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职业,已经实现了我儿时梦想”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647403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线防疫工作者谢文雅

  6月24日,伴随着广州荔湾芳村片区解封,不少居民高兴地走出家门。7次核酸检测和27天的封控生活后,坐地铁、喝奶茶、拿快递这样的小事,如今都显得格外幸福。
  对于谢文雅而言,一直绷紧着的神经,现在也终于得到了一些平复。
  谢文雅是荔湾区海龙街道党建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不久前,在荔湾区大规模核酸筛查的现场,她全身湿透、护目镜起雾、埋头扫码登记的样子被人拍下、发到网上。
  照片被网友看到后,不少人心疼留言,“辛苦了”“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强度。工作人员多多保重,大家请记得多多配合”……
  疫情前,谢文雅也是一个梦想拥有六块腹肌、爱好撸铁和画画的年轻女孩。疫情后,突然被责任推向一線,一些以前觉得“遥远的”“陌生的”,现在都“扑面而来”。她表示,“开始确实有些紧张,没想到自己能做这些事。”

72小时


  手机里的20多个微信群不断闪烁,记不清打了多少个电话,5月26日,谢文雅一大早从家里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其实已经做好了“连续上班”的心理准备。
  疫情有了“抬头”的态势,这一天,荔湾区发布了《广州市荔湾区关于开展全区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的通告》,要求两日内完成全区全员核酸检测。而海龙街道9.5平方公里的面积,常住人口却达到8万以上,检测任务十分艰巨。
  谢文雅与社区党建负责人进行了沟通,此时的工作千头万绪,“一要搞好宣传鼓动、二要科学安排人员、三要合理分配物资、四要规范取样流程……”
  另一边,办公室的电话没有停过,“有咨询打疫苗的村民,有询问核酸检测的工人,有询问怎么做志愿者的,还有急着开党组织关系证明的……”海量工作同步展开,无数待办事项牵扯着她的神经。
  到了中午,工作群里已经收到了“上一线”的通知,胡乱扒了两口饭,谢文雅赶往龙溪核酸检测点。电话还在车上、路边、棚下继续着……
  接受完一个“严肃”且“急迫”的培训,谢文雅马上被安排“上岗”。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穿上医用防护服,第一次参与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而她的职责,是与现场的专业医务人员配合,核实取样对象的信息,将样本与取样对象信息二维码关联,提醒取样对象洗手消毒,引导取样对象注册形成二维码等等。
  现场已经有大量居民开始排队,开始的几小时,由于访问量过大导致登记系统崩溃,包括谢文雅在内的工作人员只能手写录入居民信息——1人、2人、3人、4人……面对接踵而至的居民、绵延不绝的队伍,她每隔一段时间就询问排队者等候的时长,5小时、2小时、30分钟、10分钟……
  埋头苦干时,根本顾不得自己已是全身湿透、护目镜起雾、体力透支,唯一的想法是“加快速度。”她把自己“铆”在了取样台前,直到晚上7点第一次去洗手间时,才注意到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自己早已大汗淋漓。
  短暂调整休息后,谢文雅穿上防护服,再次投入工作,这次取样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人海中的她,是无数工作人员之一,忙忙碌碌看不清的面孔。同事手机里的她,防护服背后的“雅”字,让她知道这个埋头苦干的人“竟是自己”。
  回到办公室时,已是次日凌晨4点27分。同事们手表、口罩、工作牌都没来得及摘,就已经困倒在椅子上,有的人手里还攥着鼠标。而一个多小时后的6点,他们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她把自己“铆”在了取样台前,直到晚上7点第一次去洗手间时,才注意到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自己早已大汗淋漓。

  连续三天几乎没有休息的连续上班,成为她一生难忘的72小时。

27天


  5月29日,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分级分类防控工作的通告(第13号)”,对荔湾区的海龙街、白鹤洞街等地实施封控管理。从这一天算起,到6月24日芳村片区解封,历时27天。
  这27天,对于不少居民而言,是“运动、养生、看书、玩手机”和“时间多过休年假”;对于谢文雅而言,却是“近一个月吃住在单位”和“随时随地的工作”。
  回忆起来,谢文雅表示,其实“有焦虑的时刻。”街道总能接到民众各式各样的“无助来电”,“人们诉说着自己不能回家、不能上班、不能送孩子参加高考的苦恼;企业诉说着不能复工、不能复产的急迫;村民诉说着租户在区域外回不来,想请人去接的迫切……”一些问题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解决时,谢文雅会感到很焦虑和抱歉,只能不断地解释和安慰。
  但她觉得,更多时候,她其实也是那个“被治愈”和“被安慰”的人——有企业注意到工作人员满身是汗,自掏腰包送来整车的冷库用冰,风扇吹出来的热风带上了清凉;有居民在家煮凉茶、煲糖水送往检测点,想向做小吃的老板购买一次性碗,但老板拒不收钱,“知道你们是去慰问一线工作人员,我不要钱”……
  6月恰逢高考,高考考生多集中于学校统一复习备考,但街道内还有62名考生因疫情原因只能居家复习,倍感压力。考试前,谢文雅和同事们通过电话逐一跟考生确认情况,“准考证有办法打印么?去考点的车安排好了么?健康码、身份证记得带齐。”
  这62名居家复习备考的考生,考试时将由固定的62位出租车司机一对一专车护航,送往考场。前一天,街道就已经对司机们的出行路线进行了“排练”,确保“万无一失”,谢文雅还写了信息发送给考生,“十载寒窗破万卷,明朝考场笔有神。他日身赴琼林宴,春风得意跃龙门。”
  考试当天,谢文雅和同事们5点起床,6点分别前往各个卡点待命。他们做了很多准备——“电瓶已充满、油箱已加满,随时为街道辖区内的考生学子提供服务。”   考生们陆续回复信息,“定当全力以赴、取得佳绩,为国家贡献力量。”“感谢党的温暖、感谢街道的大力支持,將来我也要成为你们的一员。”27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很细、很杂,但他们的付出都被居民看在眼里。这些回应,也让谢文雅和同事们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很值得。”

从“看见”到“成为”


  5年军旅生涯,谢文雅把最懵懂的青春留给了那一抹国防绿;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让她对“观察”和“记录”产生热情。疫情期间,她也在工作时做了许多“一手记录”,多篇文章得到媒体刊发。
  很多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现场的一对志愿者夫妇,“有天晚上我在增滘那里的检测点”,赶上龙舟水、大暴雨,晚上9点多,已经没有什么人来检测了,就剩一对夫妻,两个人都在那里做志愿者。
  谢文雅说,“没什么人了,你们先回呗,剩下我一个人可以搞定”。但夫妻俩却笑着拒绝了,“没事,我们就喜欢就做这个,觉得开心。”
  比如一位“不吃不喝”的医务工作者。为了节省时间,她穿着成人纸尿裤来到检测现场,连续取样超过14小时,一直不曾进食或饮水。
  在和这名医务工作者交流的时候,谢文雅得知,“她其实也是人生中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
  还有不少老人、行动不便和身患重疾者,无法前往检测点。5月29日,检测点的核酸检测工作已经持续了一天,接近尾声时,需要几位医务工作者对这些不便前往检测点的居民进行上门检测。
  谢文雅记得,“那天,下着很大的雨,有两个医生主动说‘那我俩去吧’。”城中村交通不便,于是就由街道的一个小伙子,骑着电动车,带着两名医生,“一出发便已是雷电交加”。
  电瓶车开到村口无法进入,街道的小伙子就带上医生步行前往,爬上八楼九楼,陆陆续续检测完了19户20名困难群众后,回到检测点,几个人都已经被雨水浇透。“脱掉防护服,医生开始豪饮能量水。”
  一个月时间,7次全员核酸检测,千头万绪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而对于谢文雅而言,她也从“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参与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时的紧张,变得更加熟练、坚定,“以前确实没有想到,我也可以做这个事情。”

-同题问答-


  Q:你怎么看待自己目前的职业和职业未来的发展?
  A: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再从事其他工作,不论何种情况,我都坚信自己要在职业中不断成长,也能够成就他人。现在我的这个职业,其实已经实现了我儿时梦想。谈到未来的发展,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位我们街道的工作人员,十几年如一日踏实工作、乐于奉献的党员——梁忠恕。疫情期间,他上车能开大巴转运隔离居民、下车能穿防护服进行核酸检测。他的那份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让我感动,不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社区村口,认识很久或是刚刚认识的群众,都会向他表示感谢,作为送药送菜上门、修水管修电路等等服务保障的答谢。作为一名被表彰为“区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他就是在我身边的,我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Q:你的梦想是什么?现在实现了吗?
  A:不同的人生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梦想。高中时期,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军人,很幸运,我已经实现了!退役之后,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算是部分实现了吧,2013年我在《湖北日报》实习了一年时间。在人社局机关工作,我发现规律的“打卡”版工作也挺适合我,彼时仿佛已经没有了梦想。经历过疫情的考验,如今我的梦想又回到了儿时的阶段,就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人。
  Q:工作之外,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A:运动、撸铁,还有普拉提、画国画与油画。
  Q:你看过《觉醒年代》吗?最喜欢里面哪个人物?
  A:暂时还没看,准备战疫胜利后认真观看。对于那段历史,我还是了解一些。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系统地回顾了我们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峥嵘岁月。有一句话出自周恩来总理,彼时周总理笑对赫鲁晓夫的刁难,留下了“我们都背叛了各自的阶级”这句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铿锵语句。我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陈独秀,他在那个“万马齐喑”的黑暗年代背叛了家庭的出身,选择了觉醒进而追求光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也是我们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Q:请分享最近看的一本书/剧集/电影/一首歌,说说你感到印象深刻的点。
  A:疫情暴发前主要是在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包括党史在内。倘若让我分享的话,我会推荐张炜所著的《历史的温度(1-5)》。这套丛书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并采取辩证、系统的思维方式进行解读。最让人信服的是,作者不是用今天的价值取向与评判标准来剖析历史上的人与事,而是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时期,立足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还原史实,进而探索彼时彼刻人物是如何推动事态的发展并最终产生历史的影响。
  Q:请设想一下10年后的自己。
  A:希望是拥有6块腹肌并且腹有诗书的独立女性。
其他文献
《鸡血打多了会中毒》“可是如果人们天性乐观,那就需要一些训练来调动足够的负面思维去抵消过于乐观的坏处。 ”  @A.M.:多做事少看鸡汤,就算真的存在有用的鸡汤,那也是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lily:像我这种天性悲观的人,遇到什么事情下意识先想到不好的方面,还是乐观的鸡汤更好喝些,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该悲观还悲观,嗯,活出了自我,总感觉自己是被自己呕死的……  @圣罗兰: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这次是换一个视角,去看美国人所拥有的一些东西。这组照片,也只是很小的一个面,一个相对特殊的人群。  虽然不能完全代表美国,但从中可以折射美国的一些问题。  Christo 21岁
作为许多人眼中“垮掉的一代”,我们与父辈并无太大差异。譬如结婚,世界观、爱情观、人生观的互相契合,你们叫门当户对,我们叫三观吻合。  凌晨三点,蘑菇一岁的儿子已经睡得很甜。她小心翼翼地从枕头底下翻出手机,打开微信,给损友和闺密发去夜半“温馨”提醒:“这是一条善意的群发,想必你们也习惯了,三点了,起来尿尿吧!—红领巾。”看到一些人被自己的微信震醒,蘑菇乐不可支。一位被她吵醒的男生声泪俱下地跟我控诉她
看起来再触手可及的数字,对于职场小白来说,也是奢求。面对参差不齐的租房市场,满心惶惶。  当二线省会城市两室一厅80平米的单元学区房以2000块/月租出去时,北京的一间8平米的小小次卧就已经远远甩过了这个数字。而我,逃离了灰蒙蒙的帝都天空,在紫荆花开的3月末终于住进了广州一间有着大阳台、封闭小区管理、离地铁口步行5分钟的三居室中的一间小卧。  这,是我奔波了一周,刷遍999 豆瓣帖,畅聊3家长租公
近年来,理财观念不断被提及,市面上也有不少理财课程鼓励大家試着进入股票、基金和保险的“大盘”中。  但始终还是有这样一支“生力军”,他们坚定存钱,不愿意在数字利率、曲线走势上费工夫。  在他们看来,管住自己花钱的欲望,比起所谓“理财生财”的话语可靠得多。两个月买了51只基金  许飞有时感叹,把自己乱买的那些基金卖掉,心里舒服多了。  近一两个月,许飞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经常会看见“牛市来了”这类消息,
在2020年年末一场足以改变国内PD-1格局的医保谈判中,一家重仓信达的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试图打探恒瑞的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是否谈成的消息。  信达作为当年唯一一家进入医保覆盖范围的PD-1药物,一时风头无两,2020年的销售额高达22亿,比起上一年的10亿销售额,涨幅超过了100%。  2020年10月,素有“恒瑞出征,寸草不生”之称的恒瑞 ,在医保谈判开启前两个月,直接将自家的
多数时候,黑客所从事的行为是破坏性的、反社会的,但白帽子恰恰是自发制约黑客的一群人。但他们一直游走在法律的灰色边缘,虽然给自己加了白帽子的光辉,但黑白本相间,除了天知地知己知外,谁又道得清说得白?  10月24日的GeekPwn大会(极棒)上,一个个“黑客”向观众们展示他们如何让插座发微博、用鼻子解锁手机指纹密码等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场景。  说起“黑客”二字,大多数人会想起的应该是制造“熊猫烧香”“
第一次看到《百岁人生》这个书名时,你可能会误以为这是本养生保健书,但这完全是误解。两位作者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都是伦敦商学院的教授,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上有着独具一格的见识,因此本书一经出版,便成为了亚马逊全网最畅销书籍之一,被众多权威媒体反复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讨论的其实是人生规划。这种书并不少见,为什么它还这么受重视呢?因为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你连自己能活多久都不确
不论你是不是网络重度使用者,你的生活在方方面面都已经被评论平台渗透了,从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消费,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化的判断过程,一个快捷的消费模式,但同时,也多多少少裹挟了我们的思考方式,让我们离开它们便无所适从。亚马逊  网络上最早从事电商的公司之一,开始只销售书籍,现在几乎能让消费者找到所需的所有产品,也成了国人海淘的首选。如今已开通美、德、法、英等多个海外站点的直邮中国服
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是在电视和书本上被看见,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所谓新科技应用进入我们的生活。前不久。浙江金华孝顺镇中心小学引进的一款名为赋思头环的设备,就是这些零碎的科技产品当中的一员。不过,到底是新科技产品,还是旧科技新产品,值得一问。  这款头环被戴在了小学生的头上,用于监测孩子的听课注意力,并将相关数据形成分数发送给家长,引发了不少质疑和批评,目前学校方面已暂停使用。产品提供商浙江强脑科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