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体会友善悦己怡人、温暖社会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行善动机,唤醒他们与人为善的道德激情。
3.帮助学生掌握换位思考、友好沟通等友善相处的方法。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
【教学准备】
为本节观摩课制作ppt,完成问卷调查。
【教学过程】
一、思考:什么是友善?
师: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就是友善,然而,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不友善的现象。
(PPT展示不友善的行为:小明从乡下考入省重点高中后,发现曾经引以为豪的物理现在跟不上,很沮丧。一些同学却给他起绰号“物理小王子”,取笑他。)
师:假如你是小明,心情会怎样?大家为什么开他玩笑?如何避免类似情况?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我会觉得自己被欺负,别人对我不友好。我以为应该尊重别人,才会避免这种情况。
生:我会悲观失望,甚至仇视同学。也许大家并没恶意,只是调节气氛,但以后开玩笑还是要考虑对方感受。
师:对,要相互理解尊重,考虑对方感受。那么,怎样才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呢?人和人的气质、性格、习惯虽然不同,但都有同理心。友善待人需要我们用同理心来换位思考。请大家结合自身经历,用下列句式练习“换位思考”。
(PPT展示:当我……,我不希望……,我希望……。那么,他现在……,我应该……。
组内分享,小组代表发言)
生:当我午休时,我不希望别人吵闹,我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那么,他现在伏案小憩,我应该保持安静。
生:当我成绩退步时,我不希望别人在我面前炫耀,我希望有人给我信任和鼓励。那么,朋友这次考得很差,我应该真诚鼓励他,不应在他面前嘚瑟。
师:换位思考让我们将心比心,避免无意中伤害别人。但要注意:友善不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不顾善恶地纵容别人,友善的前提是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二、辨析:什么力量支撑着友善?
师:经常听到行善却遭讹诈的事,人们开始相互提防,不敢行善。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行善呢?
(学生分成甲乙两组,对“‘善有善报’是不是支撑友善的主要力量”这个话题展开微型辩论)
甲1:我方认为“善有善报”是支撑友善的主要力量,善报不仅指物质回报,还包括精神愉悦感;不仅指对个体立竿见影的回报,还指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如果周围人都以怨报德,谁还愿意行善?
乙1:善未必有善报,首先,对人友善是个人善心的自然流露,无需回报;其次,当下行善反遭诈骗者比比皆是,说“善有善报”是自欺欺人。因此,如果以“善报”为动机,友善就变成了交换,变了味儿。
乙2:请问对方二辩,你如何解释埃斯梅拉达给劫持自己的加西莫多送水?如何解释在“碰瓷”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仍有“洛阳火车站一老太突昏迷,郑州小伙紧急施救”这样的善举?
甲2:首先,你讲的不是普遍现象;其次,难道你不承认,善不得善报的现象已经导致“老太太倒了没人扶”的现象频繁发生吗?再次,行善获得善报就是交换吗?帮助是相互的,如果善行得不到回报,就让恶人恶行更加猖獗,使整体风气变坏。我们不是唱高调,说善报不是友善的动机,而是要规范制度,保证善有善报。
甲3:我方认为,善报是支撑友善的主要力量,这不等于把善报作为行善的唯一动机,而是把善报当作与人为善、广结善缘的结果,既包括别人的感谢、社会的认可,也包括自我实现感。“小悦悦事件”反应了人心的冷漠,人心为什么冷漠?就是善行无善报,大家人人自保,不愿行善。
乙3:我方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头上有灿烂的星空,心中有神圣的道德律。“行善”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精神更高贵,灵魂更丰盈。如果以回报为行善动机,一旦事与愿违,就会失望甚至產生仇恨,走向“恶”之路。
师:行善不是利益交换的手段,不是炫耀的方式,只是人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在获得自我愉悦感的同时,使社会更和谐。不求回报,自有回报。但不可否认,善无善报,甚至有恶报的事层出不穷,让人心寒。即使行善者不要回报,接受善举的人应该有一声应答。这就是对友善的鼓励。
(PPT展示故事:公交车上,一个小女孩儿腼腆地站起来给一位伯伯让座,然后小女孩儿靠着座椅站着。但她似乎有了什么心事,几次欲言又止。在她将要下车的那一刻,她碰了碰那位伯伯的胳膊,声音很小,说:“伯伯,您怎么就不说一声‘谢谢’呢?我一直等了3站呢,您连微笑都没给我。为什么?”旁边的人都笑了。唯独那个被让座的人不笑,眼神直直的,无动于衷。)
(学生沉默、沉思)
师:这位伯伯可能是没有觉悟,也可能是不善于表达。很多时候不去表达就会引起误会、猜忌,甚至转化为失落、仇恨,人性中恶的一面就可能滋生。其实友善的言行如同一声温柔的呼唤,需要回应。冷漠只会消磨友善者的美好初衷和道德激情。不要让这个世界心存疑虑,不要让友善者的心变得冰冷和疲惫。颔首致意,微笑并感恩——这是我们能给予友善最起码的回应和支持。
三、行动:如何让友善成为习惯?
(一)友善从微笑开始
师:友善需要表达,需要行动,怎么传递你的友善呢?
生:一个微笑就可以了。
师:对呀!今天台下有几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作为东道主,我们用微笑欢迎他们吧!
(学生离座,向台下挥手微笑)
师:你微笑时有什么感想?
生:发现台下也有很多老师也向我微笑着招手,感觉距离立刻拉近了,不紧张了。
师:对,微笑能消解人们之间的疏远和尴尬,开启彼此的友好关系。微笑是一面旗帜,表达着善意。 (二)友善在有效沟通中传递
(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友善沟通还是很难的。出示调查结果表,展示班级存在的沟通问题。)
师:只要双方都学会沟通,上述矛盾多数可以解決。下面请看情景剧。
(妈妈语气温和的:“儿子,起床了,5∶50了!”
儿子翻个身,没动
妈妈音调上扬8度:“快起床呀!6点了!还不起啊,还上不上学啊?”
儿:“烦不烦啊,一大早就这么吵,我昨天睡得迟,眼睛睁不开,再躺会儿,不吃早饭,不行啊?”
妈:“睡得迟,是你安排不当,你的效率和执行力呢?不吃早饭,我5点半就起来给你做饭,你说不吃就不吃,懂点事儿吧?你还把被子蒙上,起不起床啊?”
儿:我不懂事儿?别人抄作业那是速度快,我自己做,当然慢!你就是看我不顺眼!不愿做饭别做,别冤枉我!
快迟到了,儿子快速穿衣,摔门而去,留下冒着热气的饭和泪流满面的妈妈。)
(分组讨论为什么母子俩会吵得不可开交)
师:这对母子在沟通中涉及到哪些话题?
生:起床、作业、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生活习惯。
师:双方真实的诉求是什么?
生:妈妈要求儿子快起床,儿子想多睡会儿。
师:为什么沟通偏离了诉求,升级为冲突?
生:儿子死抠字眼,没意识到妈妈的诉求背后是怕他迟到,是准备早饭的艰辛,是爱。妈妈死抠字眼,想压倒孩子,于是忽视了儿子自尊、自信等情感需要。
(板书:内容——诉求——情感——关系)
师:一般来说,亲人、熟人关系闹僵,多源于口舌之争。想有效沟通就要控制情绪,透过语言捕捉对方诉求,体会对方情感,要想一想对方是否出于好心,双方到底是什么关系才使对方有这样的诉求。想有效沟通就要先搞好关系,尊重对方情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诉求,不要随意抱怨。关系和情感是沟通的基础。为什么妈妈喊你起床?因为她是你妈妈,她关心你!
请同学们两两组合,从调查所列的五种沟通问题中选一种来进行情境模拟,并从内容、诉求、情感、关系等角度分析之后,换一种方式重新模拟。
(学生活跃起来,两女生主动要求上前表演)
(背景:小兰和小慧是同桌。小兰成绩好,严于律己,被选为班长。小慧成绩下降,父母总是拿她跟小兰比,她看着小兰很别扭。一次,小慧上课听歌,小兰提醒她,小慧觉得对方摆官架子、耍威风。两人吵了起来。
慧:我们是同桌,你成绩那么好,有必要在我面前耍威风吗?
兰:咱们是好同桌,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尽管说,这是好姐妹帮我。
慧有些惭愧:你挺好的,是我父母要求高,老拿我跟你比,我压力大。
兰:我爸妈也总是唠叨,咱们一起努力,成绩进步了,他们就不那么焦虑了。
慧:我不行,自制力差,要不你监督我?
兰:相互监督,我自习课也容易走神。)
师:请大家运用内容、诉求、情感、关系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下,两人是怎样反思调整、言归于好的。
生:她们都没纠缠“官架子”“耍威风”等内容,而是及时控制情绪,分析对方的诉求。慧觉得兰没必要这样做,兰觉得对方的诉求是发泄压力,于是沟通感情,拉近关系,不但和好如初,还立下了同学间互帮互助的约定。
(三)友善在奉献中升华
(PPT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
师:同学们说说“友善”与另外11个主题词的联系?
生:善待亲人则家庭和谐,善待他人则人际关系融洽,善待自然则生态改善。
生:人人友善,则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百业兴旺,国家强盛。
师:友善可以悦己怡人,造福他人,甚至可以温暖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这位老爷爷的善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播放视频《韦思浩:用善念感染身边的人》,学生静静观看,眼中闪着泪花)
师: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不要总抱怨人情冷漠、道德沦丧,任何时代都是善良与邪恶并存,关键是你在哪一边增加了砝码!不要总说有心无力,请记住:只要你心存善念,努力行善,你的生命将更加丰盈,社会将因你而变得更好。
(课堂响起《爱的奉献》歌声)
(收场游戏:分发彩纸,请学生写上关于友善的感悟,一起表达善意,分享感动)
【教学反思】
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当下需求是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重点中学高二理化实验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但竞争激烈,不愿袒露自我,不善沟通,又渴望友善互助。经过调查,我将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并设计了情境模拟、微型辩论等环节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创设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收益是本节课的特色。我充分利用观摩课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微笑在沟通中的奇妙效果;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身经历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在体验中反思感悟。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本节课的目的。我不仅让学生掌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有效沟通的知识,而且通过视频、音乐、活动唤起学生行善的道德热情,通过辩论升华学生行善的动机,通过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友善沟通的行动。
由于这节课过于求深求全,容量较大,导致某些活动不够充分,以后会不断改进。
【张志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读者热线:010-62027830
栏目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1.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体会友善悦己怡人、温暖社会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行善动机,唤醒他们与人为善的道德激情。
3.帮助学生掌握换位思考、友好沟通等友善相处的方法。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
【教学准备】
为本节观摩课制作ppt,完成问卷调查。
【教学过程】
一、思考:什么是友善?
师: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就是友善,然而,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不友善的现象。
(PPT展示不友善的行为:小明从乡下考入省重点高中后,发现曾经引以为豪的物理现在跟不上,很沮丧。一些同学却给他起绰号“物理小王子”,取笑他。)
师:假如你是小明,心情会怎样?大家为什么开他玩笑?如何避免类似情况?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我会觉得自己被欺负,别人对我不友好。我以为应该尊重别人,才会避免这种情况。
生:我会悲观失望,甚至仇视同学。也许大家并没恶意,只是调节气氛,但以后开玩笑还是要考虑对方感受。
师:对,要相互理解尊重,考虑对方感受。那么,怎样才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呢?人和人的气质、性格、习惯虽然不同,但都有同理心。友善待人需要我们用同理心来换位思考。请大家结合自身经历,用下列句式练习“换位思考”。
(PPT展示:当我……,我不希望……,我希望……。那么,他现在……,我应该……。
组内分享,小组代表发言)
生:当我午休时,我不希望别人吵闹,我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那么,他现在伏案小憩,我应该保持安静。
生:当我成绩退步时,我不希望别人在我面前炫耀,我希望有人给我信任和鼓励。那么,朋友这次考得很差,我应该真诚鼓励他,不应在他面前嘚瑟。
师:换位思考让我们将心比心,避免无意中伤害别人。但要注意:友善不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不顾善恶地纵容别人,友善的前提是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二、辨析:什么力量支撑着友善?
师:经常听到行善却遭讹诈的事,人们开始相互提防,不敢行善。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行善呢?
(学生分成甲乙两组,对“‘善有善报’是不是支撑友善的主要力量”这个话题展开微型辩论)
甲1:我方认为“善有善报”是支撑友善的主要力量,善报不仅指物质回报,还包括精神愉悦感;不仅指对个体立竿见影的回报,还指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如果周围人都以怨报德,谁还愿意行善?
乙1:善未必有善报,首先,对人友善是个人善心的自然流露,无需回报;其次,当下行善反遭诈骗者比比皆是,说“善有善报”是自欺欺人。因此,如果以“善报”为动机,友善就变成了交换,变了味儿。
乙2:请问对方二辩,你如何解释埃斯梅拉达给劫持自己的加西莫多送水?如何解释在“碰瓷”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仍有“洛阳火车站一老太突昏迷,郑州小伙紧急施救”这样的善举?
甲2:首先,你讲的不是普遍现象;其次,难道你不承认,善不得善报的现象已经导致“老太太倒了没人扶”的现象频繁发生吗?再次,行善获得善报就是交换吗?帮助是相互的,如果善行得不到回报,就让恶人恶行更加猖獗,使整体风气变坏。我们不是唱高调,说善报不是友善的动机,而是要规范制度,保证善有善报。
甲3:我方认为,善报是支撑友善的主要力量,这不等于把善报作为行善的唯一动机,而是把善报当作与人为善、广结善缘的结果,既包括别人的感谢、社会的认可,也包括自我实现感。“小悦悦事件”反应了人心的冷漠,人心为什么冷漠?就是善行无善报,大家人人自保,不愿行善。
乙3:我方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头上有灿烂的星空,心中有神圣的道德律。“行善”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精神更高贵,灵魂更丰盈。如果以回报为行善动机,一旦事与愿违,就会失望甚至產生仇恨,走向“恶”之路。
师:行善不是利益交换的手段,不是炫耀的方式,只是人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在获得自我愉悦感的同时,使社会更和谐。不求回报,自有回报。但不可否认,善无善报,甚至有恶报的事层出不穷,让人心寒。即使行善者不要回报,接受善举的人应该有一声应答。这就是对友善的鼓励。
(PPT展示故事:公交车上,一个小女孩儿腼腆地站起来给一位伯伯让座,然后小女孩儿靠着座椅站着。但她似乎有了什么心事,几次欲言又止。在她将要下车的那一刻,她碰了碰那位伯伯的胳膊,声音很小,说:“伯伯,您怎么就不说一声‘谢谢’呢?我一直等了3站呢,您连微笑都没给我。为什么?”旁边的人都笑了。唯独那个被让座的人不笑,眼神直直的,无动于衷。)
(学生沉默、沉思)
师:这位伯伯可能是没有觉悟,也可能是不善于表达。很多时候不去表达就会引起误会、猜忌,甚至转化为失落、仇恨,人性中恶的一面就可能滋生。其实友善的言行如同一声温柔的呼唤,需要回应。冷漠只会消磨友善者的美好初衷和道德激情。不要让这个世界心存疑虑,不要让友善者的心变得冰冷和疲惫。颔首致意,微笑并感恩——这是我们能给予友善最起码的回应和支持。
三、行动:如何让友善成为习惯?
(一)友善从微笑开始
师:友善需要表达,需要行动,怎么传递你的友善呢?
生:一个微笑就可以了。
师:对呀!今天台下有几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作为东道主,我们用微笑欢迎他们吧!
(学生离座,向台下挥手微笑)
师:你微笑时有什么感想?
生:发现台下也有很多老师也向我微笑着招手,感觉距离立刻拉近了,不紧张了。
师:对,微笑能消解人们之间的疏远和尴尬,开启彼此的友好关系。微笑是一面旗帜,表达着善意。 (二)友善在有效沟通中传递
(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友善沟通还是很难的。出示调查结果表,展示班级存在的沟通问题。)
师:只要双方都学会沟通,上述矛盾多数可以解決。下面请看情景剧。
(妈妈语气温和的:“儿子,起床了,5∶50了!”
儿子翻个身,没动
妈妈音调上扬8度:“快起床呀!6点了!还不起啊,还上不上学啊?”
儿:“烦不烦啊,一大早就这么吵,我昨天睡得迟,眼睛睁不开,再躺会儿,不吃早饭,不行啊?”
妈:“睡得迟,是你安排不当,你的效率和执行力呢?不吃早饭,我5点半就起来给你做饭,你说不吃就不吃,懂点事儿吧?你还把被子蒙上,起不起床啊?”
儿:我不懂事儿?别人抄作业那是速度快,我自己做,当然慢!你就是看我不顺眼!不愿做饭别做,别冤枉我!
快迟到了,儿子快速穿衣,摔门而去,留下冒着热气的饭和泪流满面的妈妈。)
(分组讨论为什么母子俩会吵得不可开交)
师:这对母子在沟通中涉及到哪些话题?
生:起床、作业、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生活习惯。
师:双方真实的诉求是什么?
生:妈妈要求儿子快起床,儿子想多睡会儿。
师:为什么沟通偏离了诉求,升级为冲突?
生:儿子死抠字眼,没意识到妈妈的诉求背后是怕他迟到,是准备早饭的艰辛,是爱。妈妈死抠字眼,想压倒孩子,于是忽视了儿子自尊、自信等情感需要。
(板书:内容——诉求——情感——关系)
师:一般来说,亲人、熟人关系闹僵,多源于口舌之争。想有效沟通就要控制情绪,透过语言捕捉对方诉求,体会对方情感,要想一想对方是否出于好心,双方到底是什么关系才使对方有这样的诉求。想有效沟通就要先搞好关系,尊重对方情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诉求,不要随意抱怨。关系和情感是沟通的基础。为什么妈妈喊你起床?因为她是你妈妈,她关心你!
请同学们两两组合,从调查所列的五种沟通问题中选一种来进行情境模拟,并从内容、诉求、情感、关系等角度分析之后,换一种方式重新模拟。
(学生活跃起来,两女生主动要求上前表演)
(背景:小兰和小慧是同桌。小兰成绩好,严于律己,被选为班长。小慧成绩下降,父母总是拿她跟小兰比,她看着小兰很别扭。一次,小慧上课听歌,小兰提醒她,小慧觉得对方摆官架子、耍威风。两人吵了起来。
慧:我们是同桌,你成绩那么好,有必要在我面前耍威风吗?
兰:咱们是好同桌,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尽管说,这是好姐妹帮我。
慧有些惭愧:你挺好的,是我父母要求高,老拿我跟你比,我压力大。
兰:我爸妈也总是唠叨,咱们一起努力,成绩进步了,他们就不那么焦虑了。
慧:我不行,自制力差,要不你监督我?
兰:相互监督,我自习课也容易走神。)
师:请大家运用内容、诉求、情感、关系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下,两人是怎样反思调整、言归于好的。
生:她们都没纠缠“官架子”“耍威风”等内容,而是及时控制情绪,分析对方的诉求。慧觉得兰没必要这样做,兰觉得对方的诉求是发泄压力,于是沟通感情,拉近关系,不但和好如初,还立下了同学间互帮互助的约定。
(三)友善在奉献中升华
(PPT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
师:同学们说说“友善”与另外11个主题词的联系?
生:善待亲人则家庭和谐,善待他人则人际关系融洽,善待自然则生态改善。
生:人人友善,则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百业兴旺,国家强盛。
师:友善可以悦己怡人,造福他人,甚至可以温暖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这位老爷爷的善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播放视频《韦思浩:用善念感染身边的人》,学生静静观看,眼中闪着泪花)
师: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不要总抱怨人情冷漠、道德沦丧,任何时代都是善良与邪恶并存,关键是你在哪一边增加了砝码!不要总说有心无力,请记住:只要你心存善念,努力行善,你的生命将更加丰盈,社会将因你而变得更好。
(课堂响起《爱的奉献》歌声)
(收场游戏:分发彩纸,请学生写上关于友善的感悟,一起表达善意,分享感动)
【教学反思】
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当下需求是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重点中学高二理化实验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但竞争激烈,不愿袒露自我,不善沟通,又渴望友善互助。经过调查,我将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并设计了情境模拟、微型辩论等环节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创设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收益是本节课的特色。我充分利用观摩课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微笑在沟通中的奇妙效果;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身经历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在体验中反思感悟。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本节课的目的。我不仅让学生掌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有效沟通的知识,而且通过视频、音乐、活动唤起学生行善的道德热情,通过辩论升华学生行善的动机,通过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友善沟通的行动。
由于这节课过于求深求全,容量较大,导致某些活动不够充分,以后会不断改进。
【张志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读者热线:010-62027830
栏目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