单纯的传授社会科学知识所代替,存在着与实际相脱离、与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分割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受不良网络文化影响较为严重;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常常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发挥。
一、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提出来的。"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承担者。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对社会风气的全面改观具有指导性影响。[1]
1、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能够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和外在的精神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会产生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和小集体利益而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人民的利益的可能,因而,必须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课,所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尤为必要。
2、是加强公民公德意识,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三聚氰胺……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在拷问着中国人的心灵。国人的公德意识去哪里了?我们为何会变得如此冷漠?企业的诚信经营意识去哪里了?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中国是个人口大国,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发展进步算的上是中国奇迹,但是,我们欠缺的还很多,我们的国民素质还有待全面提高,我们的公民道德意识还有待加强。
3、是实施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政治课程的性质与学科定位"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2]因而,作为德育课程为本质的思想政治课,必须超越系统科学知识的灌输,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中学生德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升学应试的压力导致教学的德育功能弱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次是能力的培养,最后是知识的培养。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够正确处理好我与集体、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做,如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然而,出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知识要求的降低,在学校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又被挤到了边缘地位,不得不为语、数、外让路。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课程标准虽然把知识目标摆在了第一位,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我们学习的商品、货币,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消费,其宗旨还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是,不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货币、商品等知识讲解的过于深入,不仅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违背了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教育目的。
在仍旧以升学为主要评价方式、以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过程、以应试教育要求评价结果的今天,老师、学生、家长们都将目光投射在了升学考试这份答卷上,仅仅注重科学的知识、原理、概念,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品行、以及内在素养在生活中、行动上的外化。从而导致许多孩子合作能力差、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际关系不和谐、不懂得谦让等行为的出现,进而影响到孩子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缺乏独立生活的困难,应聘时,面对激烈的竞争而无所是从。
2、德育要求过高导致德育实效降低
中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也存在共同的内容: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与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重视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合格公民教育、强调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和国际竞争精神的培养,等等。[3]只是在表现方式、具体要求方面有所不同。
我们先看一组关于中国和美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对比:
我国最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共有五个部分,共计40个条款;而美国的中学生守则只有12条。很明显,中国的中学生行为规范较曾经的版本具体了很多,但是条款依然拔高了对学生的行为要求;而美国的行为准则对中学生的要求就详细了很多,而且执行起来简洁明了。美国行为准则在做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亲切的用第二人称:"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我国的行为规范读起来就感觉更生硬,学生自然而然会从内心深处去排斥。
3、青少年易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这种不良价值观就是社会潜意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潜意识作为一种具有隐秘性、叛逆性、自发性的精神现象,正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学校德育教育。 一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冲突,家庭文化的陈规陋习对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家庭文化中残余的惰性力量及其保守因素,例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具有禁锢人们思想,束缚人们行动,控制人们情感抒发,左右人们审美情趣,规定人们价值取向的负面作用。在家庭不良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的人生态度、生活习惯、社会规范等不仅会不同程度的带有家庭的痕迹,并伴随其一生,而且容易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增大。社会信息媒体的发展日趋多元化,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差,潜隐的不良社会信息的传播将会歪曲丑化社会现实而误导青少年。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形式日渐丰富多样,但是思想政治课依然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历经多次改革,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域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4]那么,我们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呢?
1、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环境对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来说影响很大,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接受水平,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地位,然后将习得的知识吸收内化,并且适时地运用到生活中。
2、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
在社会世俗灰暗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跑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方面,我们添加了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其目的就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要对已有的课程资源加以整合,有效运用,从生活中挖掘资源,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践行。
时事政治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当学生的思维能力日渐增强,当他们渐渐地会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这个社会的时候,会发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会产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错误认识。教师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插入时事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信任度,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改进评价方式,注入情感教育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局面,忽略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道德教育的主旨,要与学生时刻保持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时时刻刻赋予德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4、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品德)课不是人人都能教的,在基础教育中,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政教育团队。首先,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改革创新,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教师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和水平,形成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第三,教师要努力培养多元广博的文化知识,开拓视野,积极投身于各类教师培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
四、结语
总之,在全社会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在不断地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时俱进、转换观念、更新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天飞.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5.
[2]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3]苏振芳.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30.
[4]高文亭.论思想政治教学加强德育功能的意义和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傅侠,袁勤,成玉贤,孙菊如.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失效的探析[J].科教文汇,2011,(3).
[6]赫清.纳德育教育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之中[J].价值工程,2012,(1).
[7]刘巧丽,李敏.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
[8]周翌.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德育美育,2012,(1).
[9]任桂荣.浅议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J].科技信息,2011,(1).
作者简介:郭晓婷(1988.11-),女,山西代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2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