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n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学科中,最有趣、实用的学科尚属生物。它與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同时又揭示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长规律。现代科技在社会中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广泛的运用生物技术。学生对生物图的理解与把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尤为重要,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学习。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学生一定要具有良好的读图和识图的能力。因此,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尤其注意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章以“生物教学中读图识图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在生物教学中的读图能力和识图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以供大家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生物;生物教学;读图识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1 引言
  生物是初中生的重要科目且是必考的科目,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呢?笔者发现,在生物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具有较好的读图识图能力的话,往往能够很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读图与识图能力的重要性,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但是效果却并非十分显著。为此,如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去培养学生的生物读图与识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 生物教学中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1巧寻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识图
  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学习中看图、识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发现一些生物图本身具有一定的识图规律,例如180 度旋转,镜像对称等。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图,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这些识图规律。镜像对称就是学生在看图过程中经常忽视的问题。例如在描述人体解剖图时,学生的对面将图放置的话,那么图中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就与人体器官的真实分布呈镜像对称:学生看到肝脏在左侧,在人体中实际是在右侧;学生看到心脏在右侧,在人体中其实是在左侧。
  因此,学生在解读人体解剖图时,笔者一般要求他们将图贴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对照,只有当学生对人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面对面进行识图,学生才能掌握镜像对称的读图规律。此外,显微镜下的图片与实际标本是呈左右、上下倒置的,因此,为了得到真实的标本图像,显微镜下的图像平面旋转 180 度后。一般在生物考试中,题目中经常会出现显微镜下图像移动的问题:显微镜下,图像偏右下方,如何将其移到中央?通过显微镜看到的图像偏右下方,实际上偏左上方才是标本图像位置,所以说标本往右下方移动,图像那么久移动到中央。
  因此,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看图规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提升教学效果。笔者总结出此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如果通过显微镜看到图像偏向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移动标本,图像就会移动到显微镜中央。
  2.2积极探索,挖掘图中隐含条件
  在进行生物教学时,笔者发现一些隐含条件往往隐藏在一些生物图中,这些条件极有可能是解题的关键点,所以读图时一定要挖掘出隐含条件。例如,在苏科版生物七上“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时,笔者在学生面前展示不同的生态系统,然后让学生找出图中生态系统所包含的成分。
  从教材之中,我们了解到: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了生态系统;生物成分则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分解者则指一些微生物,而消费者指的是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虽然肉眼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能够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因此,无论是生物成分还是非生物成分,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学生在看图的时候,忽视图中的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往往只注重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一般不直接体现在图中,而都是作为隐含条件存在的。
  因此,在看图的时候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看图的时候,应该善于挖掘图中的隐含信息,不应只注重图中的表面信息,还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图中的信息,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3利用模型,提升学生感性认识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人的认识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流程。很多图都较为复杂,尤其是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学生刚开始接触了解时,很难全部掌握图中所涵盖的信息。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把为繁琐的转化成简单的,为了给学生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可以学会使用一些模型和道具。当学生能够较为熟悉的掌握知识之后,再引导学生观看抽象的生物图,使学生的读图能力逐步提升,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时,因为教材中的血液循环图过于抽象化,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看图,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难以理解。为此,笔者特意通过实验演示,运用血液循环的教学模型,让学生大致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整个流程,对血液循环有了直观和深刻的了解。此时,笔者结合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观看血液循环图,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整个过程,不仅读懂了血液循环图,而且还加深了印象,教学效果也会大大的提升。
  3 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读图与识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学好生物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事情,需要教师将其融合到日常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充分意识到这种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去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实施与践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物读图与识图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为更好地学习生物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春亚.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J].生物教学,2003,Z2.
  [2] 袁玲.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插图教学与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 王守山.初中生物识图作答题集锦[J].中学生物教学,2007,10.
  [4] 唐跃芳,王修培.浅谈初中生物学中的识图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2,11.
其他文献
2012年4月20日,创业板退市制度正式出台,并与5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伴随着退市风险的逼近,创业板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自从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大幕正式拉开,创业板市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一定的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之外,还应具备哪些教学能力呢?  一、深钻教材、体察学情的能力  深入钻研教材,首先要具有现代课程观和一定的语文素养,这是深钻教材的前提。教材中,选文是教材的血肉,结构是教材的骨架,核心价值观是教材的灵魂。体现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思路和编写特色。教师要瞻前顾后,清晰了解教材设计的序列性和阶段性;左顾右盼,充分认识教材各
期刊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他举例说,比如屋漏,西方人的处置态度是实用的,中国人的态度是审美的,印度人的态度是虚无的.梁先生所论确乎有道理.屋漏,西方人的
期刊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始终秉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一定之规,单一强调课堂上读书的重要性,将文本树立为不可逾越的“丰碑”:意从书中来,情从书中来,道亦从书中来。课堂中入耳皆是书声琅琅,教学中片面追求文本的朗读和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进而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基于统编教材立德树人、双线组元、三位一体的编写特点,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从容表达,如何陪伴学生在课堂中展
期刊
据《2017全球教育报告》来自汇丰银行的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各地区平均教育方面的支出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国父母对于下一代孩子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更是排名全球第五。同时借助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化在线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产业发展中的佼佼者。在线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行业在时间、空间方面对学员的禁锢,学员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接受教育的时间安排,能够通过视频、音频的方式获取教育服务。也正是在线教育广阔
【分类号】G632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学得到的效果一方面体现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结构上,另一方面呢也和学生是否能够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使得他们学习能力长远发展效果上。同样的,数学是基础性学科,义务教育必不可少,数学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将结构化知识教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视的是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开拓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