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年代变迁,每代人心中都有小时候关于过年的不同回忆。“还是小时候过年好玩”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出生在河北,小的时候最快乐的事儿莫过于过年了,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服穿,能吃到好多好吃的,还有许多有意思的风俗……下面就跟我一起,回到我们共同的儿时记忆吧!
过节的食物
小时候的我总认为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这天,妈妈会泡腊八蒜,把蒜剥好,一颗颗放进一个盛醋的大的玻璃瓶里,然后封紧口,看着瓶子里的蒜一天天变绿,大年初一也就越来越近了。
在农村,每个村子隔上五天都有一个大集,年集是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的日子,孩子们最愿意跟着“帮忙”了!因为每一集,大们都会买几样好吃的,先是买肉买水果,后是买糖买瓜子,有时糖和瓜子买回来还没到过年就被吃光了,大人们还得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每个村子都有集)再买点。进入腊月二十,妈妈就着手做过年的美食了,豆腐已经在前几天冻上,接下来要蒸馒头、蒸包子、蒸虎皮糕、炖肉、炸丸子、炸馓子、炸带鱼……妈妈每做一样好吃的,我和弟弟都会围在一旁,学着她的样子做点什么,或只是闻着香味,等待美食出锅,大快朵颐!
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吃肉,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每逢过年家里都会杀一头猪。那个年代生活困难,每家从开春就买头小猪养着,到了年底杀了过年。虽然杀头猪有不少肉,但人们都要在腊月把肉放进大缸里用盐腌起来,一点点儿地吃,这样的腊肉,节俭一点的家庭能吃到第二年夏天。妈妈说,他们家就是这样——夏天的时候每次家里用腊肉蒸点包子,妈妈的奶奶都会在包子出锅前把院门插上,这是防止有人来串门——果真有人串门,给人家吃包子吧,舍不得,不给又怕丢面子。
从我记事开始,家里从没杀过猪,过年时也就买上几十斤的猪肉,因为平时集市上都能买到肉,也就不用杀猪做腊肉了。
吃不完的饺子
或许因为北方人民更衷爱面食,在我的印象中,一到过年总有吃不完的饺子,在我们老家,饺子绝对称得上是过年的主角。
过年包饺子,一般是从腊月三十开始,每到这天,我都比较紧张,不是因为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兴奋的,而是害怕说错话。从我学会擀饺子皮开始,过年期间吃的饺子基本都是我和我妈一起包。腊月三十这一天,既要包出晚上过除夕吃的,还要包出大年初一吃的,每次我的小胳膊累得生疼也不敢吱一声。因为妈妈说,这天包饺子时不能乱说话,像皮多了、馅少了,怎么还不完、累死了、包了多少个了、还剩多少……这些都不能说,而且说不清楚还有哪句话不吉利,就会招来妈妈恶狠狠地白眼。
老家关于饺子的年礼儿可不少,比如在我们那儿三十晚上、初上早上吃饺子,初五、初六吃饺子,正月十五、十六吃饺子,正月二十五吃饺子,二月初二还要吃饺子。另外,老家还有初一剩馅、十五剩面的说法,初一剩馅,寓意当年五谷丰登,有饭吃,十五剩面寓意当年财富兴旺,有衣穿。
对于新媳妇来说,春节期间的饺子就更吃不完了。因为在我们老家,新嫁到男方的媳妇,亲戚朋友、同姓家族都要邀其去家中坐客,其中一项最重要内容就是吃“百家饺”。每天的早饭、午饭、晚饭基本都是在各家吃的,而且都是饺子。各家也都排着号,今天午饭你家请新媳妇,晚饭就到我家吃。妈妈说,有的人家亲戚朋友多,新媳妇往往要从初一吃到十五,恐怕能吃此生最大量的饺子。
过年礼俗
咱们国家是个礼仪之邦,注重“父子纲常”,“长幼有序”,日常生活中都有好多“礼节”、“讲究”,更别说过年这样的大日子了。不过,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在城市已经很少见过年晚辈给长辈行礼了,在我们老家,这个传统被保留了下来。
大年初一这一天,村子里是最热闹的,男人女人们先是在自己家给父母行过大礼,然后三三两两结成队子,去给同族的长辈们拜年。进得屋内,大家或是先跟长辈寒暄几句,或是有憨憨的小伙子,一进门就直接跪在堂屋的地上喊道“大爷、大娘,给你们拜年了”。在我们老家,未出嫁的女孩是不必给父母和其他长辈行大礼的,而过了门的媳妇就要跟男人们一样了。最有意思的就是新媳妇行大礼了。还未行礼,媳妇脸颊已通红,虽则长辈会拦着说“不必行礼了”,但媳妇还是会羞答答地低下身子,结果膝盖才刚着地,就被搀了起来,然后一起拜年的亲人笑作一团。从女孩到嫁作人妇,虽然会一下子行好多礼,但长辈的红包还是很丰厚的!
妈妈说,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许叫家人的名字,只能称呼“女儿、儿子、孩子他爸”,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摇摇头。我想可能因为古代的人太怕“年”这个怪物了,怕它知道了家人的名字,会加害家人,所以才不敢说的。除此之外,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里不能见着鸡毛掸子、扫帚、床刷这类物件,因为这些物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扫帚星”,人们认为不吉利。所以,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爸妈都会把这些东西藏起来。
城里人过年是从初一到初八,现在法定假日又改成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不过在老家,这年可是要过到二月初二的。除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庄户人家还要过正月二十五和二月初二。正月二十五是打囤的日子,俗称“填仓节”。早上在太阳没出来之前,早早地把灶膛里的炉灰掏出来,用簸箕盛好,就开始在院子里画囤。先画几个大圆圈,比作粮仓,圆圈的边缘再延伸画出一个梯子的图样,寓意往囤里装粮食的时候要上梯子。圆圈中心画个小圈,在小圈里分别放上玉米、花生、小麦、大豆等物用砖头压上,祈求当年粮食长势好、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二,是春龙节,旧时曾有句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也是是预示五谷丰登的,这一天很多人都去理发,叫“剃龙头”,可以保佑人们鸿运当头。过完了二月二,这庄户人家的年才算真正过完。
武强年画
在中国,你若提及“武强年画”可能知道人并不多,但在河北,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老家离武强县很近,小时候爸妈经常在集市上买回年画来贴。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过小年”,家家户户要在晚间送灶——把贴了一年的灶王神揭下来烧掉,然后再请一张新的灶王神,供除夕接灶王时贴用。
按照我们那儿的民间旧俗,腊月二十四要扫房子,寓意扫去一年的尘秽,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把里里外外打扫一番,把习以为常的家居摆设换换位置,动动地方。然后在合适的位置上贴上五颜六色的年画,大门上贴门神神像、春联,影壁墙上贴上福字,还有炕画、窗画、中堂画、条屏画、灯方画……各色年画异彩纷呈。
过年的时候,人们在早已“请”来的诸神年画下面秉烛焚香,自家包的饺子,也要先摆在画前。然后,在院子里对画着天地全神的图像焚香致礼,希望在来年生活富裕平平安安。
关于年画,在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男子姓柳名振业,他孤苦一人靠耕耘度日,一年年底,他从武强南关集市上买回一张中堂武强年画,上面画有美貌女子,像真人一般,当他遇有烦恼之事,看看画便能解去忧愁。
忽一日,他发现锅内有可口饭菜,还浆洗了衣服,并且天天如此,振业为了弄清原因,经多次窥探屋内情形得知,原来是画中女子所为,她羡慕人间美好生活,又见男主人人品好,愿与之结为百年之好。这就是武强年画仙女下凡的故事,自此武强年画就流传开来。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很多以前颇显神秘的东西早已为人所惯看,人们思想中迷信、崇拜的东西早已淡化消失,而流传下来的很多艺术造型,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传递着时代的社会信息,反映着当时的民俗民情,人们通过这种载体,表达对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过节的食物
小时候的我总认为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这天,妈妈会泡腊八蒜,把蒜剥好,一颗颗放进一个盛醋的大的玻璃瓶里,然后封紧口,看着瓶子里的蒜一天天变绿,大年初一也就越来越近了。
在农村,每个村子隔上五天都有一个大集,年集是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的日子,孩子们最愿意跟着“帮忙”了!因为每一集,大们都会买几样好吃的,先是买肉买水果,后是买糖买瓜子,有时糖和瓜子买回来还没到过年就被吃光了,大人们还得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每个村子都有集)再买点。进入腊月二十,妈妈就着手做过年的美食了,豆腐已经在前几天冻上,接下来要蒸馒头、蒸包子、蒸虎皮糕、炖肉、炸丸子、炸馓子、炸带鱼……妈妈每做一样好吃的,我和弟弟都会围在一旁,学着她的样子做点什么,或只是闻着香味,等待美食出锅,大快朵颐!
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吃肉,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每逢过年家里都会杀一头猪。那个年代生活困难,每家从开春就买头小猪养着,到了年底杀了过年。虽然杀头猪有不少肉,但人们都要在腊月把肉放进大缸里用盐腌起来,一点点儿地吃,这样的腊肉,节俭一点的家庭能吃到第二年夏天。妈妈说,他们家就是这样——夏天的时候每次家里用腊肉蒸点包子,妈妈的奶奶都会在包子出锅前把院门插上,这是防止有人来串门——果真有人串门,给人家吃包子吧,舍不得,不给又怕丢面子。
从我记事开始,家里从没杀过猪,过年时也就买上几十斤的猪肉,因为平时集市上都能买到肉,也就不用杀猪做腊肉了。
吃不完的饺子
或许因为北方人民更衷爱面食,在我的印象中,一到过年总有吃不完的饺子,在我们老家,饺子绝对称得上是过年的主角。
过年包饺子,一般是从腊月三十开始,每到这天,我都比较紧张,不是因为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兴奋的,而是害怕说错话。从我学会擀饺子皮开始,过年期间吃的饺子基本都是我和我妈一起包。腊月三十这一天,既要包出晚上过除夕吃的,还要包出大年初一吃的,每次我的小胳膊累得生疼也不敢吱一声。因为妈妈说,这天包饺子时不能乱说话,像皮多了、馅少了,怎么还不完、累死了、包了多少个了、还剩多少……这些都不能说,而且说不清楚还有哪句话不吉利,就会招来妈妈恶狠狠地白眼。
老家关于饺子的年礼儿可不少,比如在我们那儿三十晚上、初上早上吃饺子,初五、初六吃饺子,正月十五、十六吃饺子,正月二十五吃饺子,二月初二还要吃饺子。另外,老家还有初一剩馅、十五剩面的说法,初一剩馅,寓意当年五谷丰登,有饭吃,十五剩面寓意当年财富兴旺,有衣穿。
对于新媳妇来说,春节期间的饺子就更吃不完了。因为在我们老家,新嫁到男方的媳妇,亲戚朋友、同姓家族都要邀其去家中坐客,其中一项最重要内容就是吃“百家饺”。每天的早饭、午饭、晚饭基本都是在各家吃的,而且都是饺子。各家也都排着号,今天午饭你家请新媳妇,晚饭就到我家吃。妈妈说,有的人家亲戚朋友多,新媳妇往往要从初一吃到十五,恐怕能吃此生最大量的饺子。
过年礼俗
咱们国家是个礼仪之邦,注重“父子纲常”,“长幼有序”,日常生活中都有好多“礼节”、“讲究”,更别说过年这样的大日子了。不过,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在城市已经很少见过年晚辈给长辈行礼了,在我们老家,这个传统被保留了下来。
大年初一这一天,村子里是最热闹的,男人女人们先是在自己家给父母行过大礼,然后三三两两结成队子,去给同族的长辈们拜年。进得屋内,大家或是先跟长辈寒暄几句,或是有憨憨的小伙子,一进门就直接跪在堂屋的地上喊道“大爷、大娘,给你们拜年了”。在我们老家,未出嫁的女孩是不必给父母和其他长辈行大礼的,而过了门的媳妇就要跟男人们一样了。最有意思的就是新媳妇行大礼了。还未行礼,媳妇脸颊已通红,虽则长辈会拦着说“不必行礼了”,但媳妇还是会羞答答地低下身子,结果膝盖才刚着地,就被搀了起来,然后一起拜年的亲人笑作一团。从女孩到嫁作人妇,虽然会一下子行好多礼,但长辈的红包还是很丰厚的!
妈妈说,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许叫家人的名字,只能称呼“女儿、儿子、孩子他爸”,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摇摇头。我想可能因为古代的人太怕“年”这个怪物了,怕它知道了家人的名字,会加害家人,所以才不敢说的。除此之外,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里不能见着鸡毛掸子、扫帚、床刷这类物件,因为这些物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扫帚星”,人们认为不吉利。所以,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爸妈都会把这些东西藏起来。
城里人过年是从初一到初八,现在法定假日又改成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不过在老家,这年可是要过到二月初二的。除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庄户人家还要过正月二十五和二月初二。正月二十五是打囤的日子,俗称“填仓节”。早上在太阳没出来之前,早早地把灶膛里的炉灰掏出来,用簸箕盛好,就开始在院子里画囤。先画几个大圆圈,比作粮仓,圆圈的边缘再延伸画出一个梯子的图样,寓意往囤里装粮食的时候要上梯子。圆圈中心画个小圈,在小圈里分别放上玉米、花生、小麦、大豆等物用砖头压上,祈求当年粮食长势好、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二,是春龙节,旧时曾有句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也是是预示五谷丰登的,这一天很多人都去理发,叫“剃龙头”,可以保佑人们鸿运当头。过完了二月二,这庄户人家的年才算真正过完。
武强年画
在中国,你若提及“武强年画”可能知道人并不多,但在河北,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老家离武强县很近,小时候爸妈经常在集市上买回年画来贴。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过小年”,家家户户要在晚间送灶——把贴了一年的灶王神揭下来烧掉,然后再请一张新的灶王神,供除夕接灶王时贴用。
按照我们那儿的民间旧俗,腊月二十四要扫房子,寓意扫去一年的尘秽,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把里里外外打扫一番,把习以为常的家居摆设换换位置,动动地方。然后在合适的位置上贴上五颜六色的年画,大门上贴门神神像、春联,影壁墙上贴上福字,还有炕画、窗画、中堂画、条屏画、灯方画……各色年画异彩纷呈。
过年的时候,人们在早已“请”来的诸神年画下面秉烛焚香,自家包的饺子,也要先摆在画前。然后,在院子里对画着天地全神的图像焚香致礼,希望在来年生活富裕平平安安。
关于年画,在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男子姓柳名振业,他孤苦一人靠耕耘度日,一年年底,他从武强南关集市上买回一张中堂武强年画,上面画有美貌女子,像真人一般,当他遇有烦恼之事,看看画便能解去忧愁。
忽一日,他发现锅内有可口饭菜,还浆洗了衣服,并且天天如此,振业为了弄清原因,经多次窥探屋内情形得知,原来是画中女子所为,她羡慕人间美好生活,又见男主人人品好,愿与之结为百年之好。这就是武强年画仙女下凡的故事,自此武强年画就流传开来。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很多以前颇显神秘的东西早已为人所惯看,人们思想中迷信、崇拜的东西早已淡化消失,而流传下来的很多艺术造型,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传递着时代的社会信息,反映着当时的民俗民情,人们通过这种载体,表达对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