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学科,面对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创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教育者广泛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魔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为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提升教学有效性。文章就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在分析科学魔术的应用效应基础上,提出合理措施并灵活运用到实处,将抽象内容转变为动态、具体的内容,以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思维能力;科学魔术
当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结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素质能力,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设计类型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但是,在很多小学科学实践教学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受传统理念影响,学科素养培养目标践行难度较大,因此将科学魔术引入其中显得十分关键。科学魔术能够将抽象内容转变为具体内容,静态内容动态化,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高效学习科学知识,促使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概述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阻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观念时代性不足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不高的一个主要问题,即教育者自身观念滞后,时代性缺失,未能紧跟时代引入新理念和新方法,加之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偏低。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多数师生仅仅将科学课看作一门辅助课,相较于语、数、外等学科占据地位不高,自然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部分教师科学素养不高,教学活动更多的是遵循教材和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长此以往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极大地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从而背离预期目标。
2.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高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很多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未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仅仅是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和原理,或是由于实验器材限制,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观察。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情况亟待改善。
3.教学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多数的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考试是主要评价方式。迫于考试压力,学生更多的是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自主性不高,難以切身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伴随新课程改革深化,教材内容有所变化,评价方式却并未紧跟教学方式变化而变化,致使师生关注点皆在学习成绩上,关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还有很多家长将考试成绩看得过重,过分追求高分数,在无形中带给学生较大的压力,难以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阻碍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展开。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魔术的应用途径
针对我国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相关教育人士要进一步转变理念,选择合理有效的措施将科学魔术践行到教学全过程中,构建高效的课堂,切实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科学魔术实验,以兴趣引导课堂
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应用科学魔术,加深学生对科学魔术的认知和理解,明确其对学习效果的积极作用,并合理组织科学魔术实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导入课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烈,但是认知水平不足以解答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创设科学魔术场景,通过新奇、生动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投入其中。如在“物质的变化”学习中,选择将“神秘信件”的科学魔术导入课堂:通过浸湿淀粉并在白纸上写字,充分晾干后,发现白纸上没有字迹。为了探究具体原理,可以将纸张拿出来,喷洒碘液在白纸上,可见蓝色字迹逐渐漂浮出来,这时学生会既兴奋又惊讶,自然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要把握设计,进行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理解科学知识。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创设生动、形象、趣味的课堂情境,课堂导入环节更具趣味性,能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全面发展,为后续的科学知识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科学魔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师生密切互动交流,对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2.加强科学魔术实验,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迎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在师生交互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内化学生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故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科学魔术实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来巩固所学知识,感受科学魔术的魅力所在,完善知识结构。
诸如,“我们周围的材料”相关内容教学中,笔者以“它们吸水吗”组织科学魔术实验,并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会变色的花朵”“小花开了”等实验,讲解具体的实验步骤和要求。笔者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明确各小组任务并分别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学生不超过5人,分别配备装有2/3体积水的透明水槽、一朵纸巾制作的白花和4张不同颜色的纸。在“小花开了”实验中,学生将四张颜色各异的纸张折叠成尚未盛开的花的形状,然后置于水槽中,花瓣很快就开了。然后进行“会变色的花朵”科学魔术实验,笔者结合学生喜好选择颜色,将颜料加入水槽中获得有颜色的水,然后将白花花柄插入水槽中,观察花朵颜色变化情况,直到花朵颜色完全变化。最后,笔者进行提问,各个小组学生共同讨论科学魔术实验的原理所在。
通过学生分组学习方式,有助于赋予科学魔术实验别样的趣味性特点,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参与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认知水平,丰富动手经验。在科学魔术实验过程中,能够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理解科学思想,逐渐掌握合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联系实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科学知识点众多,部分科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仅仅是让学生在题海中巩固知识,致使学生接受度不高。将科学魔术试验引入课后实验中,联系实际生活,能够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科学现象。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必将回归生活,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用于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可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有效性。诸如,在沉浮相关知识教学中,可以表演沉浮子魔术:大力挤压矿泉水瓶子,笔盖做成的沉浮子会从水面下降到底部,松开手,沉浮子又浮到水面上。由于这一实验用具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可以将其布置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选择不同材料制作沉浮子,并结合单元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联系实际生活,通过设计此类趣味又神奇的科学魔术实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其中去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在家中表演科学魔术,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体验作为魔术师的乐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是一些难度较大的科学魔术,家长可以适当地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完成,转变成亲子活动。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乐趣,以及同父母合作的快乐,加深亲子感情,实现共同进步。因此,将科学魔术作为课后作业布置,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科学魔术,遵循科学性原则和课程标准,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借助魔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感受科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并赋予后续学习持久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思维能力;科学魔术
当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结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素质能力,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设计类型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但是,在很多小学科学实践教学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受传统理念影响,学科素养培养目标践行难度较大,因此将科学魔术引入其中显得十分关键。科学魔术能够将抽象内容转变为具体内容,静态内容动态化,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高效学习科学知识,促使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概述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阻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观念时代性不足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不高的一个主要问题,即教育者自身观念滞后,时代性缺失,未能紧跟时代引入新理念和新方法,加之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偏低。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多数师生仅仅将科学课看作一门辅助课,相较于语、数、外等学科占据地位不高,自然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部分教师科学素养不高,教学活动更多的是遵循教材和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长此以往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极大地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从而背离预期目标。
2.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高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很多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未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仅仅是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和原理,或是由于实验器材限制,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观察。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情况亟待改善。
3.教学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多数的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考试是主要评价方式。迫于考试压力,学生更多的是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自主性不高,難以切身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伴随新课程改革深化,教材内容有所变化,评价方式却并未紧跟教学方式变化而变化,致使师生关注点皆在学习成绩上,关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还有很多家长将考试成绩看得过重,过分追求高分数,在无形中带给学生较大的压力,难以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阻碍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展开。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魔术的应用途径
针对我国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相关教育人士要进一步转变理念,选择合理有效的措施将科学魔术践行到教学全过程中,构建高效的课堂,切实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科学魔术实验,以兴趣引导课堂
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应用科学魔术,加深学生对科学魔术的认知和理解,明确其对学习效果的积极作用,并合理组织科学魔术实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导入课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烈,但是认知水平不足以解答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创设科学魔术场景,通过新奇、生动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投入其中。如在“物质的变化”学习中,选择将“神秘信件”的科学魔术导入课堂:通过浸湿淀粉并在白纸上写字,充分晾干后,发现白纸上没有字迹。为了探究具体原理,可以将纸张拿出来,喷洒碘液在白纸上,可见蓝色字迹逐渐漂浮出来,这时学生会既兴奋又惊讶,自然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要把握设计,进行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理解科学知识。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创设生动、形象、趣味的课堂情境,课堂导入环节更具趣味性,能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全面发展,为后续的科学知识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科学魔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师生密切互动交流,对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2.加强科学魔术实验,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迎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在师生交互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内化学生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故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科学魔术实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来巩固所学知识,感受科学魔术的魅力所在,完善知识结构。
诸如,“我们周围的材料”相关内容教学中,笔者以“它们吸水吗”组织科学魔术实验,并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会变色的花朵”“小花开了”等实验,讲解具体的实验步骤和要求。笔者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明确各小组任务并分别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学生不超过5人,分别配备装有2/3体积水的透明水槽、一朵纸巾制作的白花和4张不同颜色的纸。在“小花开了”实验中,学生将四张颜色各异的纸张折叠成尚未盛开的花的形状,然后置于水槽中,花瓣很快就开了。然后进行“会变色的花朵”科学魔术实验,笔者结合学生喜好选择颜色,将颜料加入水槽中获得有颜色的水,然后将白花花柄插入水槽中,观察花朵颜色变化情况,直到花朵颜色完全变化。最后,笔者进行提问,各个小组学生共同讨论科学魔术实验的原理所在。
通过学生分组学习方式,有助于赋予科学魔术实验别样的趣味性特点,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参与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认知水平,丰富动手经验。在科学魔术实验过程中,能够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理解科学思想,逐渐掌握合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联系实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科学知识点众多,部分科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仅仅是让学生在题海中巩固知识,致使学生接受度不高。将科学魔术试验引入课后实验中,联系实际生活,能够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科学现象。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必将回归生活,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用于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可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有效性。诸如,在沉浮相关知识教学中,可以表演沉浮子魔术:大力挤压矿泉水瓶子,笔盖做成的沉浮子会从水面下降到底部,松开手,沉浮子又浮到水面上。由于这一实验用具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可以将其布置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选择不同材料制作沉浮子,并结合单元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联系实际生活,通过设计此类趣味又神奇的科学魔术实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其中去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在家中表演科学魔术,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体验作为魔术师的乐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是一些难度较大的科学魔术,家长可以适当地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完成,转变成亲子活动。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乐趣,以及同父母合作的快乐,加深亲子感情,实现共同进步。因此,将科学魔术作为课后作业布置,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科学魔术,遵循科学性原则和课程标准,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借助魔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感受科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并赋予后续学习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