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特点及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学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存在问题;改革
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集计算机软件、硬件于一体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部件的性能参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对计算机市场行情的分析,掌握计算机的装机过程与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在掌握微机维修维护方法的基础上,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
二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社会需求大量的计算机技术的相关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为此各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能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多种原因,在该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大纲的编写不够科学化。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笔者经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部分高专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很随意,没有经过系统的验证和科学的分析,仅仅根据个人的观点和几本教科书,没有经过专家的论证。用此大纲来指导教学,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 实验环境落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懂理论又能熟练操作,还能处理计算机故障,进行日常维护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学生解决计算机故障的能力,能够独自分析故障、排除故障,所以,实验的环境非常重要。笔者走访了部分高职院校,就该课程的实验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大部分院校的实验条件只是已经被淘汰的计算机硬件,实验设备不系统,仅仅是通过该设备讲解系统的组装与维护等知识,学生无法获取计算机新技术,缺少对计算机新设备的感性认识,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3 缺少实验指导教师。由于该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需要做的实验比较多,这要求需要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仅仅依靠任课老师,没有辅助实验人员的协调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需要增加实验指导人员,以协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三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1 制定科学的、系统的教学大纲。首先要进行科学调查,了解社会对该层次人才的需要,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笔者认为教学大纲应重点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计算机硬件知识,包括硬件知识性能的掌握和组装;二是计算机软件知识,包括磁盘的分区与格式化、系统的安装,常见应用软件的应用与维护等知识;三是计算机系统故障的分析及解决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等知识。
2 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基本技术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重点要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主板、CPU、内存、外部存储器、显卡与声卡、键盘鼠标及机箱电源、其他外部设备等,该知识应结合当前市场流行的主流产品讲授。介绍常用的和当前实用的技术,介绍在硬件组装连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常见错误。
(2)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应用程序的安装等。此部分还要介绍流行的安装方法和技术(如克隆技术),重点要进行常规方法和流行方法的利弊分析。
(3)计算机系统管理与优化:本部分包括BIOS的设置方法、硬盘的分区格式化、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注册表的备份与恢复、病毒的预防和杀毒软件的使用、系统优化软件的应用和硬盘修复工具等软件。
(4)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本部分以硬件故障的检测为主。学生应掌握硬件故障与软件故障的判断方法,掌握基本的硬件故障检测方法、常用检测工具的使用等。
3 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结合实际,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真正融为一体。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加大考核的比例,而考核应以技能考核为主。可以安排专门的技能训练,如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装、磁盘分区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故障检测与排除等实训项目。为了及时地了解计算机市场动态,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与分析,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实验环境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可以结合市场分析,带领学生到计算机市场中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最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学环境的改革。由于高职高专普遍存在学生多,教学资源少的问题。为了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开设该课程的班级人数不能太多,应控制在40人以内。有的院校因为教师缺乏,采取了合班上课的方式,学生人数达到了80人左右,造成了实验环节的严重失控,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课程的特点,需要做大量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磁盘分区实验、系统安装实验、病毒检测与病毒分析实验等,如果让学生在真正的物理机上面做实验,容易造成硬件设备的损坏,投入比较大,对于经费的投入也造成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平时上机的机器上面做实验,会对其他课程的上机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如果不让学生做实验又会影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示。解决方法可以使用VMwareWorkstation,其虚拟出的计算机可以完成我们所有的软件操作,与真正的物理机器几乎是一样的,而且对现有的物理机器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5 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的计算机教学多数使用多媒体教室,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从这些硬件的变化中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无穷魅力;充分利用硬件实训室的资源,把收集的不同年代的各类型主机展示出来,把不同的硬件设备进行分类展示,尽可能地让学生亲眼见到实物,清晰地观察到各个部件的结构,了解其性能,为了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把相关的资料放在网上,学生可以利用浏览器进行信息查询,查询的内容有老师上传的资料也有网上最新的市场最新资料,通过网络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学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存在问题;改革
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集计算机软件、硬件于一体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部件的性能参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对计算机市场行情的分析,掌握计算机的装机过程与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在掌握微机维修维护方法的基础上,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
二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社会需求大量的计算机技术的相关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为此各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能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多种原因,在该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大纲的编写不够科学化。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笔者经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部分高专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很随意,没有经过系统的验证和科学的分析,仅仅根据个人的观点和几本教科书,没有经过专家的论证。用此大纲来指导教学,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 实验环境落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懂理论又能熟练操作,还能处理计算机故障,进行日常维护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学生解决计算机故障的能力,能够独自分析故障、排除故障,所以,实验的环境非常重要。笔者走访了部分高职院校,就该课程的实验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大部分院校的实验条件只是已经被淘汰的计算机硬件,实验设备不系统,仅仅是通过该设备讲解系统的组装与维护等知识,学生无法获取计算机新技术,缺少对计算机新设备的感性认识,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3 缺少实验指导教师。由于该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需要做的实验比较多,这要求需要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仅仅依靠任课老师,没有辅助实验人员的协调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需要增加实验指导人员,以协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三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1 制定科学的、系统的教学大纲。首先要进行科学调查,了解社会对该层次人才的需要,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笔者认为教学大纲应重点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计算机硬件知识,包括硬件知识性能的掌握和组装;二是计算机软件知识,包括磁盘的分区与格式化、系统的安装,常见应用软件的应用与维护等知识;三是计算机系统故障的分析及解决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等知识。
2 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基本技术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重点要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主板、CPU、内存、外部存储器、显卡与声卡、键盘鼠标及机箱电源、其他外部设备等,该知识应结合当前市场流行的主流产品讲授。介绍常用的和当前实用的技术,介绍在硬件组装连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常见错误。
(2)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应用程序的安装等。此部分还要介绍流行的安装方法和技术(如克隆技术),重点要进行常规方法和流行方法的利弊分析。
(3)计算机系统管理与优化:本部分包括BIOS的设置方法、硬盘的分区格式化、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注册表的备份与恢复、病毒的预防和杀毒软件的使用、系统优化软件的应用和硬盘修复工具等软件。
(4)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本部分以硬件故障的检测为主。学生应掌握硬件故障与软件故障的判断方法,掌握基本的硬件故障检测方法、常用检测工具的使用等。
3 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结合实际,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真正融为一体。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加大考核的比例,而考核应以技能考核为主。可以安排专门的技能训练,如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装、磁盘分区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故障检测与排除等实训项目。为了及时地了解计算机市场动态,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与分析,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实验环境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可以结合市场分析,带领学生到计算机市场中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最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学环境的改革。由于高职高专普遍存在学生多,教学资源少的问题。为了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开设该课程的班级人数不能太多,应控制在40人以内。有的院校因为教师缺乏,采取了合班上课的方式,学生人数达到了80人左右,造成了实验环节的严重失控,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课程的特点,需要做大量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磁盘分区实验、系统安装实验、病毒检测与病毒分析实验等,如果让学生在真正的物理机上面做实验,容易造成硬件设备的损坏,投入比较大,对于经费的投入也造成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平时上机的机器上面做实验,会对其他课程的上机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如果不让学生做实验又会影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示。解决方法可以使用VMwareWorkstation,其虚拟出的计算机可以完成我们所有的软件操作,与真正的物理机器几乎是一样的,而且对现有的物理机器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5 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的计算机教学多数使用多媒体教室,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从这些硬件的变化中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无穷魅力;充分利用硬件实训室的资源,把收集的不同年代的各类型主机展示出来,把不同的硬件设备进行分类展示,尽可能地让学生亲眼见到实物,清晰地观察到各个部件的结构,了解其性能,为了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把相关的资料放在网上,学生可以利用浏览器进行信息查询,查询的内容有老师上传的资料也有网上最新的市场最新资料,通过网络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