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改的初衷。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精心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教学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改的初衷。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必须对现有的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精心改革。那么,如何实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的教学呢?笔者结合本校的语文“预学案”教学实际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一、什么是“预学案”及“预学案”教学
“预学案”即由师生共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设计方案。包括“预案”和“学案”两部分。“预案”即预学方案,包含对将要学习内容的预备和预习;“学案”即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方案;两部分的编写可以有机融合。
“预学案”教学是基于“预学案”的师生共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
“预学案”教学的提出源于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预学案”教学改革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践行,就是把教学的重心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变至研究学生的“学”,即“以学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预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预学案”的编写首先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预学案”内容。
2、探究性原则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在设计“预学案”时,喜欢把自己备课时的疑问编写进去,让学生“帮助”我答疑解惑,慢慢地,我发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3、梯度性原则
“预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因此在编写上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从简单的字词、作者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一步步深入到课文中心,把握主旨,力求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预学案”教学的设计模式
“预学案”的设计应该依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者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其基本框架如下:
1)、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寫法;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2)、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细致观察和抓住特点的方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
难点: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童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的制定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突出过程与方法。
3)、知识链接
语文教学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那么,向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必要的知识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阅读导航
1、整体感知课文
⑴整理字词:
⑵理清写作顺序
2、精读赏析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就要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凸显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此精心设计“阅读导航”,可以有序而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5)、巩固测评
1、字词运用(例略)
2、文学常识(例略)
3、课内阅读(例略)
4、课外阅读(例略)
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应及时进行反馈。在预学案上精选少量的习题可以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消化,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其实,“预学案”的设计可以不拘一格,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决定它的格式。但“预学案”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教师设计时一定要扣准新课程标准,要以学生的“学”为主,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预学案”切实为师生服务。
四、“预学案”教学基本程序
1、预学探究,自主发现
预学环节是“预学案”教学的基础,一般提前一天把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对照预学案进行预习,并对其上的学习目标和预习内容进行一番探究,拥有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发现疑问。这样做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探索精神与自学能力,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
2、同伴互学,初步参与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开展,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面参与,主要解决学生在预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课堂上,教师简洁地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学情况,重点讨论解决预学时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深入了解学生预学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好教学方向并及时调整授课思路。另外,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互动是“预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主体间的互动即师师、师生、生生、自我互动,以及主客体间的互动即生与文本、媒体、环境的互动等。在这一环节中,互动交流和恰当评价必不可少,针对一些难度较大或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抓住要害,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综合分析。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而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
4、巩固回馈,拓展迁移
回馈是“预学案”教学的保障,一般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适当点拨。课下,学生根据“预学案的拓展延伸”要求进行课外阅读,采取读书交流会、读后感等方式适时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五中分校)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教学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改的初衷。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必须对现有的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精心改革。那么,如何实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的教学呢?笔者结合本校的语文“预学案”教学实际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一、什么是“预学案”及“预学案”教学
“预学案”即由师生共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设计方案。包括“预案”和“学案”两部分。“预案”即预学方案,包含对将要学习内容的预备和预习;“学案”即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方案;两部分的编写可以有机融合。
“预学案”教学是基于“预学案”的师生共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
“预学案”教学的提出源于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预学案”教学改革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践行,就是把教学的重心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变至研究学生的“学”,即“以学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预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预学案”的编写首先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预学案”内容。
2、探究性原则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在设计“预学案”时,喜欢把自己备课时的疑问编写进去,让学生“帮助”我答疑解惑,慢慢地,我发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3、梯度性原则
“预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因此在编写上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从简单的字词、作者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一步步深入到课文中心,把握主旨,力求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预学案”教学的设计模式
“预学案”的设计应该依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者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其基本框架如下:
1)、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寫法;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2)、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细致观察和抓住特点的方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
难点: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童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的制定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突出过程与方法。
3)、知识链接
语文教学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那么,向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必要的知识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阅读导航
1、整体感知课文
⑴整理字词:
⑵理清写作顺序
2、精读赏析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就要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凸显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此精心设计“阅读导航”,可以有序而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5)、巩固测评
1、字词运用(例略)
2、文学常识(例略)
3、课内阅读(例略)
4、课外阅读(例略)
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应及时进行反馈。在预学案上精选少量的习题可以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消化,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其实,“预学案”的设计可以不拘一格,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决定它的格式。但“预学案”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教师设计时一定要扣准新课程标准,要以学生的“学”为主,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预学案”切实为师生服务。
四、“预学案”教学基本程序
1、预学探究,自主发现
预学环节是“预学案”教学的基础,一般提前一天把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对照预学案进行预习,并对其上的学习目标和预习内容进行一番探究,拥有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发现疑问。这样做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探索精神与自学能力,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
2、同伴互学,初步参与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开展,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面参与,主要解决学生在预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课堂上,教师简洁地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学情况,重点讨论解决预学时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深入了解学生预学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好教学方向并及时调整授课思路。另外,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互动是“预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主体间的互动即师师、师生、生生、自我互动,以及主客体间的互动即生与文本、媒体、环境的互动等。在这一环节中,互动交流和恰当评价必不可少,针对一些难度较大或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抓住要害,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综合分析。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而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
4、巩固回馈,拓展迁移
回馈是“预学案”教学的保障,一般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适当点拨。课下,学生根据“预学案的拓展延伸”要求进行课外阅读,采取读书交流会、读后感等方式适时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五中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