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2日,新华社发自西班牙港的一条电讯,格外引人注意,登上各门户网站首页头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日和2日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分别会见圭亚那总统拉莫塔尔、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斯潘塞、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格林纳达总理米切尔、巴哈马总理克里斯蒂、牙买加总理辛普森·米勒,同他们就加强双边友好合作及中国同加勒比地区整体关系交换意见……
从表面看,这条电讯并无特别之处,属于正常国事访问,但稍一分析就会发现,消息背后相当不寻常。这些加勒比国家并不在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名单内,相反一直是美国的“后院”。如今,这些国家领导人纷纷飞到西班牙港,与中国国家主席会晤,透露出的绝不是礼节性外交信息,而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和新思维—“大外交”。
布局“大外交”出访美国“后院”
习近平是5月31日上午9时许,偕夫人彭丽媛乘专机从北京启程,开始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三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这三个国家,属于中国外交官眼中的“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国家。之后,习近平还将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非正式会晤。
这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踏访美洲,也是其任上第二轮国事出访,所以习近平的“美洲之旅”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国内媒体认为,习近平二次出访选择中美洲,说明这一地区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开始上升,也表明中国对拉美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视,是新时期中国的“大外交姿态”。
《新京报》6月2日的社论称,与南美各国不同,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传统上是中国外交的薄弱环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乃至整个加勒比英语区,是首次迎接中国国家元首到访;哥斯达黎加直到2007年才与中国正式建交;墨西哥和中国建交较早,互访较频繁,但双边关系的发展,在一些方面不尽如人意。
纵观整个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仍存在较多非中国邦交国的地区。习近平此次访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块中国外交“木桶”上的短板。
习近平二次出访选择拉美,并不仅仅是媒体认为的“补短板”的需要,而是中国“大外交”布局中必须要走出的一步棋。
就在习近平启程访问拉美的当天,即5月31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刚结束了他的“拉美之旅”,赶在习近平到访之前,完成了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伦比亚及巴西的国事访问。5月28日拜登在会晤加勒比海15国领导人时强调,美国在该地区投入巨大,并将继续扩大投资。这番讲话明显是与中国在争夺“客源”,以稳定美国的“后院”。
国际媒体对此看得颇为清楚,英国媒体援引本国专家的话称,习近平二次出访的行程放在拉丁美洲和北美,除了具体的利益诉求之外,还有一个全球外交布局的问题。并断言,“从这个全球外交布局来看,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大国”。
所以,拉美多国媒体称,中国国家主席对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访问是“历史性”的。
“庄园外交”与“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美洲之旅”的重头戏,显然是对中美洲三国的国事访问,但最让媒体关注的,是习近平访问行程最后的安排:6月7日、8日,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非正式会晤。
这次“习奥会”,是一次“不打领带”的会晤。亮点之一是会晤地点的选择,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安纳伯格庄园,这种安排被媒体称为“庄园外交”。
庄园外交,对于中国国家领导人来说并不陌生,也非第一次。早在2002年10月25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便曾与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开展过这种外交。当时,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地点设在有“西部白宫”之称的克劳福德农场,布什邀请江泽民夫妇在农场内参观,还亲自为他们驾车。
此后,已卸任的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曾有过“庄园外交”的经历。但是,习近平这次“庄园外交”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是两国领导人首次见面时间,比以往中美领导人会晤,大大提前了。
有细心的学者作了比较,胡锦涛和江泽民在任国家时,首访美国时间分别是在上任3年后和4年后,而习近平在上任仅2个多月后,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显得非常快速。
还有,原计划习奥二人的最早见面,是在今年9月于俄罗斯举行的G20峰会上,现在提前了三个月,可见中美两国都“不想等”了,凸显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互相“走近”的愿望强烈。
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做客深圳卫视时透露,“习奥会”是由中美两国智库共同促成的,而非美国一方,早在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之前的一月份,两国智库就开始动起来了,美国智库更为积极。
5月29日,美国白宫发言人提前透露了“习奥会”的议程安排,涉及朝鲜半岛局势、亚洲地区稳定、两军关系扩展、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五个方面重要议题。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成为会晤的关键词之一,不少美国学者及媒体也希望双方就此展开深入对话。
“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外交概念,是中国于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正式提出的。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再次强调这一中美外交关系新概念。2013年4月刚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的资深外交家崔天凯,在谈到本次“习奥会”时称,这次会晤多方面都是空前的,是中美两国日后扩大合作、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契机。
美國《侨报》称,中美要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如何相处”这个“古老的问题”寻找“新的答案”,书写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这就是中国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问题的实质。
实际上,“新型大国关系”还是习近平“大国梦”治国思想下的“大外交”布局的具体实践理论之一。观察人士分析,中美这次“庄园外交”,是给中美两国未来外交关系“定基调”。进一步讲,“习奥会”在某种程度上,将重新界定世界未来局势。 媒体还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在正式的国事访问前,先非正式地私下会晤,对两国领导人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消灭“互信赤字”更有帮助。
习近平的大外交表现受到政治家们的关注。前美国驻中国大使洪博培称,“习近平是一个自信且思路清晰的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有清楚的概念。他不仅是一位机敏成熟的政治家,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
与拉美国家建立可靠的“双赢”关系,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并不是中国新时期“大外交”的全部内容。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访,选择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和德国等“亚欧四国”,则是中国“大外交”战略在另外领域的反映。
《周末画报》一篇题为《习李外交布局普遍定》文章分析称,在中国政治中,国家主席统管战略外交,总理负责经济政策,因此对习李外交初步布局的简单分析就是,对于本届政府目前而言,外交战略重中之重是美、俄两大国外交;其次注重金砖国家组织的主体性;另外非洲和拉美战略也很重要。
李克强的首访,正是这种外交思路的选择,显示出中国已将印度置于全球战略层面的考虑范围,这是中国上一届政府外交思维中所没有的。
在中国西南部,印度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不仅体现在中印边界争端尚未解决,还表现在通过稳定的中印关系,中国西南部的边疆安全将得到保障;并且通过强化中印经贸合作关系,中国西南部的经济落后局面也会大为改观,这与中国以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稳定的思路是一致的。
5月19日至27日,李克强正式开始自己就任国务院总理后的首访,第一站选择印度。这个选择相当不易,且十分少见,出访前,中印“帐篷对峙”仍没有解除。所以,稳定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是世界上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大外交”布局的需要。
这是一次“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李克强以“令人吃惊的迷人与随和”增强互信、直面中印僵局,消弭“中印对抗论”,访问取得了成功。而李克强的幽默和坦诚,也为中国“大外交”战略平添一份风采和自信。
为中印两国媒体广泛报道的一件事是,李克强在印度发表首场演讲,正当他向印度政府和人民致谢时,话筒发出一阵噪音。待话筒修复,李克强接了一句,“这是前奏,表示下面即将有郑重的讲话”, 化解了现场尴尬。而一句“天空中的几朵云彩是遮不住中印两国友好的灿烂阳光的”,更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有媒体分析,李克强的访问属于“经济外交”,系“以经促政”,旨在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换来更加有利于中方的战略政治、外交格局。虽然印度也是金砖国家,但中印之间有边境冲突和西藏问题,此次李克强访问新德里和孟买,通过许诺对印度开放中国市场,加强中印经济互信,从而缓解中印矛盾。
李克强随后对巴基斯坦的访问,又成为新闻焦点。巴政府出动6架战斗机为李克强来访护航,甚至暂时停了首都的手机网络信号,可见巴基斯坦对中国总理到访的重视。在中国外交界,一直有“巴铁”的说法,意思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很铁很紧密。而李克强不忘访问“中国的老朋友”,也应是出于“大外交”战略的考虑,中国需要巴基斯坦这样一个“铁杆兄弟”。
李克强首访的“欧洲时间”,选择瑞士和德国,则反映了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又一外交新思路:借自由贸易融化欧洲对华贸易壁垒,拆解美国的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和美—欧盟自贸组成的联盟,从而在经济领域实现中国外交的大突破。
“全球外交思维”与“主动出牌”
其实,中国新一届政府到底会采取什么样的外交布局,在今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李克强出任国务院总理后,国内外人士就开始思考了。
现在看来,最早确定中国未来10年“大外交”基调,即所谓“全球外交思维”,应该是从今年3月份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访开始的。
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当月,即于3月22日至30日,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并出席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峰会”,同巴西、印度领导人进行了会晤。
习近平首访第一站选择俄罗斯,与上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首访选择是一致的,这充分反映出俄罗斯在中国“大外交”战略中的特殊地位,是中国外交实施全球战略的考虑。
不同的是,与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相比,习近平首访时间提前了2个多月,这说明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思想更积极,不是“被动接招”,而是“主动出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曾提出中国版的“再平衡战略”,认为中国应该西进,以平衡美国东进“再平衡战略”的冲击。而要想成功西进,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将是中国要重点打交道的国家。
俄罗斯无论是在全球战略层面,还是在中国西北部的外部安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都必须强化与俄罗斯的合作。所以,习近平首访选择俄罗斯是可以想到的。
习近平随后访问非洲国家,则被解读为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在外交思路上更重视非洲的一个信号。对于中国而言,非洲不仅仅是资源供给地,其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力也是中国看重的。在胡锦涛执政时期,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已经得到大跨步发展,而习近平的出访则进一步巩固了传统的中非关系,为“大外交”稳住了一个支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燦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与李克强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外交风格比较个性化,语言比较平白,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新领导层在外交开局中展现的自信与务实,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习近平、李克强,其他国家领导人也默契配合,积极展开“大外交”攻势:5月初,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访阿根廷与委内瑞拉这两个重要的南美洲国家;国务委员杨洁篪访问蒙古;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等东南亚四国。 5月底,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访问非洲津巴布韦,并前往埃塞俄比亚出席非盟峰会;政协主席俞正声访问芬兰、瑞典、丹麦等北欧三国……外交活动相当密集。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大外交”战略中,近来与中国闹得很凶的日本与菲律宾,却不在访问对象中,也许是有意“冷落”之。
在中国主要领导人主动出访的同时,还积极邀请外国政要到中国访问,法国、澳大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等国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议会领导人先后访华。
有媒体做了一个统计,新一届政府履新不到百天,中国已和联合国成员国中超过1/4的国家开展了最高层级互访交流活动,足迹遍及亚、非、拉、美、欧。选择既有重点,又注意平衡,如访印度同时,访巴基斯坦;首访俄罗斯后,不忘和美国总统“庄园外交”。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就此认为,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地点的选择,是对“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一外交指导方针的具体落实,展现了新时期全方位、多层次、多支点的中国“大外交”思维。
这种思维,是“大国梦”组成部分,有非常强的张力和发挥空间!
从随访人员看外交栗战书任“特别助理”
尽管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出访随员精简,但细看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拉丁美洲的陪同人员名单仍可发现,早前颇受好评的“夫人外交”仍打头阵,商务及能源等部门首长随访则体现中国意欲加强中拉商贸和能源合作,可谓看点多多。
在官方公布的随访人员名单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排在第一位。在习近平3月访问俄罗斯期间,彭丽媛参加多项公益和慈善活动,赢得广泛好评。此次陪同习近平出访拉美及美国,彭丽媛繼续发挥亲善大使的作用,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抹亮色。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排在今次出访名单的第二位。中央政策研究室通常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建议和咨询,王沪宁在此行中扮演“高级政策顾问”的角色。中办主任栗战书也出现在随访的名单中,他将全程履行“特别助理”的重要职责。查阅国家主席历年出访的资料不难发现,中办主任一般都会作为“特别助理”出现在领导人左右。从外交部长任上履新的国务委员杨洁篪,是习近平最重要的外交副手,在确定中国对外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与此同时,按照惯例,外交部长王毅及美大司和拉丁司司长也出现各种会谈会见中。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日和2日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分别会见圭亚那总统拉莫塔尔、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斯潘塞、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格林纳达总理米切尔、巴哈马总理克里斯蒂、牙买加总理辛普森·米勒,同他们就加强双边友好合作及中国同加勒比地区整体关系交换意见……
从表面看,这条电讯并无特别之处,属于正常国事访问,但稍一分析就会发现,消息背后相当不寻常。这些加勒比国家并不在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名单内,相反一直是美国的“后院”。如今,这些国家领导人纷纷飞到西班牙港,与中国国家主席会晤,透露出的绝不是礼节性外交信息,而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和新思维—“大外交”。
布局“大外交”出访美国“后院”
习近平是5月31日上午9时许,偕夫人彭丽媛乘专机从北京启程,开始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三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这三个国家,属于中国外交官眼中的“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国家。之后,习近平还将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非正式会晤。
这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踏访美洲,也是其任上第二轮国事出访,所以习近平的“美洲之旅”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国内媒体认为,习近平二次出访选择中美洲,说明这一地区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开始上升,也表明中国对拉美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视,是新时期中国的“大外交姿态”。
《新京报》6月2日的社论称,与南美各国不同,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传统上是中国外交的薄弱环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乃至整个加勒比英语区,是首次迎接中国国家元首到访;哥斯达黎加直到2007年才与中国正式建交;墨西哥和中国建交较早,互访较频繁,但双边关系的发展,在一些方面不尽如人意。
纵观整个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仍存在较多非中国邦交国的地区。习近平此次访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块中国外交“木桶”上的短板。
习近平二次出访选择拉美,并不仅仅是媒体认为的“补短板”的需要,而是中国“大外交”布局中必须要走出的一步棋。
就在习近平启程访问拉美的当天,即5月31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刚结束了他的“拉美之旅”,赶在习近平到访之前,完成了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伦比亚及巴西的国事访问。5月28日拜登在会晤加勒比海15国领导人时强调,美国在该地区投入巨大,并将继续扩大投资。这番讲话明显是与中国在争夺“客源”,以稳定美国的“后院”。
国际媒体对此看得颇为清楚,英国媒体援引本国专家的话称,习近平二次出访的行程放在拉丁美洲和北美,除了具体的利益诉求之外,还有一个全球外交布局的问题。并断言,“从这个全球外交布局来看,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大国”。
所以,拉美多国媒体称,中国国家主席对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访问是“历史性”的。
“庄园外交”与“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美洲之旅”的重头戏,显然是对中美洲三国的国事访问,但最让媒体关注的,是习近平访问行程最后的安排:6月7日、8日,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非正式会晤。
这次“习奥会”,是一次“不打领带”的会晤。亮点之一是会晤地点的选择,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安纳伯格庄园,这种安排被媒体称为“庄园外交”。
庄园外交,对于中国国家领导人来说并不陌生,也非第一次。早在2002年10月25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便曾与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开展过这种外交。当时,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地点设在有“西部白宫”之称的克劳福德农场,布什邀请江泽民夫妇在农场内参观,还亲自为他们驾车。
此后,已卸任的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曾有过“庄园外交”的经历。但是,习近平这次“庄园外交”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是两国领导人首次见面时间,比以往中美领导人会晤,大大提前了。
有细心的学者作了比较,胡锦涛和江泽民在任国家时,首访美国时间分别是在上任3年后和4年后,而习近平在上任仅2个多月后,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显得非常快速。
还有,原计划习奥二人的最早见面,是在今年9月于俄罗斯举行的G20峰会上,现在提前了三个月,可见中美两国都“不想等”了,凸显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互相“走近”的愿望强烈。
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做客深圳卫视时透露,“习奥会”是由中美两国智库共同促成的,而非美国一方,早在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之前的一月份,两国智库就开始动起来了,美国智库更为积极。
5月29日,美国白宫发言人提前透露了“习奥会”的议程安排,涉及朝鲜半岛局势、亚洲地区稳定、两军关系扩展、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五个方面重要议题。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成为会晤的关键词之一,不少美国学者及媒体也希望双方就此展开深入对话。
“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外交概念,是中国于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正式提出的。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再次强调这一中美外交关系新概念。2013年4月刚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的资深外交家崔天凯,在谈到本次“习奥会”时称,这次会晤多方面都是空前的,是中美两国日后扩大合作、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契机。
美國《侨报》称,中美要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如何相处”这个“古老的问题”寻找“新的答案”,书写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这就是中国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问题的实质。
实际上,“新型大国关系”还是习近平“大国梦”治国思想下的“大外交”布局的具体实践理论之一。观察人士分析,中美这次“庄园外交”,是给中美两国未来外交关系“定基调”。进一步讲,“习奥会”在某种程度上,将重新界定世界未来局势。 媒体还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在正式的国事访问前,先非正式地私下会晤,对两国领导人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消灭“互信赤字”更有帮助。
习近平的大外交表现受到政治家们的关注。前美国驻中国大使洪博培称,“习近平是一个自信且思路清晰的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有清楚的概念。他不仅是一位机敏成熟的政治家,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
与拉美国家建立可靠的“双赢”关系,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并不是中国新时期“大外交”的全部内容。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访,选择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和德国等“亚欧四国”,则是中国“大外交”战略在另外领域的反映。
《周末画报》一篇题为《习李外交布局普遍定》文章分析称,在中国政治中,国家主席统管战略外交,总理负责经济政策,因此对习李外交初步布局的简单分析就是,对于本届政府目前而言,外交战略重中之重是美、俄两大国外交;其次注重金砖国家组织的主体性;另外非洲和拉美战略也很重要。
李克强的首访,正是这种外交思路的选择,显示出中国已将印度置于全球战略层面的考虑范围,这是中国上一届政府外交思维中所没有的。
在中国西南部,印度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不仅体现在中印边界争端尚未解决,还表现在通过稳定的中印关系,中国西南部的边疆安全将得到保障;并且通过强化中印经贸合作关系,中国西南部的经济落后局面也会大为改观,这与中国以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稳定的思路是一致的。
5月19日至27日,李克强正式开始自己就任国务院总理后的首访,第一站选择印度。这个选择相当不易,且十分少见,出访前,中印“帐篷对峙”仍没有解除。所以,稳定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是世界上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大外交”布局的需要。
这是一次“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李克强以“令人吃惊的迷人与随和”增强互信、直面中印僵局,消弭“中印对抗论”,访问取得了成功。而李克强的幽默和坦诚,也为中国“大外交”战略平添一份风采和自信。
为中印两国媒体广泛报道的一件事是,李克强在印度发表首场演讲,正当他向印度政府和人民致谢时,话筒发出一阵噪音。待话筒修复,李克强接了一句,“这是前奏,表示下面即将有郑重的讲话”, 化解了现场尴尬。而一句“天空中的几朵云彩是遮不住中印两国友好的灿烂阳光的”,更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有媒体分析,李克强的访问属于“经济外交”,系“以经促政”,旨在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换来更加有利于中方的战略政治、外交格局。虽然印度也是金砖国家,但中印之间有边境冲突和西藏问题,此次李克强访问新德里和孟买,通过许诺对印度开放中国市场,加强中印经济互信,从而缓解中印矛盾。
李克强随后对巴基斯坦的访问,又成为新闻焦点。巴政府出动6架战斗机为李克强来访护航,甚至暂时停了首都的手机网络信号,可见巴基斯坦对中国总理到访的重视。在中国外交界,一直有“巴铁”的说法,意思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很铁很紧密。而李克强不忘访问“中国的老朋友”,也应是出于“大外交”战略的考虑,中国需要巴基斯坦这样一个“铁杆兄弟”。
李克强首访的“欧洲时间”,选择瑞士和德国,则反映了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又一外交新思路:借自由贸易融化欧洲对华贸易壁垒,拆解美国的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和美—欧盟自贸组成的联盟,从而在经济领域实现中国外交的大突破。
“全球外交思维”与“主动出牌”
其实,中国新一届政府到底会采取什么样的外交布局,在今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李克强出任国务院总理后,国内外人士就开始思考了。
现在看来,最早确定中国未来10年“大外交”基调,即所谓“全球外交思维”,应该是从今年3月份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访开始的。
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当月,即于3月22日至30日,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并出席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峰会”,同巴西、印度领导人进行了会晤。
习近平首访第一站选择俄罗斯,与上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首访选择是一致的,这充分反映出俄罗斯在中国“大外交”战略中的特殊地位,是中国外交实施全球战略的考虑。
不同的是,与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相比,习近平首访时间提前了2个多月,这说明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思想更积极,不是“被动接招”,而是“主动出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曾提出中国版的“再平衡战略”,认为中国应该西进,以平衡美国东进“再平衡战略”的冲击。而要想成功西进,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将是中国要重点打交道的国家。
俄罗斯无论是在全球战略层面,还是在中国西北部的外部安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都必须强化与俄罗斯的合作。所以,习近平首访选择俄罗斯是可以想到的。
习近平随后访问非洲国家,则被解读为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在外交思路上更重视非洲的一个信号。对于中国而言,非洲不仅仅是资源供给地,其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力也是中国看重的。在胡锦涛执政时期,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已经得到大跨步发展,而习近平的出访则进一步巩固了传统的中非关系,为“大外交”稳住了一个支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燦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与李克强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外交风格比较个性化,语言比较平白,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新领导层在外交开局中展现的自信与务实,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习近平、李克强,其他国家领导人也默契配合,积极展开“大外交”攻势:5月初,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访阿根廷与委内瑞拉这两个重要的南美洲国家;国务委员杨洁篪访问蒙古;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等东南亚四国。 5月底,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访问非洲津巴布韦,并前往埃塞俄比亚出席非盟峰会;政协主席俞正声访问芬兰、瑞典、丹麦等北欧三国……外交活动相当密集。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大外交”战略中,近来与中国闹得很凶的日本与菲律宾,却不在访问对象中,也许是有意“冷落”之。
在中国主要领导人主动出访的同时,还积极邀请外国政要到中国访问,法国、澳大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等国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议会领导人先后访华。
有媒体做了一个统计,新一届政府履新不到百天,中国已和联合国成员国中超过1/4的国家开展了最高层级互访交流活动,足迹遍及亚、非、拉、美、欧。选择既有重点,又注意平衡,如访印度同时,访巴基斯坦;首访俄罗斯后,不忘和美国总统“庄园外交”。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就此认为,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地点的选择,是对“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一外交指导方针的具体落实,展现了新时期全方位、多层次、多支点的中国“大外交”思维。
这种思维,是“大国梦”组成部分,有非常强的张力和发挥空间!
从随访人员看外交栗战书任“特别助理”
尽管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出访随员精简,但细看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拉丁美洲的陪同人员名单仍可发现,早前颇受好评的“夫人外交”仍打头阵,商务及能源等部门首长随访则体现中国意欲加强中拉商贸和能源合作,可谓看点多多。
在官方公布的随访人员名单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排在第一位。在习近平3月访问俄罗斯期间,彭丽媛参加多项公益和慈善活动,赢得广泛好评。此次陪同习近平出访拉美及美国,彭丽媛繼续发挥亲善大使的作用,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抹亮色。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排在今次出访名单的第二位。中央政策研究室通常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建议和咨询,王沪宁在此行中扮演“高级政策顾问”的角色。中办主任栗战书也出现在随访的名单中,他将全程履行“特别助理”的重要职责。查阅国家主席历年出访的资料不难发现,中办主任一般都会作为“特别助理”出现在领导人左右。从外交部长任上履新的国务委员杨洁篪,是习近平最重要的外交副手,在确定中国对外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与此同时,按照惯例,外交部长王毅及美大司和拉丁司司长也出现各种会谈会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